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级合唱中的音准训练分层教学
2022-05-30史婷婷
史婷婷
[摘 要]合唱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合唱团的音准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音乐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普遍音乐素养不高,导致班级合唱教学的开展更为艰难。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分层指导,促使学生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支优秀的班级合唱队。
[关键词]农村学校;班级合唱;差异;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1-0032-03
合唱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班级合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合唱训练。但是,每个班级中的学生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感觉不一样。在农村学校,音乐素养较低的学生可能会更多。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导致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班级合唱教学的时候,学生往往只能勉强地唱准第一个旋律的声部,也就是横向的音准,而对第二声部的和声旋律,也就是纵向的音准无法把握,导致在二声部合唱时常常唱不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采用分层教学来逐步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
一、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1.个性差异的表现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而理想的单声部合唱应该是音准准确且声音和谐的。农村学校学生的音准和音乐素养有很大差异,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
(1)表现型
这类学生一般音色动听,音乐素养较好,音准也比较好,能准确地唱好旋律声部及和声部,且音乐表现力也好。在农村学校中,这样的学生只占少数。对此,教师要更多地鼓励这一类学生,给他们提供展示音乐才华的平台,帮助他们发展音乐素养。
(2)跟随型
这类学生一般音乐素养良好,但是不自信,在集体演唱时总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准确”的声音作为依靠,演唱时努力靠近这些“准确”的声音。一旦他们周围没有稳定的参照音或者本来准确的声音出现了变化,他们就会因为找不到依靠而不知所措,从而产生音准偏差问题。这样的学生在农村学校里占大多數,由于平时缺少音乐方面的见识和家庭音乐素养的熏陶,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在演唱中容易紧张。
(3)扰乱型
这类学生的音乐感觉较差,对音准没有概念,甚至单声部也无法唱准。但自己唱不准也不自知,还会很高兴地大声演唱,在合唱的过程中往往会带跑其他的学生,扰乱整个班级的合唱。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肯定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如果能进一步纠正他们的问题,他们就能更好地展现自己。
2.个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音准问题过去常被单纯地认为是对音乐感觉的好坏,是天生的。其实并不完全如此。虽然人在音乐素养上是有差别的,但这并不是出现音准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1)生理原因
在生理方面,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着音色与音域的明显差异。年龄越小,肺活量越小,音域就越狭窄,音准就会差些。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又存在着变声期的问题,也会影响他们对音准的把握。
(2)心理原因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会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和谐,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但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着心理上的差异,如低年级学生喜爱节奏鲜明的音乐,中、高年级的学生喜爱艺术形象美的音乐。而且,不同年龄的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水平也不同。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差异,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学生演唱的歌曲,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此外,儿童对学习的热情总是建立在好奇的基础上,年龄越小这一现象就越明显。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要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避免简单不变的重复削减学生的演唱热情。
二、根据差异,实施分层训练
1.针对生理原因
(1)低年级(1~2年级)
小学低年级的班级合唱以齐唱为主,略加简单的二声部同音反复或简单的轮唱,旨在让学生初步体验合作演唱。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学会聆听是体验音乐的第一步。学生不仅要学会听自己的声音,还要学会听别人的声音。例如,《两只老虎》是一首典型的三度爬坡的歌曲,教学时可以让一个声部的学生进行同音反复,另一个声部的学生演唱旋律声部。
2/4 两只老虎
第一声部
1 2 3 1 |1 2 3 1 |3 4 5 |3 4 5 |5 6 5 4 |3 1|……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 眼 睛
第二声部
1 1 1 1 |1 1 1 1 |3 3 3 |3 3 3 |5 5 5 5 |5 5|……
在同音反复的时候,学生既容易唱准自己的和声声部,也能很好地聆听旋律声部,这有利于他们进行纵向音准的练习。
(2)中年级(3~4年级)
小学中年级的班级合唱仍以轮唱和同音反复为主,可进行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训练,和声以简单的三度和声为主。
4/4 顽皮的杜鹃
第一声部
5 5 |1 3 5 3 |1 5 3 5 5 |1 3 5 3 |1 5 3 ……
当我 走 在 草 地 上 咕 咕,听见 杜 鹃 在 歌 唱 咕 咕
第二声部
5 5 |1 3 5 3 |1 3 1 5 5 |1 3 5 3 |1 3 1 …
在一二年级同音反复练习和轮唱的基础上,学生慢慢养成了听纵向和声的习惯,此时加入简单的三度和声,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唱和声的时候,教师可用柯达伊手势来表示音的高低,帮助学生唱准三度和声。
(3)高年级(5~6年级)
高年级有少数男生已经到了变声期,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唱第二声部,并提醒他们保护好嗓子,轻声歌唱。班级合唱仍以二声部合唱为主,但歌曲难度有所增加。这时可利用难点切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歌曲中的和声内容这一难点先解决。
2/4 春雨蒙蒙地下
第一声部
6 6 6 6 | 0 0 |4 4 4 4| 0 0 |5 5 5 5| 0 0 |5 4 5 2
刷刷刷刷
第二声部
4 4 4 4 | 0 0 |2 2 2 2| 0 0 |3 3 3 3| 0 0 |2 2 2 7
这首歌曲的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学节奏,后学旋律;先学唱第二声部,再学唱第一声部;当两个声部都能独立演唱后,再跟琴进行和声训练。
2.针对心理原因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要注意游戏化和趣味化,如师生分角色合作演唱就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之前的《两只老虎》,由于歌曲简单且朗朗上口,大部分学生都能演唱出来。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分别扮演大老虎和小老虎进行轮唱,“大老虎”先唱,“小老虎”后唱;“大老虎”唱响一点,“小老虎”唱轻一点。学生边唱边听教师演唱的声部,合作熟练后可变换角色演唱。这样,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生能初步体验轮唱的效果。
在中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兴趣入手,以合唱与独唱相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同一首歌,体会合唱巨大的感染力与丰富的表现力。如果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引起了内心的共鸣,而且对音乐的形象、音乐在运动中的音色及力度、旋律及节奏形态等都有了感受,再加上对处理音准的规律性掌握,那么他们的音准就一定是良好的,歌声也是动人的。
在高年级课堂上,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调整,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妈妈格桑拉》歌曲,合唱部分可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让学生自主学唱,各声部都熟练演唱后再进行和声练习。合唱能力较弱的班级可以采用简化声部旋律的方式,降低合唱的难度,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探索和声;有音乐基础的班级,可以用器乐辅助音准的方式进行合唱练习。
3.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差异
对于表现型的学生,可将其均匀地分部在各声部中,或放在靠后一些的位置,给其他学生当作音准的基础和依靠,也可以让他们担任领唱、声部长等,发挥其榜样带头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多给这些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把自身对音乐的情感表现出来,并去影响其他学生。
对于跟随型的学生,教师要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平时多听、多鼓励,可以把他们和表现型的学生放在一起,帮助他们慢慢建立自信和音准,从跟随型慢慢地转化为表现型的学生。
对于扰乱型的学生,虽然他们的音乐感觉较差,但是班级合唱是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学生都不能少,不能因为他们的音乐感觉不好就放弃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合唱。这样会让这部分学生产生浓浓的挫败感,认为自己与音乐无缘,从而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教师可以让他们先不唱,而是学会用耳朵去听,听音乐的旋律,听表现型学生的演唱。实在找不准音准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如做老师的小帮手,或者进行打击乐器的伴奏等,让他们有事可做,通过听同伴的演唱和对音乐进行伴奏,集中注意力,在反复地聆听中培养乐感。例如,《小白船》一课的和声教学,就可以让表现型和跟随型的学生演唱,而扰乱型的学生使用三角铁和沙锤为音乐伴奏,或做一些简单的身体律动。在伴奏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感受到了三拍子的旋律和节奏。在体验数遍后,再让他们轻声跟唱,潜移默化地发展他们的内在听觉,让他们边唱边听边跟上同学的演唱节奏,慢慢地从扰乱型学生转变成跟随型学生。
4.针对学生进步程度的差异
合唱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需要学生提升的能力也很多。在合唱过程中,学生在音准上的进步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有态度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在主观上不够努力,多次训练进步也不明显。其次,有基础方面的原因。不同学生的音准基础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进步的程度可能不一样。再次,有教师教学方式上的原因。教师对不同学生的音乐指导要有所侧重,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比如,有些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在其他方面都有了进步,但是对音高这个概念的理解却仍感到困难。尽管他们能说出高音的概念,即指各種不同高低的声音,但是在实际的合唱过程中,他们还是会将音高与音量的概念混淆起来,呈现出的大声就是高音,小声则是低音。面对学生在这方面进步不明显的现象,教师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他们区分音高和音量两个不同的概念。以《牧童谣》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对比聆听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概念。教师先是用强和弱两种不同的力度将“55 55 6 - | ”这一句旋律弹奏一遍,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聆听,发现两句旋律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教师再用同样的力度弹奏不同的旋律“55 55 6 - | ”和“55 55 3 - |”。教师不做任何指点,而是让学生在前后的比较中聆听这两句旋律又有什么不同。在对比聆听中,学生逐步感知了音高和音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可见,对于学生进步上的差异,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要有耐心,慢慢地引导,逐步地改变。学生进步不论大小,前行就值得鼓励。教师需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步伐的大小,要尊重每一个前行的脚步,给学生更多生长的空间。
总而言之,农村学校班级合唱团的音准训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尊重个性差异就是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设计适切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他们的情感需要、能力状况,逐步地增加训练的难度、深度、广度。对学生的成长来说,他们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在每一节音乐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常规练习和提高训练。相信经过时间的累积、训练的拔节,农村学校也能建设出一支支优秀的班级合唱队来。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