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探讨

2022-05-30陈一鑫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生干部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干部培养的必要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过程割裂、培养环节固定等问题,论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干部培养对策:确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干部培养全员化;采取多维培育途径,促进学生干部培养全程化;构建双元制训练平台,助推学生干部培养全方位化。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学生干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073-04

近日,一段某职业学院女生宿舍中学生干部“霸气”查寝的视频在网络中“走红”。视频中,几名学生干部在宿舍内查寝时派头十足、“雷句”频出,以嚣张的态度和强硬的气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网友的强烈不满。实际上,这并不是网络中首次暴露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工作态度问题。2018年,某航空职业学院学生干部也曾因被曝出在群中斥责新生干事没有对高年级干部使用敬语,受到公众的批评,虽然该生随后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致歉言论,但网友并不买账,反而使网络上针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的讨论更为热烈。为了扭转不良的公众形象,纠正部分高校学生干部错误的工作方式,2018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40余所高校的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发起《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自律公约》倡议,号召广大学生干部恪守学生本分、摒弃庸俗习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倡议对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工作作风的作用有限——一方面,该公约的发起学校均为本科大学、研究生院,未有高职或专科院校参与;另一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而言,他们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校的制度建设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单纯依靠学生群发的自发倡议难以发挥效用。

“三全育人”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相关思想雏形可以追溯到1957年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后经过学者们的不断研究与实践,以及“三育人”等中间概念的演变,2005年1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三全育人”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再次强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确立了新形势下“三全育人”理论在高校思政工作当中的重要性。而学生干部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干部的培养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成效。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三全育人”视域,探讨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及相应对策。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干部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认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应对的挑战之一。根据木桶原理,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应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中基层劳动者上,这也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一线劳动者的办学定位相符合。因此,高职院校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高职院校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他们是学生中的一员,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属于被管理者的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其他学生,在查寝、查到、维持纪律等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中协助教师或独立成为管理者。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使他们成为学生中的“关键少数”——作为教师的协助者,学生干部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较近、互动更为频繁,更容易在日常交流中接受教师对其的思想和观念教育;作为学生群体的同伴,他们在与学生沟通时具有教师难以具备的优势,不会存在代群效应,且更容易取得群体认同,有助于将教师传达的观念进一步扩散到学生群体当中。因此,为达到国家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须从重点培养学生干部素质入手,自上而下逐步扩大到整个学生群体。

(二)学校层面: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依靠辅导员队伍承担,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按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的不低于1∶200师生比配齐专任辅导员岗位,但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工作,一般还需要同时承担部分行政、党建、通识课、科研工作,有的辅导员甚至长时间身兼数职,无法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学生工作上。再加上部分辅导员被外单位抽调、受休产假等其他因素影响,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手紧缺,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一定规模的学生干部作为管理工作力量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干部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桥梁,也是信息传递的纽带,承担了执行管理规定和传递学生诉求的重要使命。因此,学生干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高质量的学生干部团队能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效益,进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如果学生干部团队水平不佳,就会出现本文开篇所介绍的相似案例,不仅会对当事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也会损害学校的社会口碑。基于此,高职院校须重视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三)学生层面:增加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广泛关注的话题,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受宏观环境影響,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而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毕业生由于受限于学历水平等因素,在就业竞争当中很容易处于劣势地位。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职”,因此对其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力不仅由专业水平组成,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也是影响其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的职业综合能力锻炼机会较少,成为学生干部是他们不可多得的有效锻炼途径。而主动担任干部职务的学生通常在主观上也希望以此得到能力提升,所以对教师的工作安排和方法指导接受程度较高。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培养主体的单一化与全员化困境

学生干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支持和配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这也与“三全育人”理念中全员育人的观点相符。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干部协助工作的范围很广,通常包含党建团建、教务、宿管、资助、科技实践、文体活动、招生就业等多个方面,但学生干部的培养活动仅由学工部门承担,例如学校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等。如此一来,在横向上,除学工部门外,其他涉及使用学生干部的部门均不承担培养工作;同时,在纵向上,学校学工部门与二级学院(系)学工科室之间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并不是协同地、有层次地、衔接地开展,而是各自独立培养自己本级的学生干部。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培养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工作体系,增加了各级学工部门的工作负担,也使得学校其他部门对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漠不关心,“高高挂起”。并且,学校学工部门与二级学院(系)学工科室之间缺乏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衔接与联系,会使类似的工作重复开展,降低学生干部培养的效率,造成资源浪费。

(二)培养过程的割裂性与全程性困境

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性地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长、成才的整个流程,这也是“三全育人”理念中全过程育人观点的内涵,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如此。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培养还没有形成常规性、全程性的培养机制,更多的是在新任学生会部长级以上干部任命前后,对新任的部长、主席进行一次统一培训;之后在任期内不定时地开展偶然性培训,且通常与党建、团建学习活动相结合,并不是专门的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培训,每次的培训内容也是相对割裂的,相关性较弱。而未担任部长、主席的普通学生干事得到的培训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高职院校甚至不组织对普通干事的培训,或者委托高年级学生干部开展对低年级干事的培训,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零散、割裂性的培训难以有效、高质量地培养学生干部,但究其根本,该局面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是由学生干部培养主体的单一性导致的。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仅由学工部门承担,而学工辅导员一般还需要同时承担其他多项工作,无法在学生干部培养上投入足够的精力,难以满足学生干部群体质量提高的需要。

(三)培养环节的固定性与全方位性困境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还停留在环节固定的培训模式层面,这明显无法满足“三全育人”的要求。在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全方位育人的概念被赋予了双重内涵:一方面,在培养开展的载体上,不能仅注重通过集中授课一种方式进行培训,还需要走出教室,在假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更加多样的空间、时间、方法上开展学生干部的全方位培养;另一方面,在培养内容的维度上,在传统的学生干部培养当中,通常出于对效率和实用性方面的考虑,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这一单一维度,即“学生只要能把交给他的活做好,其他方面与教师无关”,但在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下,这种想法显然是片面的。

实际上,由于受到高职学生学制较短、实习时间较长等条件约束,学校能够提高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机会较少,而学生干部培养是学校难得的、直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契机,如果没有充分把握,就会造成资源和时机的浪费。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干部培养的机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等进行全方位综合培养。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对策

(一)确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干部培养全员化

由上文分析可知,在高职院校面临的学生干部培养三大困境当中,培养主体的单一化困境属于本源困境,而培养过程的割裂性与培养环节的固定性属于派生困境。即由于培养主体的过于单一,仅由高校各级学工部门承担,因此无法满足在学生干部培养中“三全育人”对全程性和全方位性的要求,导致培养过程的割裂与培养环节的固定。换言之,要想摆脱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当中面临的“三全育人”困境,必须首先从培养主体的全员化作为突破口,徐徐图之,进而达到培养过程全员化和培养环节全方位化的阶段性目标。

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本校学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一方面,成立由学校党委牵头、分管校领导参与的“三全育人”学生干部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齐抓共管,做好学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主体框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校学工、团委、各二级学院(系)以及日常聘用学生干部参加工作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由办公室负责制订学生干部培养的具体时间表、路线图及任务清单,明确培养工作的主体及各部门分担的职责,打破原本学工部门“独立作战”“独木难支”的培养主体单一局面。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的各部门任务清单,设置考核指标,将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成效纳入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当中,鼓励非学工部门主动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同时,在培养中采取二级学院(系)与学校之间递进式衔接的方式进行——将院(系)级培养定义为基础班,培养对象是院(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内容为较实用、普适性较强的基本工作素质及能力培训,如开设《办公软件使用实务》《沟通与口才》《商务礼仪》等培训课程,同时选拔一定比例表现较好的学生干部推荐到校级培训;将校级培养定义为提高班,培養校学生会干部以及院(系)推荐的优秀干部,内容为团队拓展、头脑风暴、沙盘模拟等需要一定基础和积极性的能力强化训练。

如此一来,通过设计有衔接的差异化递进式培养方案,不但避免了传统的校院(系)两级独立培训可能产生的内容重复、效率较低等问题,而且可以经由选拔竞争等方式刺激学生干部参加培养的积极性。最终形成“纵向全链接、横向全覆盖、全校一盘棋”的学生干部协同培养格局。

(二)采取多维培育途径,促进学生干部培养全程化

首先,学生干部的培养必须依托于课堂,课堂是培养学生干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但正如前文所述,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课堂存在时机上的割裂性问题。因此,领导小组与办公室应合理设置培养日程表,以学年为单位,形成学生干部从任命到离任的系统性、常设性培养课程。普通学生干事参加培养不少于一学年,部长及以上学生干部不少于兩学年。在课堂内容上,应由组成办公室的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工承担,涵盖思想政治、工作技能、能力拓展等多个方面。

其次,学生干部的培养需要走出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学校应利用“青马工程”“三下乡”“挑战杯”、第二课堂以及志愿服务等平台和契机,引导学生将课堂当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需要有合理的考核机制配合,培训负责教师可将参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制订考核标准或指标,采用学分制或等级制对小组和成员进行综合考核。对学期考核获得优秀者给予荣誉、奖学金评选额外加分、优先吸收入党等奖励,促使学生形成创先争优的意识,同时可以作为观测培训工作效果的参考标准。

最后,学生干部的培养需要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机结合,学校应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使培养有效地贯穿于学生干部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构筑“政治上引导,为学生解惑;学习上辅导,为学生解疑;思想上疏导,为学生解压;生活上助导,为学生解困;实践上指导,为学生解难”的“五导”育人模式。例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新世纪人才(学生骨干)”培训班,以培养一流高职人才为目标,从多个角度对学员的理想信念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聘请专门导师,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学员的思想动向和培养情况,形成培养记录,放入学员档案,在培养结束时对学员进行等次考核。

(三)构建双元制训练平台,助推学生干部培养全方位化

双元制源于德国,是一种要求学员必须经过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学习的职业培训模式。在双元制中,学员在职业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到企业或校外实训场所接受技能训练,从而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近年来,该模式也被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借鉴或采用。正如前文所述,高职学生需要在学校当中锻炼职业综合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力,这就对学校的学生干部培养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传授在学校承担辅助工作用到的技巧,还需要培养在社会和职场当中需要的能力、态度、价值观等。

学校应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当中搭建双元平台,吸引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以增强学员的社会岗位适应性。一方面,设立校外实践育人基地,邀请相关行业企业、培训机构、机关事业单位加入本校的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当中,共同编制培训方案,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日常培训当中请社会导师为学员讲解员工必备品质、企业文化等,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成长目标;同时,安排部分优秀学员到社会单位进行短期见习,以更直观的方式,培养学员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学员从在校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

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干部队伍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补充,引导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身份转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得到良好培养的学生干部也会在就业后以优异的工作质量推动学校在用人单位中口碑的提升,为之后的学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潜在的就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匡天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联动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20.

[2]林燚宁,黄小钊,张俊青.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困境及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1(20).

[3]邓国彬.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20(3).

[4]朱倩,吴慧媛.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7).

[5]杨芳,吴自力,姚之慧,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培养路径思考[J].华东纸业,2022(1).

[6]高武,杨婉玲.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23).

[7]共青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世纪人才(学生骨干)”培养方案[EB/OL].https://tw.hzvtc.net.cn/content.asp?id=798,2013-09-18.

[8]蔡卫星.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广西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财经素养教育与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研究”(2021ZJY9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一鑫(1995— ),山东威海人,广西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学生干部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职学生干部成长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校学生干部软实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