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2022-05-30娄凯明
娄凯明
内容摘要:21世纪以来,宠物文化创作的空间越来越大,宠物小说翻译重性愈加凸显,而此方面的研究略显空白。笔者认为功能对等理论能够将宠物小说的语言翻译成中文的同时,还能够根据词汇、语境等现象将作者意图在原文中的意图原原本本的翻译过来。本文选取了《嘟囔医生》“Tales of Dr Grumble”为翻译文本作为例子,以此来例证功能对等理论在此类小说中翻译的促进作用。希望借此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之时,促使译文提升美感,让文章看起来更有可读性。
关键词:南非文学 史蒂夫·温伯利 《嘟囔医生》 小说翻译 功能对等 动物文学
本文的翻译例子由南非作家史蒂夫·温伯利撰写,全文共计15084字。现在小说已经第二次出版了。作者史蒂夫是一名兽医。整部小说讲述了作者与那些可爱的动物和它们的主人一起进行医疗工作的故事,以及他为何被人称为嘟囔医生。小说共十八章,包括“输血”、“导管”、“最温暖的地方”、“兽医的一天”和“勇气的徽章”等。整本书更像是他的接诊日记。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意图也是想感谢那些来他那里就医,信任他的人。本书中的故事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从作者的学生时代开始,到他作为年轻兽医的经历,大多数讲的是他最近与人和宠物的一些趣事。此外,由于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兽医的故事,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许多医学术语和专业表达。作为对兽医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可能会对里面许多的专业知识感兴趣。
一.翻译背景
本次翻译项目是由笔者在与Ningbo Focus杂志社英语编辑马丁的交流中了解的,马丁是南非籍的作家,他在南非与该书的作者Steve共同出版了Tales of Dr Gumble这本书,在当地获得不错的反映之后有意想为本书寻找译者寻找机会在中国出版,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将此次翻译任务交给了笔者。当时笔者与翻译原著的作者交流时,作者除了最基本的要求,如译文客观公正,忠实于原文,不加入个人主观色彩,不因个人的喜好进行随意删减和增加,翻译时要避免造成误译,译文中使用的词汇力求准确外,大致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那就是将他与动物之间发生事情时候的感情色彩描写得更加地突出,翻译好小说中作者的诙谐幽默。
除此之外,作者也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国外文学作品不僅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阅读学习的重要资源,还为国人了解其他地区文化文明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而这类作品的流传,使得人们对国外文学作品方面的翻译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精彩的文学翻译常常有很强的可读性,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并且可以在无形中化解不同文化间的文学障碍,有美感的小说译文更是如此,因此笔者会尽量加强译文的可读性以满足阅读翻译的读者的需求。
二.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西方语言学领域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为美国杰出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他对翻译理论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郝敬,2014)。
奈达认为,翻译包括在受体语言中再现与源语言按摩最接近的自然等价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风格方面。(奈达和泰伯,2004:166)。他认为意义和风格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两件事。
1980年代,功能对等理论被引入中国,引发了学者们的诸多讨论。一般来说,叶子南(2008:166)认为功能对等是指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功能的对等,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等。陆刚用功能对等理论阐述了英文文章的标题翻译原则。在他的论文中,他从信息功能、命令功能和审美功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文章标题的翻译方法(陆刚,2003:28)。也就是说,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充分利用直译、省略、放大、意译等,稍作调整,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的功能。
三.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
(一)从词汇看功能对等的指导
词汇是翻译中组成的最基本单元,词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和风格。小说翻译的词汇常常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在此笔者将从专有名词、多义词和形容词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翻译策略的可行性。
1.专有名词
功能对等意味着译者必须用最自然的语言翻译,忠实于原文 (Nida,1982,12)。首先是题目的翻译,这篇小说的题目是Tales of Dr.Grumble,如果直接翻译,翻译出来的结果是“抱怨医生”,一方面,这样会让文章显得非常的不自然,有失雅观,,另一方面,作为题目这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需要让读者能够第一时间意识到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或者说能提起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来阅读这篇小说。因此作者将Dr. Grumble翻译成了嘟囔医生,这既能够题目读起来更加自然的同时,还能让读者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非常有趣的。另外,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是想表达作者的自嘲,“抱怨”属于较为消极的词汇,如果以“抱怨”为翻译,完全背离了作者的本意,“嘟囔”在褒贬的程度上优于“抱怨”,贴合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完美的实现了功能对等。接着,如果是对题目全部直译,那么题目应该翻译成《嘟囔医生传》,但是笔者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发现如果这样翻译,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会让这篇文章看起来更像是在一本人生传记,全部在讲这位医生的生平,但其实这是一篇讲医生接诊的小说,更像是一篇作者的接诊日记,所以翻译成嘟囔医生接诊记更为合适。笔者在仔细考量过后,还是认为,中文讲究一语道万理,于是省略了接诊记,将文章翻译成了《嘟囔医生》。
由于故事的特殊性,作者是一名兽医,当他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术语,出现了许多专有名词。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文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张美芳,2009:54),这篇小说介于信息型与感染型的文章之间,大部分内容适合用直译,原汁原味的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刘宓庆(1998:19-20)认为直译是翻译的基础,意译是补充。所以作者只是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了直译,旨在表达准确的信息和事实。以下是示例:
Example 2-1:
Source text(ST): Parvo virus is a terrible disease.It usually affects puppies and causes severe repeated vomiting,bloody diarrhoea and dehydration.
Target text (TT):犬細小病毒能带来非常可怕的疾病,患者会有反复呕吐,腹泻便血和脱水等症状。
在示例中,有许多与医学领域相关的术语。奈达认为,如果译者能够通过直译实现功能对等,那么就没有必要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翻译(奈达,1993:125)。
作者认为在此处直译是处理这些情况的最佳方法。第一个术语是“细小病毒”。笔者借助了在线医学词典、CNKI翻译助手、新牛津英汉词典等工具。根据新牛津,“Parvo virus”是指一类非常小的病毒,主要影响动物,尤其是狗,它的中文相当于细小病毒。本病在我国属于一类疾病,有更具体的含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对等,作者将其译为“犬细小病毒”。另一个术语是“bloody diarrhoea”词语在中文中有两个对等词,即腹泻便血和出血性腹泻。考虑到词语的功能对等,此处将其译为腹泻便血,更像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症状。
2.多义词
由于文章的特殊性,还会有许多多义词,比如“theatre”,在一般的句子之中指的是剧院,但是在这里指的是手术室,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典型特征。小说中还有许多医学领域的常用词,它们的含义各不相同。作者必须通过上下文以及医学词典和权威网站来确认。这是一个例子:
Example 4-4:
ST: The uterus of a bitch has two long horns with an ovary at the front end of each horn.
TT:母犬的子宫两头长有两个长角,每个角的前端都有一个卵巢。
在这个例子中,“bitch”这个词的意思是母犬的意思。一般认为“婊子”这个词含有不好的意思。在这里,它指的是被阉割的狗。而且,木泉二字更符合中性。忠实于原文是功能对等的前提在这里,作者必须准确地进行翻译,才能真正传达作者的意图。
(二)从句子看功能对等的指导
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的结构上常常有非常大的差异。英文的句子更加注重形式,需要有固定的造句套路,,而中文较为自由,句子的构成有一个个小句子为主。这就使得翻译过程中,句子的翻译成为了一个难点。下面,笔者主要采取了句子的拆分和句子的合并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功能对等。
1.句子的拆分
小说翻译中的长句翻译是不可避免的。汉语与英语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写作风格和写作逻辑。英语更喜欢把重点和结果放在开头,而中文则倾向于把它们放在最后。如果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应该对句子内部的语序进行一些调整(谢天振,2008:43)。通常,重置语序是指在翻译中对源文本的组成部分进行重新排序,这样可以使目标文本的逻辑更加清晰。奈达也接受了形式对等仅次于功能对等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句子重组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保持文本原创性的同时,输出更自然语言,增加中国特色,使目标语言读者与源语言读者产生相同的反应。
Example 2-2:
ST: It still fills me with enormous pleasure and joy to admit a very sick dog to hospital and to re-unite a bouncing, tail wagging, happy hound with its family a few days later, or to operate on a paralysed dog and see it run out (albeit a bit wobbly) to greet its owners a week or so later.
TT:我在医院救过一只病重的狗,康复后几天,看着它欢快地摇着尾巴和家人重聚,我满心欢喜;也给一只残疾的狗狗做过手术,看着它一点一点健康起来(虽然还是病恹恹的),几周后颤颤巍巍地迎接它的主人,与这些动物相处时,我总是沉浸在快乐的海洋之中。
中国人在习惯语中更喜欢将结果和总结放在最后。在这种情况下,前一部分,”我总是沉浸在快乐的海洋之中”,在中文逻辑中属于结果,“救过一只病重的狗……给一只瘫痪的狗做手术……或者更晚一些。”一般来说,当描绘一些非常客观的事物时,英国作家倾向于从正式的主题开始。在这里,作者认为收养一只生病的狗并为瘫痪的狗做手术让他很开心。中文写作风格和阅读风格完全不同。不可否认,整句有其自身的逻辑,但不符合中国读者的预期,无法接受原文的内在逻辑,因此有必要对句子进行重构。根据汉语的逻辑顺序,译者应将前半部分留到最后,以实现逻辑等价。
此外,第一部分“ It still fills me with enormous pleasure”直译译为,我充满了快乐,如果这样翻译,就会让上下文显得有些不衔接,因此笔者选择了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冯庆华:37)。原文作者想表达和这些小动物相处时的快乐有很多,为了让读者能和源语言读者有一样的反馈,笔者将其翻译为“沉浸在快乐的海洋之中”。
2.句子的合并
汉语总是强调并列,而英语更偏向于顺位。它非常重视中国文体的内在逻辑。每个段之间都有隐含的关系。相比之下,英语强调与每个片段和每个部分的形式联系。由于这种差异,翻译人员必须对句子进行一些调整。这里笔者采取的是合并的策略。合并策略指的是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合二为一,使翻译能更好地反映内在逻辑。这里有些例子:
Example 2-2:
ST: We were wrapped up in our anoraks,gloves,scarves and beanies. Underneath we wore the veterinary students standard “large animal” attire–sleeveless green overalls and white boots.
TT:我们都用外套,手套,围巾和便帽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得,里面穿着兽医学生出诊大型动物的制服——一件无袖绿外套,脚上穿的是和制服配套的白靴。
在这原文之中,“我们都用外套,手套,围巾,变帽将自己裹的......”和“里面穿的大型动物的制服”。是属于两句话,原文通过介词“underneath”来将两个句子连结在一起,如果直接翻译翻译成兩个句子,会让中文看起来非常奇怪,因为在中文的逻辑之中,无论是手套,外套还是白靴子。穿的主体都是同一个人,在这里。如果将其分为两个句子,就会让中文失去自然的逻辑,显得非常怪异。因此笔者在这里讲两句话,合并为一,但是还是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
Example 2-2:
ST: In that split second the cat was out, jumped past the groping hands of her owner, up the side of the chair and with one huge leap landed on the roof of the practice managers office. She disappeared to the far side against the wall, out of sight.
TT:就在打开瞬间,猫咪窜了出来,跃过主人的手,跳上椅子,然后借力再向上一跃,落在经理办公室的屋顶上,不见了。
在这一例子中,出现了众多的动词,这在英译汉中是非常常见的难点。在此处,作者采取了合并的策略。从内在逻辑的角度来看,句子中发生了几件事,但可以指定只有一个主语,即猫。猫从箱子里跳出来,穿过椅子,一跃降落在屋顶上,然后消失在墙上。这其中所有的动作都是由猫完成的,并且每个动作相互联系,因此笔者为了让句子更加自然,越过了形式对等,将句子合并成一句话。这样的结合使翻译更加相互关联,更符合中国特色。
本文以Tales of Dr Grumble的翻译实践为例本,简单的从词和句两个层面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使用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词汇层面,作者主要关注专有名词和多义词的翻译。对于专有名词和多义词,笔者专门查阅了相关词典和网络,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决定。字面翻译并不意味着简单地直接和字面翻译文本。它还需要译者的判断与取舍,面对应该判断好作者的意图之后,根据作者想表达的以后,找到中文之中的几个对等词语予以取舍。笔者在译文中的取舍努力的在接近的中国特色,以提高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达到功能对等上,不同语言读者阅读体验近似的效果。
在句法层面,作者主要翻译的方式分类,进行了案例分析。对于长句,作者采用了分拆重组的策略来实现功能对等。对于因此在连系动词结构的翻译中采用了组合的策略,组合可以收集那些破碎的动词逻辑,从而提供流畅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之中,尤其是在小说翻译之后能够提供许许多多的指导。本文以自己之前的翻译实践为例,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对其他有相关翻译需求的译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郝菁.从功能对等视角看《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D].郑州大学,201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9-20
4.陆刚.论文标题音译的功能对等[J],中国科技翻译,2003(04):28-31
5.Nida, E. A & Taber, C. R.(198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ion. Leiden: E. J. Brill.
6.Nida, E. 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7.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3
8.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6
9.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