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研究

2022-05-30卢文晶

高考·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立德树人高中历史

卢文晶

摘 要: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诸多磨难和考验,能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关,但是也离不开家国情怀的有力支撑。家国情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历史教学应有之义。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性,借助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和有效的手段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本文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分析了在高中历史中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探讨了家国情怀教育策略,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立德树人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要求[1]。家国情怀不仅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对立德树人的积极回应,也是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外在表现。家国情怀教育要想在历史教学中落到实处,需要教师明确家国情怀以及教学的价值,学史鉴古,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采取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为家国情怀教育赋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国情怀代代传承,深入人心。但是,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家国情怀教育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局面。如何推进家国情怀教育传承和发展,对于历史教学、任课教师来说是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家国情怀,简单来说,家国情怀是根植于血脉深处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家国情怀教育是以爱国爱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为目的的人文教育。家国情怀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密码,是爱国的基础和核心[2]。一个人只有对国家对人民充满信任,充满感情,才能做出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历史是家国生命历程的缩影。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研究和论述源远流长。《礼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不仅涉及了个人道德修养,还诠释了家国伦理。《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呐喊,也是家国情怀和信念的体现。可以说,巍巍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自信,也记录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虽说爱国应该是原始的生命自觉,不过,爱国情感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更可以借助教育强化和传承。随着时代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家国情怀的内涵不断向外拓展,家国情怀不再局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了解,还主张通过课堂教育、文化普及,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文明传承人。历史是一门具有史实性、引导性的学科,历史教学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有着显著的学科优势[3]。历史教学也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因此,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在教学中要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对国家、民族产生认同。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讲解,而是要与时俱进,将家国情怀培养渗透至教学活动中,发掘学生对民族、国家发展存亡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认同。这也要求任课教师对家国情怀进行深入解读,认识到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探究家国情懷教育策略,使家国情怀培养厚植于历史教学,借力于道德、情感和素质养成[4]。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

教师是教学的总设计师,也是教学的主要负责人。历史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综合素养来决定的。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强烈的家国意识,才能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为历史家国情怀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前提条件[5]。同时根据新课标要求将家国情怀观念贯穿到整个历史教学当中,拓宽历史教学思路,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家国背景下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历史家国情怀教学质量。

例如,《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介绍了近代中国为寻求发展,各界人士做出的一系列探索。在这一阶段的探索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出现了许多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明确家国情怀教育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并围绕教学目标制订家国情怀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真正扎根发芽。如,教师可以提前利用信息技术和软件制作具有引导作用的导学案,让学生借助导学案通读课文,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探究教材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不同的救亡运动失败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存在的局限性[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并将新与旧置于对立面,将个人与国家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守旧势力强大,是导致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接连失败的原因,面对无力改变的国运,有的人出国避难,有的人选择投降,有的人英勇献身,你对这几种选择有何看法?并让学生针对那些优秀的爱国人物,那些具有强烈的民族抗争精神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这样将导学案与文献材料、讨论等都应用到教学中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可以打开高中生的人生格局,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水平。

(二)发掘家国情怀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教师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和载体,始终存在明显的问题。如在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为根本,发掘教学内容,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内容体系不完整。教材虽然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容量有限,其内容具有局限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家国情怀素材,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使课堂弥漫着浓厚的家国情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如,在讲述“两次鸦片战争”时,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高中历史热门考点。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在鸦片战争中,无论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还是影响,都有许多值得深挖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为主线,以“中华儿女的救亡图存”为支线,发掘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提供给学生,并设置问题导学链,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获得历史的启迪,深化历史认识。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电影《鸦片战争》中英国兵在中国烧杀抢掠的片段导入,使学生对那段屈辱史感同身受,让学生顺利进入教学情境。在讲述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借助西方历史档案、史料,深入解读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通过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观念,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将鸦片战争分为三步:倾销商品、走私贩卖鸦片、发动鸦片战争。种种迹象表明,鸦片战争是有预谋、有计划的。所以,如今虽然天下太平,但是忘战必危,我们只有树立危机意识,热爱祖国,强大自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避免再次被欺凌被奴役的命运。如此这般,在教学中,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促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华民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群体意识和民族精神。在特殊时期,这种精神就表现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这也使得每次国家有危难之时,都会有一大批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即便是斗转星移,他们的爱国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在历史教材中,也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人,记录了诸多名人故事。如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也是一位抗金英雄。林则徐,是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的文人,从小就担着先辈的科举梦,但是他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身上的危机意识和爱国精神尤为突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名人案例讲述人们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增加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在讲述“两宋文化”时,教师可以利用曾在网上引起热议的一个话题“如果给你一次穿越的机会,你愿意回到哪个朝代”,激趣导入,再运用精彩的语言或者借助名人评价对两宋文化做出评价,如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演进,造极于两宋时期。再由此及彼,引出“两宋豪放词”这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出宋代文武全才辛弃疾,利用辛弃疾的故事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辛弃疾是杰出的词人,更是南宋爱国志士。他出生时,山东沦陷于金人之手,宋室已经南渡13年,他的祖父富有民族气节,他深受影响,从小就立下报国之志。辛弃疾21岁时,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抗金,辛弃疾揭竿而起,投奔耿京。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率五十骑深入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将其押回建康城斩首。后来,辛弃疾将自己的热情都投入了诗词创作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虽然因为大环境影响,他壮志难酬,但是他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信念从未动摇。辛弃疾对故国的忠诚,扶倾持危的责任心,是其爱国精神的体现。教师要教育学生,向辛弃疾学习,做一个“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这样以名人为典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开展学习活动,增加教学的深度

家国情怀有着丰富的内涵,仅仅依靠语言是无法讲述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需要教师结合当前世界发展形势,在教学目标上进行转化,还需要根据人文精神品质教育需要,探求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去体验、思考家国情怀,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智慧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形成人文精神。学习活动是一种容量较大、学生较为喜爱的教学方式,借助活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使家国情怀教育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开放的生态课堂,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学习,使家国情怀更有深度,更有穿透力。

如,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学生继承伟大的建党精神,弘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爱国爱家的光荣传统。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学习党史,总结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政治纲领,绘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探讨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如在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高中生,如何锤炼高尚的政治品格,如何延续红色血脉,坚持真理,担当使命。在此基础上,将任务与答题结合起来,基于环境布置,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峥嵘岁月”的定向越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革命文化,磨炼意志,这样可以使革命文化的培根铸魂、润心启智的功能最大化。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建党大业》等爱国题材电影,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过程和艰辛,体会革命先烈的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借助学生切身体验提高家国情怀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一些互动式体验活动,如让学生诵读红色家书,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进革命名人故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在学生体验式活动之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加家国情怀教育的深度,增强其实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对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教育教学的伟大使命。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合理的评价方式,进而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能够得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奕.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9.

[2]范晓萱.高中中国近现代史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3]洪家珊.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懷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高考,2022(4):147-149.

[4]李林雪.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5]李磊.高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6]范洋洋.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