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高阶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理趣”教学策略

2022-05-30陈瑶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理趣桑娜思维

陈瑶

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从直观感性层面进行充满情趣的审美体验,更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跳出”文本,进入理性层面,审视文本表达,或者冷静而理智地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让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在阅读活动中得到发展与提升。为此,笔者着眼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研究出既充满趣味,又兼有深度理性思考的、适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一、任务清单驱动,理解信息中培养分析性思维

结合不同的课文类型,设计与之相应的学习任务清单。特别是遇到说明类文章,或者比较枯燥的语言专项能力训练时,学习任务清单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在任务清单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清单上的任务一般通过学生的分析、比较、取舍行为可以完成,以此助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掌握要点,培养学生分析的思维能力。

(一)采用竞赛法,培养学生快速分析、取舍信息的能力

激烈的竞争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效吸引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在突破任务的过程中思维呈现活跃性、主动性。

曾经听组内教师教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是一篇语言风格朴素,知识容量极大的说明文,课堂上却呈现出盎然的理趣魅力。整节课以三个竞赛任务架构,分为三个板块:1.哪些事务比猎豹的速度更快;2.按速度快慢给刚才的事物排序;3.文章撰写顺序有什么规律。三个竞赛板块层层递进,每一次都从默读开始,教师现场秒表计时,在“滴答滴答”的计时声音鞭策下,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捕捉相关信息,完成相应竞赛任务,争“阅读之星”的称号。

整节课学生处于紧张的较量状态,但又拥有展示阅读成果、体验阅读快乐的机会,充满诱惑力,所以学习情趣高涨。同时,学生还通过最后的“秘诀分享”环节,总结出“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句读”“遵循行文规律读”,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重要信息的学习方法。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取舍信息的能力,都可谓是收获满满。

(二)采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比较法是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对比鉴定,发现研究内容之间的异同,发现研究事物的规律,是训练学生思维、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手段。

《竹节人》是六年级策略性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会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恰好本文兼有说明类文章和叙事类文章的特点,是指导不同阅读方法的典型课例。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有趣味性的任务情景“读书就像串门,当我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去串门时,你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发放任务单:1.请你完成一份竹节人的制作和使用说明;2.体会玩竹节人的乐趣;3.讲述一个与老师有关的故事。学生带着三个任务,开启阅读之旅。

交流完各自的自学成果后,笔者请学生对刚才的阅读行为认真回顾,在完成三个不同“串门”任务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吗?大家回过头去,沉下心来分析总结,发现三种“串门法”:当阅读任务是捕获知识点或方法时——完成竹节人制作和使用说明,可以采用“快速浏览,抓关键词句,提取信息”的快速“串门法”;当阅读任务是体会人物的情感时,学生要体会玩竹节人的乐趣,需要采用“品读细节,想象画面,用心用情”的贴心“串门法”;当阅读任务是讲述故事时,学生要讲述一个与老师相关的故事,则要采用“梳理情节,关注细节,感同身受”的八卦“串门法”。总之,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要选用最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特别有成就感。

二、教学主体转变,概括洞察中培养评价性思维

虽然语文界提倡了很多年“以生为本”,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划定的板块中思考为主,很少有机会跳出教材和预设的固定课堂流程。要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则需要强调学生主动、自由地去洞察并概括事物,进行思考、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性思维能力。

(一)项目性研究,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展开评价

项目性研究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上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系列化、深度化的研究,構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形成较为客观的结论。

笔者曾经执教过《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对历史故事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印象深刻,但是认知浮于表面,甚至神化,这尚未达到对人物形象客观准确的解读。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项目性研究——诸葛亮缘何能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能力,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线上线下的机会,结合教材文本,或者《三国演义》原著,或是《品三国》开启研究行动,对人物展开了更加客观,更加深入的解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研究,关于“诸葛亮为何能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们至少达成了三个层面的评价:1.诸葛亮之所以神机妙算,成功草船借箭,主要在于他熟识自然常识:上知天文,预知天气变化,算准哪天大雾;下知地理,利用江水流向,算准逃跑时机。2.诸葛亮能神机妙算,因为他深谙人心,并善于利用人物性格的优缺点:他运用曹操的多疑、鲁肃的忠厚,算准他们的行动,成功草船借箭;利用魏将霍平忠勇的特点,趁他救夏侯驸马,攻下城池;火烧赤壁后,利用关羽重感情的弱点,让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吴魏相互制约,蜀国获得发展空间……3.诸葛亮之所以神机妙算,因为他对“兵”的解读高人一筹,他认为兵有“有形之兵”,更有“无形之兵”,人心、气候、地形等都是无形之兵,皆可为之所用。所以他运筹帷幄,“无形之兵”加上“有形之兵”,自然能稳坐军中帐,决胜千里外,此乃用兵之最高境界。

经过了这个阶段的项目研究,学生全身心投入,掀起一股“诸葛热”,当然,最惊喜的收获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系列化、有深度的研究意识,并能在这样的而研究中形成较为客观的评价。

(二)模拟性决策,让学生更具理性地进行评价

模拟性决策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对事物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具有进一步认识的意义。

《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说明文,对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火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但最终还是迷雾重重,文章并没有揭示谜底。为了让学生更快、更清晰地厘清文章表达的意思,笔者设计了模拟性决策——地球人面临生存危机,请决策团快速商议:人类目前是否适合移居火星?

在决策过程中,学生首先用最快的速度厘清本中介绍的生命存在的四个必要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适合成分的大气、必要的水分、足够的光和热。对照人类目前所知的火星条件,虽然它与地球一样有昼夜、有四季,但是水汽含量极低、大气中氧气含量极低,至少目前为止,没有达到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最终决策团慎重做出决策,很遗憾地宣布,目前人类不宜移居火星。

在整个决策的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非常理性地进行分析、判断,形成一个成熟的观点和认知。

三、设计开放问题,联系运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材内容受时代、地域等影响,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系,难以引发学生反思、批判、创新等思维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开放性的、挑战性的、运用深度思维才能回答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机会。

(一)模仿迁移,在规律中创新作品

心理学家西蒙说过“对榜样的模仿,促进了创新的早慧,从而对创新产生有利的影响。”由此可见,模仿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模仿,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方法,感悟内涵,他就能逐渐举一反三,滋生出创新思维。

《穷人》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小说用大量内心独白塑造了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邻居的形象——桑娜,但是由于时代地域的局限,学生很难理解桑娜内心的纠结。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重点解读桑娜抱回孩子后,在等待丈夫的过程中,她的自责、质疑、紧张,以及坚定信念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发现,抓住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展开,可以塑造人物内心的“独角戏”的这个规律。

发现了这个规律,学生跃跃欲试。于是在下一个环节,笔者让学生进行名著的“补充創作”。利用故事中桑娜和刚回家的丈夫谈话时的“沉默”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梳理桑娜内心的矛盾冲突,学生就桑娜在内心暗暗评估丈夫的人品、揣摩激发丈夫保护欲的方法、做好最坏的打算等角度进行了创作。“桑娜脸色苍白,使劲咽了咽口水,不敢抬起眼看他。这样辛苦,他养活我们一家已是不易……她深深吸了一口气,往丈夫那儿看了一眼,又紧张地收回目光。她觉得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当,如果自己的孩子成了孤儿,她和丈夫也一定渴望有人收养他们,哪怕是过最苦的日子呢!对丈夫的人品,他一定会做出与我一样的选择……桑娜的眼里泛着坚定,紧握右手,丈夫高大的背影映照在墙上……”学生运用语言规律,在迁移中创作,完美地填补了文章的空白,完善了故事情节,丰满了桑娜的人物形象,学生对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个性化解读。

(二)逻辑思辨,在立论中创新解读

思辨活动需要紧紧依靠逻辑才能顺利进行,在逻辑清晰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达成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高度,从而收获新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故事中的党员父子面对肆虐的洪水和从木桥逃生的村民,有过两次冲突:第一次父亲从人群中揪出儿子,让他排到队伍最后面,理由是儿子是党员;第二次只剩两人时不容分说命令儿子先走,自己最后离开。但结局是父子俩都牺牲在洪水中。故事很是揪心,父亲形象伟岸,却让孩子难以理解他先后两次矛盾的处理方式。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赛“老支书他到底后悔还是不后悔让儿子排在最后。”

学生围绕各自的论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认为,所有生命在天灾面前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应以逃生人数最多为成功,而不是分先后,看着最亲爱的人被洪水卷入,作为父亲,最后时分必定异常后悔;反方则认为,自己和儿子都是党员,理应排在最后,如果最后是群众遇难,他的党员儿子生存了下来,那么,老支书肯定更加后悔。唇枪舌剑中,事态的本质、矛盾的核心渐渐明晰,这实际是作为父亲的老支书,他内心深处的党性和亲情之间的冲突,在群众和党员之间,他深入内心的党性毫不犹豫地占领了上风;最后时刻只剩下父子关系时,他深藏内心的亲情就无所顾忌地爆发了。“大局面前,永远公大于私,这就是作为老支书的父亲最伟大之处。”学生最后达成这样的论点,逻辑清晰,思辨深刻有条理,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联结思考,在探究中创新发现

所谓联结思考,就是把两个或者几个不同的事物联结起来思考的创新思维方法,语文是文化的一种,是许多自然与人文因素融合得硕果,所以,运用联结思考往往会有许多创新的发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传统文化,课文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三首》。学习这一单元后,笔者引导学生把整个单元联结起来,对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他们经过大量的分析、综合思考,有了新的发现:1.节日原本是文化的一种寄托与表现,但节日又成就了文化的传承性,两者相辅相成。如中秋节,是思乡文化的寄托与表现;春节,是亲情文化的寄托与表现,正是这些节日的存在,才使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2.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藏戏”,它的最大特点是面具符号化,表演时间自由,没有舞台,它的这些外在表现形式与它发源于游牧民族密不可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经常需要迁徙生活,不可能带上大量的演出服饰头饰来扮演角色,故而以简易的符号性面具代替;游牧生活也不可能建造固定的表演场地,所以藏戏表演没有舞台;游牧生活比较闲散,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也没有丰富的娱乐生活,所以演出时间可随意调节,甚至一部戏演上三五天也不足为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在基础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既要“入乎其内”,全身心地投入文本阅读,与作品中人物同喜同悲;又要“出乎其外”,在读解中始终保持独立而清醒的意识,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培养分析、比较、评价、综合、创造等高阶思维,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思维的深刻性在阅读活动中得到共同的发展与提升。这种“入”和“出”的关系就是“趣”与“理”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要探究“理趣”共生的课堂,追寻学生“情智”双飞的境界。

(吴淑媛)

猜你喜欢

理趣桑娜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穷人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穷人》梗概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