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现代学徒制运行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2-05-30王新周东才杨静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西部地区现代学徒制

王新 周东才 杨静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西部地区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时所面临的宏观制度困境、中观运行困境和微观实施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依托职教集团,开展集团化学徒制人才培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产教融合双元协同育人;培养互聘共培“双导师”队伍,打造“一课多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四段四评”育人评价,完善“多元多维”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标准体系及长效机制,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西部地区 运行困境 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069-04

2015年起,教育部分批開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试点规模逐步扩大,培养形式逐步丰富,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迄今已分三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包含了地市级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四种类型,覆盖约2 100个专业点,惠及学生超过13万人,参与企业约4 700家,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师傅近30 000人。各试点单位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自身优势特点,探索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本土化路径,形成了众多典型案例和创新模式,如:广东开展了特色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基于职教集团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等,为现代学徒制从试点改革、全面推进到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新发展阶段提供了经验样本。

2019年,国家先后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验,现代学徒制工作将从试点迈向全面推广阶段。然而,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受众多因素影响,推广现代学徒制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现代学徒制运行困境

(一)宏观层面的制度困境

1.政策传导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地方缺乏政策适宜的传导机制、具体的运行路径。虽然各地政府针对现代学徒制已给予了相应政策支持和经费补贴,但在校企联合培养成本分担、校企联合培养风险防控、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监督评价、学生(学徒)薪资待遇和就业保障等具体问题上仍缺乏完善的制度,这使得有些政策无法因地制宜地真正落实,尤其在企业中难以落实到位。同时,行业协会的职责权利在相关政策规定中较少涉及,行业难以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缺乏行业统一规划,学校与单一企业“自由组合”的短期合作普遍存在,但若要形成持续发展态势存在难度。

二是现代学徒制管理面临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职业院校一部分由教育部门主管,一部分由人社等部门主管,由此导致在进行现代学徒制政策规划时,出现各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结合不紧密、资源有效整合不足等问题。现代学徒制管理不仅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还涉及人力资源与保障以及国家各部委等管理部门,难以统一协调实施,导致项目推进进度受限。

2.地方因地制宜落实不够到位

现代学徒制工作推进多年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受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全国各地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做法和模式各异,取得的成效也各有不同。

一是全国范围呈现东西部不均衡的差异化。由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具有经济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发达等优势,聚集了大量经营状况良好的规模企业。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规模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且在校企合作中大多处于被动和索取状态,往往忽视了自身应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中小企业则忙于经营与生产,较少主动参与校企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工作。因此,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合作伙伴难寻的困难。

二是现代学徒制开展的本土化、特色化不突出。针对本区域的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然而,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并未紧密贴合市场需要,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模式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等问题。

三是西部地区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支持力度有待加大。推进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不仅需要制定和完善各项校企合作的政策,还需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如山东省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配备了专项项目资金,同时对“师傅带徒弟”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院校、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而广西、贵州、云南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影响,对企业、学生的资金补贴和政策优惠力度相对较小。

3.高端人才培养渠道不够畅通

一是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比例较低,产业需求侧结构和人才供给侧结构失衡,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行业扩容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需要。

二是职业教育受社会认可程度较低。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受传统思想影响,当前社会大众仍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层次低于普通教育,只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无奈选择,职业院校很难吸引优质生源就读。这也直接导致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高端产业、产业高端面临现实困难。

三是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完善建立。如学分银行制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等保障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衔接和沟通、各级各类学习成果间的衔接的制度尚未健全,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参与现代学徒培养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现代学徒制学生由中职、高职到职业本科、专业硕士的成长发展通道仍未彻底打通,无法进一步满足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现代学徒制人才的需求。

(二)中观层面的运行困境

1.从校企合作积极性来看,企业热情不高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要扩大学校影响力、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乐于探索现代学徒制。而相较之下,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协同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深入剖析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一般需要三年的培养周期,一方面无法即时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还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成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会对企业决策造成一定影响。二是离职风险影响。企业参与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且增加企业长期的人才储备。目前,现代学徒制学生的高离职率已成为引发“学校热、企业冷”现象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也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从人才培养契合度来看,行业普适性不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最佳状态是既能契合企业需求,又能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目前,常规的现代学徒制普遍采用“一校一企”“单个专业”“单一层次”模式,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双导师”联合教学等举措,培养的人才基本能符合单个企业“一对一”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学校与行业合作构建“点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学徒对不同类型岗位的就业诉求,也不能满足其他企业或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导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提质增量。

3.从运行实施效果来看,标准和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标准还不够健全,行业对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指导有限,尚未形成各行业、职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等。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并出台了鼓励第三方教育评价的系列政策,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易行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监测和运行效果评价体系。

4.从校企育人过程来看,“三全育人”落实不到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同样需要校企双方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目前,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动落实“三全育人”还不到位,普遍存在侧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领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处于工业文化建设进程中,尊重工匠、敬畏技术、崇尚劳动、追求卓越的氛围不浓,部分企业仅重视学徒的学历和知识技能,而忽视学徒的职业精神和素养。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缺乏现代学徒制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大部分企业导师虽技术娴熟,但缺乏相应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未能将工匠精神培育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三)微观层面的实施困境

1.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不够丰富

现代学徒制设计之初主要有“招生招工同步”“先招工后招生”“先招生后招工”三种模式,出于为联合培养的企业输送优质人才的考虑,多数院校采取“先招生后招工”的方式挑选优秀学生组建学徒班。这种模式可操作性较强,较易被学校、学生及企业接受,因此被普遍采用。“招生招工同步”模式在各专业群开设的学徒班中实施较少。而“先招工后招生”的模式受限于企业招工用工模式、企业经济利益、社会接受程度等因素,实施比例较低。

2.教学资源创新及实施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各院校在产教融合开发教学资源上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在校企联合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立体化教学资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上仍显不足。课程建设对新技术、新科技、新方法的反应不够灵敏,新技术、新科技、新方法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开发需继续推进,模块化教学在专业群中的应用普遍性不足。

3.双导师培养及激励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企业导师来自不同的企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状况各不相同,与校内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存在一定问题,如存在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德技并授理念不深入、教学内容衔接性不足等情况。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综合能力均有待持续培养和提升,企业导师激励机制仍需校企共同研究落实。

二、解决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现代学徒制运行困境,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通过开展集团化学徒制人才培养、建设校内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互聘共培“双导师”队伍、实施“四段四评”育人评价、构建标准体系及长效机制等措施,以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一)依托职教集团,开展集团化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

学院积极主动成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职教集团,联合政府部门、应用本科、职业本科、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组织、大型国有企业、地方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依托职教集团,共建职教标准与行业标准“双融合”、岗课赛证“四融通”的课程体系,打造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群平台课程,促进学生自主、泛在学习,同时为其他院校、企业提供共享资源。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双方以“合作共赢,职责共担”为原则,签订特色人才培养协议、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合作协议等,组建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的现代学徒制领导小组,依托职教集团,整合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层次的院校,成立现代学徒制运行管理中心,实施集团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双方根据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双导师、双重身份、双场地等特点,完善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集团内部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机制,完善各方合作对话、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全程式、一体化”的长效育人机制,满足企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和学徒对不同类型岗位的需求,实现校企人才供需精准匹配、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发展。

(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产教融合双元协同育人

学院通过“政策、人才、技术、项目、服务”等引企入校共建产业学院和综合服务实体,提供继续教育、技能鉴定、技术培训、资质考评等服务,从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通过“政校行企”四方共建,在校园内打造具备集“教学实训、科学研究、技能竞赛、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实训基地,使其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依托合作企业,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现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共同策划实习计划、校企共同组织实习管理、校企共同监控实习过程、校企共同保障实习安全、校企共同开展实习评价的“双导师”实践教学和“双主体”实习管理。

(三)校企互聘共培师资队伍,打造“一课多师”教学创新团队

学院明确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选拔标准,设置“固定岗+流动岗”,成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在企业建立“双师型”培训基地,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常态化机制。基于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一课多师”的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三协同育人”。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建立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学团队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每位教师按照各自特长、优势进行分工协作,分别在校园教学工场、校外教学工场等场所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施“四段四评”育人评价,完善“多元多维”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建立合作企业、学校、第三方的质量评价和调控体系,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按照职业教育“五个对接”要求,遵循学徒(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入学后、实习前、实习后、工作后四个不同阶段,多元、多维度地对教育成效进行过程、结果及增值综合评价。将“育德”作为重要的监测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加大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性考核比例,切实保障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适应现代企业产品转型、技术升级的需要。通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构建标准体系及长效机制,提高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发挥职教集团的集团化办学优势,校企聯合制订集团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双导师标准、课程标准、人才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实施标准,建立联合招生(招工)管理、学生(学徒)管理、学分(弹性学制)管理、实习实训管理、双导师评聘等管理制度,形成了交通特色学徒制配套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素(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校园文化)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要素(职业素养、岗位能力、通用能力和企业文化)互相融合,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利益共同体,更好地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持续优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西部地区建设需求的有效途径。“十四五”期间,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探索高层次的现代学徒制,持续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培育更多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顾志祥.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成效、反思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0(1).

[2]姚钟华,刘大学,汪明东.交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难题与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3]班娟娟,钟源.职业教育频迎政策暖风,强劲增长空间可期[N].经济参考报,2021-09-01(2).

[4]王扬南.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技能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21-10-12(5).

[5]姚秋艳.中国制造2025战略语境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4).

[6]李鑫,李梦卿.“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建设的逻辑审视[J].教育与职业,2020(18).

作者简介:王新(1982— ),辽宁朝阳人,工程硕士,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结构工程;周东才(1966— ),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杨静(1993— ),广西兴安人,大学本科学历,助教,现就职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人文素质教育及学生管理。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西部地区现代学徒制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