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贸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05-30刘婷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自贸区创新国际化水平提升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要素流动、知识溢出的视角(2020SJA149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智能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9JSJG460)”
摘 要:自2013年以来,我国自贸区已发展至21个,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纷纷出台相关创新政策和举措,以此来促进我国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了更好地推动自贸区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自贸区发展过程及成效进行评价,基于此背景,本文从政策创新环境、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力度和辐射带动效应五个维度,构建了我国自贸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14个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出台、产业集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便为我国各地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贸区;创新国家化;评价;指标体系;对策
一、引言
从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至今,我国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要将“一带一路”倡议跟自贸区发展相结合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各地加快自贸区的创新发展,尤其是相关人才、科技、制度创新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在此背景下,我国有着自贸区试点任务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举措,以此来创新和促进各地自贸区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那么,我国自贸区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自贸区的创新国际化水平?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自贸区的创新国际化水平?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各地自贸区的建设做法和经验,力求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自贸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我国自贸区的高速发展。
二、文献综述
朱煜从自贸区建设的基础情况、建设成本、交通便利、推广策略、服务水平等方面,对国内外自贸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胡颖、邓义祥对海南自贸区的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成立信用评价机构、加强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叶宁、罗兰芳通过对福建省自贸区的实地调研,从人才服务、创新投入、区域交流和市场开放等方面对自贸区建设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张波、宋思琦从自贸区的开放自由度、环境优越度、目标效用度、辐射带动度四个方面,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辽宁自贸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白仲林、孙艳华、未哲对我国自贸区设立政策的经济效应评价和区位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自贸区的区位选择必须要以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刘天寿、匡海波等在其研究中,基于RFWT对我国各地的自贸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徐明强、董大海等从经济、生态、科技三个维度,对我国自贸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自贸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王敏杰、刘坤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针对自贸区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针对自贸区发展评价的研究,各位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自贸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自贸区发展现状的调研,本文从政策支持环境、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力度和辐射带动效应等方面,构建我国自贸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1.政策支持环境
政策支持环境主要是指自贸区所在当地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主要包含系统性、创新性、执行性3个二级指标。系统性主要是指出台的政策不是零散的,而是多部门协同工作产生的成效,政策内容也是形成一个体系的,具体包括营商环境优化、金融支持、人才支持、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性主要是指出台的政策能否高效接触目前自贸区内企业存在的困难,以便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如苏州创新了“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就很好地解决了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中面临的“无医疗器械注册证进口难”的问题。制度创新是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评价我国自贸区创新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执行性主要是指出台的政策不仅要有指导和创新意义,更要具备可执行可落地,这就需要出台的相关政策和举措需要在内容和操作上能够进一步细化,要能够让企业等单位主体知道该如何具体的操作。
2.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发展基础主要是指自贸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集聚情况和配套公共服务情况等,产业发展基础决定了自贸区未来发展的动力和前景,主要包含经济基础、产业集聚、配套服务等3个二级指标。經济基础主要是指自贸区所在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如果基础比较好,那么对于自贸区的建设将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等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主要是指自贸区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是否形成集聚效应,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如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集聚了半数国内集成电路设计十强企业,三分之一全国排名前20的基因检测公司,并且引进了一批知名新金融机构,这对于自贸区的建设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配套公共服务主要是指自贸区为服务好区内企业等主体而提供各类基础设施等服务,配套的公共服务能否到位,对自贸区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自贸区运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有形和无形服务两部分,有形主要指工程性基础设施,无形主要是指为企业运行提供的各类服务等。
3.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自贸区所在地的政府,以及自贸区内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它是自贸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助于优化自贸区内的产业结构,并很好地提升自贸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和质量,主要包含主体投入、创新系统和网络环境等3个二级指标。主体投入主要是指自贸区所在区域内的科研经费投入量、科技及专业技术人数、R&D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等,这些投入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等。创新系统主要指的是技术市场人均成交额、专利申请数等,国际上通常将专利数量作为衡量国家或企业创新程度的重要指标,自贸区要出台相关政策,以此来加速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自贸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主要指的是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高科技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等,这些指标能够从宏观和整体上判断自贸区所在区域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4.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培养是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力度则决定了自贸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主要包含人才政策、培养体系、培养基地等3个二级指标。人才政策主要是指当地政府为推动自贸区建设而出台的相关人才政策,主要目的是吸引人才到自贸区所在区域来工作和定居等,如苏州出台的人才新政30条、外国人才便利化举措19条等。培养体系主要是指自贸区为区内企业和人才提供的培训内容是否形成体系,需要评价提供的培训内容是否系统而全面,涉及金融、运营、财税、创新等各个方面,不仅有面向企业管理者的,也有面向企业一线员工的,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提升自贸区人才培养质量。培训基地主要是指自贸区是否与相关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相对固定且稳定运营的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有助于更快、更高效地开展人才培养相关工作。
5.辐射带动效应
辐射带动效应主要是指自贸区的建设对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主要包含产业带动效应、经济带动效应等2个二级指标。产业带动效应主要是指通过制度创新等手段,不仅要促进自贸区内重点产业集聚,也要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集聚,如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不仅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度聚集,也带动了无锡、泰州、连云港等地的医药产业发展。经济带动效应主要是指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互相促进,能够很好地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
四、对策建议
1.加快自贸区创新政策的出台
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虽然现在全国各地自贸区所在当地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政策,很好地促进了自贸区的高速发展,也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动力。但随着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以及不时的变化,我国自贸区需要不断思考,下一个“创新空间”在哪里?需要出台哪些创新政策来适应最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我国自贸区出台的系列创新改革措施,才能不断提高自贸区建设的质量,并形成更具可复制性和可扩展性的改革成果。一是突出需求导向,重点需要了解自贸区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区内的企业的发展状况,尤其需要掌握企业对各类业务的需求以及碰到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服务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形式时存在的问题;二是各片区需要整合相关部门,针对自贸区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的需求,从宏观上,系统地给出创新政策,势必会涉及众多部门,只有通过整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创新工作,才能达到资源整合,联合创新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有效聚集各片区企业需求,并突破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瓶颈。
2.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集聚
自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产业的支撑,我国各地自贸区在后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挥比较优势,支持重点园区及龙头企业补链、稳链、强链,推进重点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一是各自贸区创新政策制定的牵头单位,需加快调研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匹配满足当地发展的高端产业,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出台具体的执行政策;二是各地自贸区的片区可以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针对落地的重大产业项目,定期调度项目推进,全力支持自贸区依托各地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的形成,以便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培養是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大局和服务意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需要从顶层设计上,从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出发,让自贸区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意识到,相对于其他企业,自己所在的企业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要培养自贸区内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站位和视野,要让他们放眼全球;二是要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新水平,因为自贸区承担着创新改革的任务,不仅服务政策要创新,自贸区内的企业也要立足自己的产业进行技术和业务上的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才能更好地执行和落实自贸区推出的各类创新政策和举措;三是支持各地自贸区建立“自贸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自贸区可联合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自贸试验区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开展政策宣传、业务指导、行业交流等活动。
五、总结
本文在对江苏自贸区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对评价我国自贸区创新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政策出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将有助于我国自贸区更好地发展,在后续研究中,将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构建更系统更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朱煜.国内外自贸区评价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21(28):9-11.
[2]胡颖,邓义祥.海南自贸区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21(07):21-23+78.
[3]叶宁,罗兰芳.自贸区创新驱动发展质量评价——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06):64-75.
[4]张波宋,思琦.辽宁自贸区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J].商业经济,2020(10):85-87.
[5]白仲林,孙艳华,未哲.自贸区设立政策的经济效应评价和区位选择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20,36(08):4-22.
[6]刘天寿,匡海波等.基于RFWT的自贸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20,46(04):85-94.
[7]徐明强,董大海等.中国自贸区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35(06):105-114.
[8]王敏杰,刘坤.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创新国际化水平的建议和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08):64-65.
[9]刘影.践行“一五三”培养思路:中国(云南)自贸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88-96.
作者简介:刘婷(1990- ),女,研究方向:自贸区建设、跨境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