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实践

2022-05-30张明武黄伟君黄艳植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明武 黄伟君 黄艳植

【摘要】本文论述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的意义,提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三讲一延伸”实践策略,即将思政内容放在导入阶段讲、融入教学过程中讲、放在课程小结中讲、延伸到课外日常生活中讲,并对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实践进行反思。

【关键词】课程思政 残疾人事业 儿童康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045-04

我国历来重视残疾人事业,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国务院于2017年出台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党的十八大以后,政府推出了残疾人精准康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等一系列普惠政策。随着这些政策推出和落实,特殊儿童康复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是高职及本科院校儿童康复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特殊儿童康复工作从业人员。但是,由于特殊儿童康复工作具有工作对象低龄化、工作内容烦琐化、工作过程持久化等特征,从业人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由此进行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教学时,应该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关爱残疾儿童的思想观念、形成服务残疾人的思想意识、坚定为特殊儿童康复服务的理想信念。

一、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尤其是特殊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儿童康复专业走进大众视野,高校儿童康复专业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9级学生人数为55名,2020级学生人数为57名,2021级学生人数为225名,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为400名。这些学生中,仅有少数为高考报读本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专业调剂生、对口招生及单独招生。这样的专业发展现状,隐含着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专业学习热情不高、不重视职业规划等问题。特殊儿童康复概论是高校儿童康复专业的统领和引导性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改变学生职业认知、增强学生专业认同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要求系统学习“残疾”概念的历史发展沿革,每个历史阶段社会对待各类残疾儿童的态度,各类残疾儿童的障碍发生率以及预防、康复对策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情况以及国家对残疾儿童康复实施的实惠政策,感受社会对残疾儿童的态度不断转变,由此感染、激发学生形成关爱残疾人、服务残疾人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与观念,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落地落实。

其次,充实专业课程内容。传统的专业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技术技能为主,课程内容包括各类特殊儿童的概念、障碍表现、各种障碍发生率、康复方法等。对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从历史与现实、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行业发展要素及专业认同等方面切入实施课程思政,融入特殊儿童的健康维护、接受教育、职业发展、社会融入、方针政策等元素,能够充实专业课程内容,使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变得丰富而生动。

最后,提升学生专业认同。“认同”是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有认可、赞同的意思,主要指心理层面对某种事物或某种行为认可、赞同的表现。高校儿童康复专业学生之所以存在专业认同度低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没有在心理上认可这个专业的价值,没有对残疾人康复事业产生归属感,也未形成为残疾人服务的思想观念。因此,对特殊儿童康复概论展开课程思政实践,加强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与服务意识,提升学生对儿童康复专业的认同,进而促使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扎实提升自身康复实践技能。

二、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三讲一延伸”实践策略

要提升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实践成效,需在遵循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三讲一延伸”法,即将思政内容放在导入阶段讲、融入教学过程中讲、放在课程小结中讲,并延伸到课外日常生活中讲,让思政内容渗透到课堂的里里外外,由此全方位、多角度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一)在课程导入阶段直接讲授思政内容

大学生对自己未來的职业,在填高考志愿时做了第一次选择,但那个时候他们对专业的了解不深,尤其是未来的职业前景、工作实况如何,他们更是迷茫。因此,教学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这门课程,有必要对专业相关的职业选择、就业情况、工作内容等进行适当渗透,引导学生了解特殊儿童康复工作的社会意义、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人生价值实现途径、了解可能获得的职业成就等。教师可以在正式讲授每个章节内容前展开课程思政,即在导入阶段直接讲述思政的内容,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大的思想冲击,同时使学生迅速奠定学习本门课程的思想基础。

例如,很多学生对“残疾”的概念比较模糊,无法准确定位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特征。因此,进行“残疾”概念内容的导入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历史上人们曾把残疾人看成“妖孽”,还存在“前世不修阴功的报应”“上辈子作孽”等歧视性观念,这是不科学的看法,残疾人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身体残缺与身体功能障碍而有着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上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对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是当今世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直接地讲解、诠释,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残疾人”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康复服务观念。接着,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等法律条文,让学生理解残疾人权益得到全面的法律保护。

又如,教学“康复”相关内容时,在导入环节直接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在残疾预防、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残疾人就业培训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文化体育、残疾人法律维权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康复”已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残疾预防及残疾人康复条例》出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项目”实施。直接讲述这一系列党和国家关于残疾人康复的重要举措,能够加深学生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直观的认知,从而端正他们对特殊儿童康复工作的态度,激发他们内在的服务意识。

(二)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深入讲授思政内容

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包含“残疾”“康复”等概念,以及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脑性瘫痪、孤独症儿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康复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提炼相应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有利于突出中国特色残疾人康复,尤其突出残疾儿童康复是一项极有温度、极有“爱”的事业,使学生在学习康复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塑造了品德。

例如,教学“视力障碍儿童康复”章节,讲述“康复服务”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苦的人呢?”这一经典名言激励学生。

又如,在教学“孤独症儿童康复”章节时,可以展示彭丽媛教授在全国助残日到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亲切看望孤独症儿童、慰问孤独症儿童家庭的温馨感人场面;讲述湖北襄阳“爱心妈妈团”与77个残疾儿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关注与真切关怀。在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教学中讲述真实、生动的残疾儿童的成长、康复故事,能够引起学生对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关注,也可以激励学生在儿童康复专业的学习之路上坚持走下去,确立关爱残疾人、服务残疾人的崇高理想,使自己未来成为一个有“爱”和有“温度”的特殊儿童康复工作者。

(三)在课程小结中简单讲授思政内容

每节课程结束前都会有课程小结环节,在课程小结中再次简要讲述课程思政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对思政内容入脑、入心。

例如,在“智力障碍儿童康复”章节的课程总结阶段,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当我们面对智力障碍儿童,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们未来应该如何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然后教师从残疾儿童救助政策、融合教育、社会支持,再到专业层的康复训练技术支持,系统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总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儿童康复教育的重要价值。通过课程思政的手段总结课程,既能升华学生对课程的思想,又能将课程拔到一定的高度,实现课程思政的高水平建设。

又如,对“融合教育”这一章节进行总结时,将《萨拉曼卡宣言》中的“包容”“均等”教育倡导与我国传统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进行串联,让“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慢慢渗入学生的认知中,使学生对融合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其今后从事特殊儿童康复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四)延伸到课外日常生活中坚持思政教育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之所取得极大的成就,是因为我国为残疾人服务的思想和行为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视力障礙儿童康复”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到街道体验盲道行走、研究电梯中盲文的意义、走访大街小巷中的盲人按摩服务机构;在学习“肢体障碍儿童康复”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电影院、地铁、社区等公共场所观察无障电梯、无障碍厕所,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在学习“孤独症儿童康复”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观看影片《来自星星的孩子》,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影体会;在学习“听觉障碍儿童康复”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听觉障碍演员邰丽华的成长与康复经历,以及她在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生活是个大课堂,将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内容延伸到课外日常生活坚持讲,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享、研究,提高对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残疾儿童康复职业意义,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三、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实践反思

高职及本科院校儿童康复专业开展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儿童康复专业与特殊儿童康复服务的思想观念,也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推动高校儿童康复专业教育教学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高校教师进行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时,面对仍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地方,要进行深入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一)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政治站位是一个标杆,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深刻影响。当前,高校开展特殊儿童康复概论课程思政实践,教师更多的是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思践悟,缺乏个人魅力的影响。由此,高校儿童康复专业教师除了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丰富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目标内涵,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自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作为“特教人”的身份认同和自豪,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分内事,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二)特别强调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高度融合

由于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足,部分高校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时,仍然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简单叠加,这样容易出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要解决这种情况,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中,尤其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融合设计,使二者实现自然、高效的融合。

例如,进行“听觉障碍儿童康复”章节内容的教学后,学生明确人工耳蜗植入是最有效的听觉障碍康复方法,但他们认为人工耳蜗植入医疗费用高昂,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这时适时引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让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费用不仅有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还有国家的特殊支持,家庭只需要支付少量的医疗费用,确保有需求的听觉障碍儿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这样的教学设计,于无形中凸显了国家对特殊儿童的关怀与帮助,彰显大国的爱民情怀,由此激发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情感,也使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的职业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2]陈全银.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社会支持及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源于四所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1).

[3]许溪溪.特殊教育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质性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4]齐鑫,陈佳佳.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33).

[5]陈晟,付成华,陈祥贵.在“工程伦理”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体会:以“抗疫”期间的实践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

[6]李新平.“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J].管理工程师,2020(5).

注:本文系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9年校级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同向同行——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GXYZJGZX2019C19)、2020年度职业院校教育类教指委中小学教育立项课题“广西普小融合教育认同感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2020JZWZXXKT11)、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支援体系建设”(2020KY28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明武(1968— ),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康复;黄伟君(1990— ),通讯作者,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黄艳植(1982— ),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