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形象思维,提升阅读效率
2022-05-30陆华宇
陆华宇
[摘 要]目前,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教材文本的具体内容,通过观察法、图式法、体验法和比较法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形象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2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设计阅读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语文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学生阅读的基础,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读深入。
那什么是形象思维呢?形象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活动。它既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又是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是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具体可感的图画、文字、音乐等,帮助学生建构形象思维,深化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注重讲解阅读技巧,而忽略学生的阅读感知;二是注重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缺少阅读思维的训练;三是阅读活动脱离阅读目标,阅读实践缺乏有效性。这样,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效率低下。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脱离了学生的阅读实际,背离了语文阅读的规律,缺少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巧妙运用观察法、图式法、体验法、比较法等四种策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观察法,发展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事物,调动眼、口、手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感受,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物、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将文字与实物进行联系,这样能有效解决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实物观察,有效理解阅读内容
在阅读时,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阅读水平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常常在浅表层面滑行。要想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走进文本的内核,体悟作者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实物观察,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情境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这样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赵州桥》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一是观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一处建筑,注意把它的整体布局、建筑结构、重要构件和装饰风格记录下来;二是用一两段说明性文字介绍这一处建筑;三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这一建筑,并给每一张照片配上解说词。课堂上,梳理文本内容后,让学生说一说赵州桥的写作方法。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会发现,赵州橋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型代表,作者在远景描写中显示出了赵州桥的雄伟壮观,在近景描写中突出了赵州桥的无与伦比的精美,这种远近结合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这样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本的重点,获得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多媒体,发展形象思维
多媒体能将声音、图片、文字、音乐结合起来,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与文本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例如,学习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詹天佑》一文时,“人”字形线路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段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体悟詹天佑的伟大。
可见,运用观察法,让学生对具体的实物形成感知,有助于学生走近文本中的人物,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同时,巧妙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内涵,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运用图式法,建构形象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感知具体事物,形成形象思维。图式阅读法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枯燥的文字中理解具体的形象,体悟出文本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一)运用思维导图,激活形象思维
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多姿多彩的世界,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运用形象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看中读、在读中思,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思维导图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大量的信息和复杂的知识简化为关键的字词和图式,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体会文本内容。例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笔者先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框架(下图),让学生据此进行预习,并补充完善思维导图。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发展。
(二)形象描绘场景,建构知识体系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都是名家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绘出文本描绘的图景,这样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是选取课文中的场景,绘制一份手抄报,注意为每个板块起一个恰当的名字;二是结合课文的内容,绘制连环画,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说明。这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图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如,有的学生在完成任务一的时候,给各板块取名为“观赏昆虫”“随祖父栽花”“摘吃黄瓜”“沐浴阳光”等,图文并荗,高度契合课文的内容。
同时,课本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它们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内涵。例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插图,让学生找出对应的诗句。因为插图为黑白色,所以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要为这幅图着色,你会怎样涂色,并说明原因。”这样,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图式法可以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化的画面,不断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运用体验法,训练形象思维
阅读是读者通过对文字的理解,主动产生情感体验,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以唤起学生的个性体验,让阅读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进行角色转变,体验人物心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经典文本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特点,将学生带入文本的角色中,使学生深刻感知作品的意义。例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狐狸与葡萄》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感知狐狸的内心。在教学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时候,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了狐狸的无助和绝望。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味道?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狐狸当时说话的心理,知道这是狐狸为自己没有能力吃到葡萄而寻找的理由。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像狐狸这样没有能力做事情而为自己找借口的人呢?”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纷纷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进一步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这样,在转变角色中,学生深入地理解了人物形象,感知作品的魅力,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二)创设情境,进行形象化的思考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编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三者之间的对话才会深入,才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设置适宜的阅读活动,创设阅读情境,带领学生走進文本。例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敕勒歌》的时候,学生难以理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的意思。对此,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蒙古人把天比作蒙古包,那我们南方人可以把天比作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开阔起来了。有的说,天似海洋;有的说,天似彩虹;有的说,天似画布;还有的说,天似雨伞……从诗歌形象的比喻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学会了形象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经典的作品都浸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敕勒歌》中,作者唱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能否为自己的家乡创作一首歌呢?”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地方的特点,模仿《敕勒歌》的语言形式,纷纷进行创作。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玄武湖,钟山下。湖似镜子,映出蓝天。湖似玉盘,倒映山川。天蓝蓝,水亮亮,天朗朗,地宽宽。山清水秀好风光。”虽然稚嫩,但这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仿创的作品,值得肯定。
四、巧用比较法,提升形象思维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能让学生对不同形象的特点有进一步了解,从而获得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童话、神话、寓言作品,塑造了不少的形象。教学时,教师可以巧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形象的特点,发现它们的异同,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
(一)在求同中选准议题,构建形象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选议题,引导学进行比较阅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例如,学习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中彩那天》《尊严》等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两篇文本中提取关键的词语,如,以“宝藏”“财富”“探索”“珍奇”为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外阅读时读过的《金银岛》这一作品,找出与文本中相似的情节,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对同一议题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不同文体、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构建了立体的形象思维。这不仅有助于深度阅读的开展,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二)在求异中比较鉴赏,提升形象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求同,也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求异。在课堂上,教师可组合不同的文本,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文本的不同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补充《爱之链》《会做生意的狐狸》两篇文章,以“如此出人意料的结尾”为核心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三篇文章结尾的精妙之处。在精读三篇文章后,学生围绕结尾处不断地去求证、探究,不仅发现三篇小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共同的艺术特色,而且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三篇小说在叙述方面的差异。再如,教师根据单元的教学主题,精选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例如,学习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探寻它们的不同之处。一是精读《白鹅》《白公鹅》两篇文章,说一说两篇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写“鹅”;二是梳理《白鹅》《白公鹅》的思路,写一写两者的表达方式有何差别。这样,学生对不同文本展开比较阅读,进行分析、归纳,不仅理解了两篇文本所描绘的不同形象,而且获得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改变常规的教学思路,利用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宽度、深度,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从而实现高效阅读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杜玲.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8(27):121-122.
[2] 左高超.基于形象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策略: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为例[J].教学考试,2021(10):28-29.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