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融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语言建构

2022-05-30颜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读写融合

[摘 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增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课程意义,并梳理统编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及编排特点;同时,教师应以读写融合为基本路径,寻找读写共享的策略知识,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关键词]读写融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言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0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大特色。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 。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何要设置思辨性学习任务群呢?它与其他学习任务群有什么关系?它自身有什么特点?有何学习的价值意义?通过何种途径,建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语言系统呢?这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概念界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定义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思辨”:“(1)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2)思考辨析。”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古人早已关注“思”。“思”是指一个人集中注意力,深入考虑的一种心智活动。“辨”是“论”的内在表现形式,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思辨能力就是以分析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判断、评估等思维活动,最终形成能够解决问题的决策或结论的能力。

思辨能力与思维能力有什么区别?思维能力包含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思辨能力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包含逻辑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是基础,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是分析和评估思维过程,用以改进思维能力的技能。两者基本要素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形成思辨能力。

二、价值取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程意义

科学理性的思辨是经过思考,运用符合逻辑的方法分析数据,用事实材料去验证、检测,在实证的基础上形成的真理性结论的思维方式。这个过程让人学会、形成理性思维。当面对主观世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时,理性思维的人能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可见,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教授在脑科学研究专著《普鲁斯特与乌贼》中提出:“阅读不仅反映了大脑超越原有设计结构的潜能,同时也反映了读者超越文本或者所赋予内容的潜能。”[2]读者通过思辨性阅读解码,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积极建构语言,写出有“创见”的文章,实现思辨性写作。创见,是最高级的阅读潜能。

目前,小学生虽然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知识内容,但对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主要内容、文章结构的内在逻辑等方面缺少分析的能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分三个学段设置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内容,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内容梳理:统编语文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本的编排特点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分为两类:一是思辨性阅读,二是思辨性表达。小学阶段思辨性阅读内容主要由四类文章组成:一是有关科学探究、技術发明的有趣文章;二是有关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智慧故事类文章;三是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方面的短评、简评、生活哲理、文论、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四是革命领袖的经典思辨性理论文章,短小的思辨性文言经典作品等。思辨性表达主要由两类学习内容组成:一是口头表达,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理由,如演讲、辩论等;二是书面表达,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有理有据地表达探究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统编语文教材1~6年级关于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的部分文本内容,现梳理如下(表1、表2)。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统编语文教材1~6年级循序渐进地编排了有关科学发明的故事、蕴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后,通过课后思考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随着年级的增长,思辨性阅读的文本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都安排了整组单元的课文。在学习猜想、验证、推理、辨析、质疑、提问等理性思维方法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的“阅读链接”,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思辨阅读能力。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教材十分注重思辨性表达训练,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年级都安排了思辨性表达的内容,六年级训练的次数最多。这说明高年段学生即将进入中学,进行学段衔接的思辨表达训练非常重要。第一学段,重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第二学段,重在引导学生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读写融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读写融合的根本任务就是建构阅读与写作的共享策略知识体系,以读促写,以写悟读,提高读写一体化的作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何为“共享策略知识”?从学理层面看,阅读与写作有着相似的知识基础、加工方式,有共同的认知领域。在元认知上,二者都对共同关注的意义进行自我约束、监控、调整;在文本解读属性上,二者都有着相同的基础知识、格式认定、意义范畴等,具有认知的共享、共进特点。荣维东教授认为,读与写在深层次意识层面拥有大量共通的“图式”,这些“图式”指的是经验、表象、语汇、文体、篇章等大量阅读和写作知识的集合,这就是“读写共享知识”。[3]

由此看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语言建构应先寻找读写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寻找读写共享策略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任务中,开展思辨性的读写融合活动,通过读写互促,以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顺利完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前提是准确理解多元文本的事实、材料与观点,以及推断之间的关系,这是整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逻辑基础。[4]关键是要能区分事实与观点,理解如何借助事实证明观点,这个过程既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论证的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结构的策略方法,如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逻辑关系,进而进行推理论证。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一篇论说类文本。教学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文结构,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并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最后结论的。为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理清文本的论说结构,探究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教学时,教师分两步进行引导。第一步,教师先设计思维导图(如下图),帮助学生梳理出“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与“保护地球”之间的因果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厘清“保护地球”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最后,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其他星球,促发读者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不仅重要且有必要。

第二步,教师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论说类文本的思辨性阅读方法,看看作者基于怎样的事实、得出怎样的观点,分析文本的内在论证结构,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等;然后,创设具体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以环保栏目记者的身份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说一说为什么要保护地球;最后,写一篇保护地球的倡议书,表达出自己保护环境的观点。这样的情境任务,一举两得,将阅读任务与习作任务有机结合,实现思辨阅读与思辨表达之间的策略知识共享,将阅读要素与单元习作联结起来,有效地实现读写迁移的目标。这样的读写融合活动,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活动,实现双向交流互动,使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形成经纬交织的共享策略知识体系,两者相互关联,相互融通,彼此成就,协同发展。[5]

读写融合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言语建构的有效路径。只有找准融合点,才能将思辨性閱读中获得的言语图式和言语策略,与思辨写作的策略知识有机地链接在一起,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表达交际。它有效实现了经纬交织的读写知识对接和言语表达迁移运用[6],有利于学生从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转化,有利于学生从言语获取向言语运用转化。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玛丽安娜·沃尔夫.普鲁斯特与乌贼[M].王惟芬,杨仕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荣维东,唐玖江.读写融合的课程原理与实施方式[J].语文教学通讯,2021(25):38-41.

[4] 黄剑.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的出发点与旨归[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3):53-55.

[5] 颜琳.统编教材读写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3):66-67.

[6] 夏江萍.为更好地生活而学:读写融和的教学价值与策略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2019(3):49-52.

(责编 韦 雄)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和润文化背景下的统编教材读写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B20-127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读写融合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多元构建,读写融合,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