认知结构视域下的说明文教学策略探析
2022-05-30杨思昂
杨思昂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有多种文体形式。对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五年级教材编排了指向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的特殊单元。教师应关注说明性文章在认知结构视域下如何组织教学,从发掘教材的整体性、强化读写的统一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等方面展开教学指导,以提升说明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说明文;认知结构;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70-03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小学一二年级主要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还没有分单元,文体界限不要求很清晰。但到了三年级,就分单元了,文体教学意识要加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探讨,有“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有为之一怔的教学案例,教师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松鼠》,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道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谈谈从课文中获得了有关松鼠的哪些信息?”学生默读并很快画出词句。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关注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读写要素。如句子“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是有关松鼠的信息。笔者以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可是,在课堂上却发生了教学意外。
师: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课文中概括介绍了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的特征,还向我们介绍了松鼠美丽的尾巴。课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
学生面面相觑,课堂安静无声。学生在思考吗?笔者凭直觉判断是学生不会。于是,笔者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了以下引导。
师:什么美丽?
生:尾巴。
师:课文里写尾巴像什么一樣美丽?
生:帽缨。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比喻。
师:这是打比方。课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抓住松鼠鲜明的特征进行了说明。
学生经常是一个一个词语回答问题,会的学生就抢着说,不会的学生都很诚实,不再言语。面对这样的教学意外,怎么及时引导呢?用启发式提问唤起学生思考,就能帮助他们联系所学知识。
这篇课文是说明文,这个课例是关于说明文的。对此,笔者不得不进行深入反思,想想如何组织好说明文的教学。
一、发掘教材整体性,建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笔者以为,说明文的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概念、方法及作用,使学生最终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的知识框架的过程。对于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说明文的认知结构。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围绕习作训练而编排的一个独立单元。教学时,教师要能够从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的研究中,发现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即指向对说明方法的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认识常见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并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知识系统性
在这一单元里,有两篇精读课文,且都运用了常见的说明方法。教学时,教师应使学生对各种方法的表达作用有所体会,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建构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和表达作用的认知结构。比如,教学《太阳》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如表1),让学生列举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和各自的表达作用,联系“交流平台”的内容训练规范化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并归纳总结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二)训练系统性
在学习了第五单元后,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单元的内容框架,帮助学生认识单元内各个部分的编排意图,建构对教材的整体性认知。教材66~69页,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直接指向说明方法的表达,旨在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课后思考题也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教材70页,安排“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个板块。“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总结、提炼出说明文的特点,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初试身手”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让学生选择身边的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二是练习改写,将《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教材71~73页,是两篇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其中的阅读旁批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说明性文章的写法。教材74页,安排了习作训练“介绍一种事物”,运用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选事物类别进行介绍,每一个类别里都给定了题目。
这几个板块的阅读训练,把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重点指向写作训练。这个单元的体例与普通单元相比的确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通过指导学生梳理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教材各部分的编写意图,帮助学生建构对习作单元的完整认知。
(三)教材整体性
教材的整体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当然包括教材的前后联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整体性认知。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就渗透了说明方法的学习(如表2)。
通过对教材进行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多方面的认知。比如,可以让五年级学生回忆四年级的教材,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读写要素是什么;有哪些课文,哪些课文要求朗读、背诵;有哪些表达方法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整体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材的整体结构形成初步的认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强化读写统一性,巩固认知结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将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能量和因素。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发挥各自的作用,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建立有机联系,建构认知结构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材中设置了提出问题、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整理小组的问题清单、从不同角度提问的训练。但课文里对说明文的方法和表达作用,并没有进行指导和训练。教学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比如,阅读《蝙蝠和雷达》第5自然段,可这样进行引导:“‘……像……似的是什么句式?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再比如,阅读《呼风唤雨的世纪》第3~4自然段,可以这样提问:“这两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从培养文体意识方面,教师可围绕“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和阅读重点指向是一致的。如果能够安排读写迁移就更好了。这样教学,把所学知识通过提问题转化成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认知结构。
(二)抓住训练重点,巩固认知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首先要关注说明白的内容、方式、表达作用,其次是能把事物“说明白”。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所在单元,是专门指向说明文写作的单元,最有利于学生建构认知系统。教师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写作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如果说四年级教学说明文的时候,主张“渗透”,那么五年级教学说明文的时候,就主张“强化”。这样能把说明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和表达作用连成一条训练主线。四年级是一条暗線,五年级是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即教材虽然没有提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但是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今后的学习,要想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沿着暗线展开提问策略的训练。到了五年级,教材特意安排了专门的训练单元,是一条明线,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理解层次越来越高。把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就算有所侧重,无论是侧重于写作还是侧重于阅读,都要体现教材编排的整体性、系统性,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建构对说明文读写的整体认知。
三、尊重学生差异性,迁移认知结构
在学习方面,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是否形成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是怎么建构的,都要求教师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生从精读课文里认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表达作用,从“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中巩固认知,从“习作例文”和习作训练中迁移认知。这一独立单元对学生认识什么是说明文、怎么写说明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对照批注,复习认知
如《鲸》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学生先归纳出课文介绍鲸体型大、种类多、食量大、用肺呼吸、胎生、寿命长等方面的特点,再寻找课文介绍这些方面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最后在课文里进行批注。
(二)改变课文呈现方式,巩固认知
《松鼠》课后安排的思考题,一是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二是读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这两个思考题,改变了课文的呈现方式。学生在完成这两个思考题的过程中就能巩固对松鼠的认知和对说明文的整体认知。
(三)预设习作片段进行点评,迁移认知
课前,教师选取《菊花》《动物的尾巴》《蜜蜂的自述》等课外说明文片段,制作成PPT;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读一读片段内容并进行点评。如《菊花》的片段:“菊花的品种多达数千。按花期来分,有……其中……若按花形大小来分,有……大菊开花最多,有的一株能开几千朵。”《动物的尾巴》的片段:“鱼的尾巴像船的桨和舵,当它左摆时,就像划船时船会前进一样,鱼身也会前进。金枪鱼的速度能达每小时70千米以上,正是尾巴起了重要的作用。”《蜜蜂的自述》的片段:“我的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是由几千个小眼睛组成的复眼,它们能让我辨认颜色和形状,还能帮我看到360度方位的情景。我的尾部长有带倒刺的蜇针,它是我战斗的有力武器。”这些片段是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在点评的时候,如果学生能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就应进行及时评价,为学生的习作做好准备。
教师通过对这些片段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把写作目标记在心里,把表达要求掌握在手里,把写作的感觉表现在作文里。
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就会成为他们学习新知极其重要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娟.统编本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0(4):52-54.
[2] 郑桂华.建构日常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语文经验[J].语文建设,2020(3):32-33.
[3] 陈李娟.重视老课文,发挥新价值:《太阳》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Z1):28-31.
[4] 刘倩倩.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以《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13-14.
[5] 刘熠.《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10-1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