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港口综合竞争力及障碍因子研究
2022-05-30韩佳岐
韩佳岐
【摘 要】 为了加强长三角港口群协同一体化发展,以更好地进行港口分层管理,选取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的22个主要港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港口综合评价体系和障碍度模型,得到各指标对港口综合评价水平的障碍度及主要制约因素。基于长三角港口群的相互协作,提出建议:各港口明确战略定位,制订合理规划;加快港口群协调发展,培育港航开放市场。
【关键词】 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港口协同合作;聚类分析;因子分析;障碍度模型
0 引 言
2018年12月,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内河航道网络化、区域港口一体化、运输船舶标准化、绿色发展协同化、信息资源共享化、航运中心建设联动化,协同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绿色发展、率先发展”。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港航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为亿元(环比增长22.98%),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6.11%,其中:上海市进出口总额为亿元,环比增长19%;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为亿元,环比增长30.6%;江苏省进出口总额为亿元,环比增长19.9%;安徽省进出口总额为亿元,环比增长31.5%。加强长三角港口群协同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构建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1 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1.1 研究方法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港口群的22个主要港口进行分类,明确各港口的空间层级分布并分析分层原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影响港口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权重得到各个港口的综合竞争力排名;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港口综合排名的主要制约因素。
1.2 指标选取
(1)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港口群应考虑港口的基本情况、港口所在城市的发展情况及支持度、港口的发展潜力等因素。参考以往相关文献,基于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客观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港口泊位数等指标评价港口基本情况;选取进出口总额、第三产业占比和城市人均GDP等指标反映城市发展水平;选取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货物吞吐量增长率、港口城市人均GDP增长率、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等指标反映港口发展潜力。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见表1。
(2)数据来源及处理。选取长三角港口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可得性选取安庆港、池州港、铜陵港、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苏州港、南京港、南通港、泰州港、无锡港、扬州港、常州港、盐城港、连云港港、宁波舟山港、嘉兴港、台州港、温州港、杭州港、湖州港、上海港等22个港口进行定量分析,重点研究2019年港口综合竞争力表现。评价指标体系所需数据取自2020年的《中国港口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的2020年统计年鉴。
在统计分析前,采取极差法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数据处于[0,1]区间,便于總体得分比较。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长三角港口层级划分
为了直观体现长三角港口群的发展格局,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基于综合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分析。参考系统聚类分析法的比较研究,选取瓦尔德法,样本距离测量方法使用平方欧式距离。
港口群系统空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图1),按照港口基本情况、城市发展水平及港口发展潜力综合评估法,长三角港口大体分为3个层次,具体是:
(1)第一层次是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2019年,长三角地区有5个港口入选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百大港口,其中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位列前三;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依旧位于全球十大港口前三。由此可以看出,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不仅是我国港口的重要引领和表率,而且在世界港口群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价值。
(2)第二层次为苏州港、无锡港、杭州港、湖州港。从各项指标来看,苏州港和湖州港分别居于江苏和浙江前列。苏州港资源条件优越,集装箱吞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连年超25%,同时背靠苏州这一发达的经济腹地,港城联动成效显著。湖州市综合竞争力水平发展迅速,内河集装箱运量持续领跑浙江省其他城市。近年来,湖州市积极推广内河集装箱运输模式,开辟多条省内外航道,其中2019年第一季度开通了德清―南通航线。在运力增长和业务拓展的支撑下,湖州市内河集装箱运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稳居浙江省首位。无锡市地处苏锡常经济圈,港口经济腹地发达,加之开发较早,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无论是港口货物吞吐量还是区位条件均具发展优势。
(3)第三层次为合肥港、南京港、南通港、温州港、马鞍山港等。该层次可以进一步细分为3个类别:合肥港、南京港、南通港、芜湖港、嘉兴港、盐城港、常州港、泰州港、扬州港等9个港口属于第1类。这些港口货物吞吐量都居全国前列,经济腹地均具有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受其区位环境和资源的限制,港口发展后劲不足。铜陵港、马鞍山港、温州港、连云港港、安庆港、池州港等6个港口属于第2类。这些港口货物吞吐量不高。安徽省主要干线航道通过能力不足,省际航道建设标准不统一、进程缓慢且贯通难度大,还存在经济腹地与其他省份交叉、恶性竞争、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台州港属于第3类。2018年11月22日,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浙江大麦屿港务有限公司100%股权,随后台州港大麦屿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涨势迅猛,2019年12月底台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5%,大麦屿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13%,创历史新高。
2.2 长三角港口综合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港口群进行综合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618,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数据适用因子分析法。相关性矩阵结果显示共提取出3个因子,贡献度分别为31.575%、26.181%、12.504%,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261%。根据所提取的3个因子及因子贡献度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分位于[0,1]区间,得到各港口综合评价得分(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港口综合评价得分与港口空间分层结果高度一致,其中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位于前列,同时上海港得分是位于苏州港得分的近2倍,与图1所展示的结果相一致。这说明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其他层次港口与第一层次港口差距较大。在具体港口分工上,长三角区域基本形成了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为主体,江苏、浙江、安徽沿江沿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港口群。
2.3 港口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障碍度模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某项指标对港口综合评价水平负面影响的程度,引入因子贡献度(单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指标偏离度(单项指标与目标值的差距)、障碍度(单项指标对港口综合评价水平的制约程度)。
(2)结果分析。基于研究港口的层级划分及综合得分,对港口发展的制约因素作进一步研究,提炼出影响各港口综合竞争力的主要障碍因子。根据因子得分旋转载荷矩阵及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进一步根据障碍度模型得出每项指标对各港口综合竞争力的障碍度。各港口得分前三的障碍因子及障碍度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港口的主要障碍因子为x1、x3、x5;宁波舟山港的主要障碍因子为x4、x5、x6;上海港的主要障碍因子为x8、x10、x11。
2019年的宁波舟山港的综合评价水平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程度的制约,其中宁波港域的码头多处于非自贸区的范围,无法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市场;舟山港域致力发展大宗商品贸易自贸区,但其基础薄弱,相关要素的聚集能力偏弱,导致附加值变现能力较差。上海港主要受到发展趋势的影响,作为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第一大港、货物吞吐量第二大港,其更应加快转变港口发展方式,实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其他多数港口的主要障碍因素来源于港口货物吞吐量,各港口应进一步加强以港口群为依托的协调发展,突破地域障碍,形成更加开放共享的市场氛围,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港口群。
3 结论和建議
3.1 结 论
(1)长三角港口群错位发展局面基本形成。江浙沪皖港口形成了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为主体,江苏、浙江、安徽沿江沿海港口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港口群;已初步具备形成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双核,南京港、张家港港、太仓港、连云港港、嘉兴港、温州港、芜湖港等为支线港,其他港口为喂给港这一功能布局的特征,但部分港口在具体层级划分上未达到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2)港口综合评价得分的制约因素总体具有统一性。在主要障碍因子方面,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与其他港口有明显区别,宁波舟山港主要受到港口泊位数、城市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上海港主要受到各项指标增长率水平的影响。总体上,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应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引领港口经济新的发展格局、带领区域内港口更好更快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其他港口应在上海港的巨大优势下,加强与上海港乃至国际贸易市场的有效衔接,提升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时港口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水平。
3.2 建 议
(1)各港口明确战略定位,制订合理规划。根据《纲要》,长三角各省市的港口发展都是基于各地现有的生产能力及自身利益来规划的,大都没有考虑到不同省市港口规划之间的衔接。港口应根据长三角一体化的《纲要》设计要求,明确各港口在长三角一体化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按不同层级划分深化合作。
(2)加快协调发展,培育港航开放市场。长三角主要港口的发展仍受到贸易程度及腹地发展的限制,港口群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发挥港航联动优势。应加快建设江海、陆海联运枢纽,鼓励港航企业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紧密合作,强化各地港航资源优势互补。同时加强上海港作为龙头港口的引领作用,吸引全球航运资源在长三角集聚,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港航产业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和港口外贸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