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探究引领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05-30郭琼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问题探究群文阅读高中语文

郭琼

内容摘要:群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文章提出了以问题探究作为引领的群文阅读方式,依托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祝福》一课时候产生的疑惑,遴选了《孔乙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与《祝福》组成群文阅读模块,探寻问题成因,最后汇总探究成果。以此作为一种群文阅读的教学路径之一,供高中语文老师参考。

关键词:群文阅读 问题探究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最大亮点莫过于“学习任务群”概念提出,强调要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将“群”组学习概念深入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对学生在语言建构、文思培养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既符合新课标下“群”组教学宏观理念,又与该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故其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统编新教材“群文组课”(每课由2篇以上选文组成)的崭新特征与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紧密呼应,更赋予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显著地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从学生视角出发,以解答学生疑问为介入点,就问题探究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开展研究。

一.以问导入:聚焦核心话题

必修教材第六单元将鲁迅先生经典篇章《祝福》纳入了选文。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学生们心头,那就是: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将该疑问放至课文当中,发觉其在文中竟也起到核心作用,可谓“一问牵连全篇”。本课教学设计也多针对该问题进行剖析解读,可以说对该问题的合理解答,便是本文解读的关键所在,而在问题探寻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思维的教学渗透。课堂教学中,围绕“谁杀死了祥林嫂”这一问题,学生们展开积极讨论。多数学生认同《祝福》中的那些“女人”、柳妈、短工等一众人等,与祥林嫂之死脱不了干系,均负有责任,但却对文章中鲁镇民众尤其是那些同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者,对祥林嫂所持的那种冷漠无情态度的原因,无法理解或领悟不清。这样,本文对“谁杀死了祥林嫂”的问题研究顺势转化为对“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的问题研究中来。为解答这个疑问,需要我们整合相关文篇,将单篇文本中的学习疑问,拓展至群文阅读范围,以助学生心中疑问彻底解决,并在问题探寻中,顺势完成任务导向下新课标阅读教学要求。课堂实践中,根据问题需要,笔者将《祝福》《孔乙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纳入群文范围,聚焦于核心问题,就此展开群文阅读教学。

二.連篇阅读,探寻问题成因

(一)教材研读:从课文《祝福》中搜求答案

要彻底回答学生们对于“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的根源”这一核心疑问,迫使我们不得不重回教材文本当中,将其中对民众所言所行的支离破碎式表述,归拢起来,重新进行拼接,以全面展现他们的态度表象,就此探寻问题答案。

1.鲁镇民众的态度群谱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鲁镇民众,当属以下几类。首先是鲁镇的女人们。文章这样描述她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说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其次是柳妈。文中多通过语言描述她对祥林嫂的态度,如“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还有是鲁镇的打工者。在问讯祥林嫂死因时,文章这些描述“那短工”:“‘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2.鲁镇民众的态度探因

在引导学生对鲁镇民众对祥林嫂的态度进行归纳、整理并探寻其背后原因时,我们不妨将鲁迅先生1926年作品《娜拉走后怎样》中的一句话,作为阅读提示,引发学生思考,他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鲁镇民众无疑是中国群众中的一员,他们对祥林嫂所采取态度,并非有意为之。如,文中柳妈与祥林嫂地位相当,同为有钱人家的女佣,她给祥林嫂讲的“阎罗大王”故事、想出的“捐门槛赎罪”办法,或许是出于真诚的帮助,但这个“真诚”并没结出“善意”之果;再如,文中“那短工”虽然与祥林嫂一样同处社会底层,但他却对四叔口中的“谬种”祥林嫂的死因“说不清”,一句淡然的“还不是穷死的”,不仅饱含着冷漠,更夹杂着嫌弃、鄙夷与不屑。分析至此,学生们发现心中对“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的疑问逐渐揭开,其根源直指当时社会制度,其中的封建礼教体系是造成这一群体现象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学生们认识到: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传统封建礼教制度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标准,是人们行事思维的基本法则。鲁镇民众在封建礼教侵染下,意识行为早已被其控制。在他们看来,祥林嫂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礼教相违背的,是“谬种”“不详的”,他们势必要维护封建“正义”,举起所谓“道德”“礼数”大旗,向祥林嫂展开群体攻击,刀不血刃地吞噬与残害了她。封建礼教向所有人输出共同道德标准,并要求人人遵守,鲁镇民众在这种“道德”规范下杀人为乐,集体陷入无意识状态而不自知,彻底反映封建礼教制度的黑暗与可怕。

(二)并列判读:从群文《孔乙己》中勾连答案

对学生关于“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问题的心中疑问探究,还可通过群文阅读方式,将相关文本与教材课文《祝福》进行并列阅读,在同文视角下,探寻答案,以增强学生对问题是深入理解。在实践中,笔者借助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孔乙己》,以顺应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教学要求。《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在文章立意与情感抒发上,自然一脉相传,其中关于“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探究,对学生关于“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问题的探究,有重要启示作用。

1.咸亨民众的态度群谱

关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众说纷纭,有人说科举制度造成的,有人将其归因为孔的傲慢清高,也有人将其归因为残酷无情的封建社会。在结论探究前,不妨看看咸亨酒店中的眾人对孔乙己的态度,便于我们深入探寻其中奥秘。文章在对其的描写,主要可见以下几处。其一,酒店群嘲。文中讲到但凡孔乙己到店,所有喝酒民众均会看着他笑,甚至有人戏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群人高嚷:“一定又偷了人家东西了!”其二,众人快活。有人对孔乙己说:“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当孔乙己争辩“窃书不能算偷” 时,众人哄笑,“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3)都笑了。孔乙已“已经不成样子”了,掌柜与平常一样笑他“又偷东西了”,在孔乙己眼色恳求下,聚集众人与掌柜“还是笑了”。

2.咸亨民众的态度探因

“众人哄笑”“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是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时最为常见的景象,也是鲁迅先生文中浓笔重彩的写作暗示。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描绘民众群像,反映群体特征的重要场景,对凸显文章主题、推动故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探寻咸亨酒店出现的人物对孔乙己的态度缘由,对《祝福》一文中关于“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的深入了解,亦有重要帮助。文中,那些“短衣主顾”无疑是社会下层劳动者的代表,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麻木不仁,无视自我生活窘迫与求生艰辛,反而将其乐趣转嫁为讽刺挖苦同处于社会下层、生活不幸的孔乙己,麻木不仁,没有半点的怜悯同情,以取笑孔乙己的苦难来谋求片刻的愉悦,在践踏他人尊严、品咂他人痛苦中获取慰藉与畸形快感,体现封建社会下的民众麻木。与《祝福》中祥林嫂一样,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并不是源于他们自己,恰好是封建礼教统治下数量庞大而又可怜可恨的他们同类。这一庞大群体在对待孔乙己的同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残忍与冷漠,迫害孔乙己、杀死祥林嫂的正式这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吃人”的麻木群体。

(三)拓展研读:从群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深化答案

将《孔乙己》纳入群文阅读范围,有助于对“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深入理解。《祝福》《孔乙己》均是鲁迅作品,通过对祥林嫂之死、孔乙己命运悲惨的入木描写,体现对封建礼教呵斥及对旧社会群体麻木不仁的痛心。不仅限于中国,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更是将其中人性,予不同方向以体现,有助于学生在答案的探寻中,思想得到提升,思维获取升华。

1.学校与“我”的战争态度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中的两方面描写,对深入探寻问题根源,强化问题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深入研究。其一是对战争中的学校陈设的隐性寓意描写。如,一楼悬挂的《美狄亚》《挑刺的少年》等图画,象征对不择手段复仇及战争牺牲与忠诚的鼓励;圆柱上的古希腊战争女神石膏复制品,隐藏着对战争的歌颂;楼梯口希腊重甲胄武士,表示对国家利益至上的歌颂;学校张贴的大选帝侯、希特勒等人物画像,宣扬着领袖至上、甘于效忠的浓烈氛围;碑顶上的硕大金色铁十字架与月桂花石雕,体现对军国主义思想灌输;还有,凯撒、西塞罗、马克·奥勒留等胸像复制品,在无声地宣扬着强权、武力与征服;位于学校三楼的宙斯、尼采像、多哥大幅风景画,则蕴含对军事战争、强权及殖民主义的强烈渲染。其二是对作为该学学生的“我”的战争态度描述。如,听到外面的炮声时,“我”的想象(态度)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令人愉悦的炮声”“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想象着自己在战争中名留青史,“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等等。

2.学校与“我”的态度成因

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变成了战地医院,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被妆点成宣扬暴力、强调战争、唯领袖马首是瞻的军事阵地,原本的学生变成了伤兵,但依然对战争充满着好奇与憧憬,《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如此描写,在巨大的反差中营造出浓烈的嘲讽意味。文章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其中的“我”毫无疑问是当时德国的青年代表,“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及其中所影射出来的态度与观点,建立在可怕肮脏的军国主义侵染之下,是成千上万个少年被时代欺骗,被战争欺骗,糊里糊涂浑然不觉的真实写照。无孔不入的军国主义教育,以文明艺术为名裹藏其中,侵蚀着少年学生的身心,使得他们在谎言中深受其害而不得而知,热衷战争而无法自拔,在与《祝福》《孔乙己》的群文共读中,学生们更能从文中深刻认知所显现的学校意象与“我”的态度,其对集体无意识沉沦唤醒,与前两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学校与“我”的态度成因探究,加深了学生对原先心中“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问题认知,拓展了探究思路,增进了主题理解。

三.归纳凝炼:汇总探究成果

(一)在群文梳理中,整合问题答案

在问题引导下,通过对《祝福》《孔乙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群文展开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探寻心中疑问的道路上渐行渐近,更重要的价值在于,问题主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更有利于培养的问题感知意识,增强阅读能力。“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看似是单篇文本《祝福》中的阅读困惑,但在《孔乙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同样予以了强烈的反馈。鲁镇民众对祥林嫂之死所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避而远之乃至观之赏之,是一种潜意识中的自觉反馈,不受他们的主观控制,是维护封建礼教的自然心理需求。文中他们多次讥笑、败坏祥林嫂,最终直至将她逼入末路但依旧“浑而不知”。《祝福》一文借助鲁镇民众对祥林嫂的态度描写,引导学生从更深层面上去感悟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孔乙己》中的那些“短衣主顾”,与鲁镇民众类似,在地位上与孔乙己相当,但对于这位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异类,显然与短衣那帮民众们显得如此“格调不入”,“短衣主顾”情不自禁地以讽刺、挖苦、嘲弄、讥讽孔乙己为乐,是社会制度侵染下的不自觉行为,孔乙己以悲惨的命运为这种的集体无意识行为殉葬,在他们的笑声中饱受摧残与折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反战题材小说,作品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残忍与杀戮,相反却从一名被军国主义教育浸染的“我”的悲惨境遇谈起,以战争化粉饰的美术学校、军国主义蒙蔽歪曲的个人价值观与情感为切入点,错误战争思想灌输下的一代德国青年的伦理丧失,天真无邪的年轻生命成为战争牺牲品却无所察觉,进一步体现集体无意识对人的重大影响。

(二)在群文思辨中,拓展问题认知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的记录,是对传统文化积累下的万千民众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的反映,个体被群体裹挟,受制于制度与文化约束,并最终形成一种毫无察觉的集体无意识反应。这种群体意识影响着处身其中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支配着社会习俗与人类行为,并最终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倾向。课文《祝福》《孔乙己》中居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广受生活之苦,尝尽人生艰辛,但在遭受“顺从”“在其位”的封建礼教思想長期教化之后,他们并已然变得对自我麻木,相反却对发现、观赏他人的悲苦不幸为乐,这样的生存方式是对集体无意识的最好证明。在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那个青年之“我”被战争蒙骗,稀里糊涂走上战场,即便负伤依然对战争心存幻想,也是集体无意识在其中帮忙。学生们为探寻“鲁镇民众对祥林嫂态度根源”心中之问,在对《祝福》《孔乙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群文阅读教学中,幡然醒悟:集体无意识是造成文学作品中祥林嫂、孔乙己、青年之“我”等人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集体无意识并非仅限于文学作品当中,当今社会上依然存在集体无意识思想,其范围更广,行为更为隐晦,结果更为可怕。面对不同情形,唯有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独立意识,拒绝盲从才能从集体无意识中逃离出来,方能拥有独特思考与价值判断。而保持头脑清醒、坚持独立思考,对于当前学习又是多么难得而又可贵的事啊。正是在这种群文阅读与思辨探究中,既帮助学生解答了心中疑问,也借由对“集体无意识”深入探究,促发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是高中语文组织阅读教学时的重要方式。群文阅读并非仅将相关文本篇章进行被动堆积,而应建在兴趣探究基础上,用关键教学点进行群文勾连,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解答学生心中疑问着手,以问题探究为前提,多积极组织开展群文遴选与群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顾建丰.任务驱动在群文阅读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2):64-65.

[2]梅娜.群文阅读构建的三个关键词:选材、议题、实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2):12-13.

[3]赖颖芝.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月刊,2021(11):44-46.

[4]叶军彪.从关联性的角度设计群文阅读学习任务[J].语文教学通讯,2021(31):29-31.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探究群文阅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