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022-05-30赵钦花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诗人

赵钦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进展,皆因尊重传统,代代相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古诗文是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文学体裁,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讲究节奏和韵律美。其是千古流传的文化瑰宝,有着其他文体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而小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学作品,能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古诗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与力量,也能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从而培养爱国情怀。

但是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只是把重点放在解释字词、理解背诵诗的意思上,学生学习古诗也只是单纯地背诵、默写。这种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下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使学生用心灵捕捉古诗词的意象和境界及体会古诗词最美的情感,当然更别提对古诗的传承和再创作。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围绕学生个性特点、性格喜好、综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充满新奇气息的课堂环境,突破传统困境,带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想方设法挖掘古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从古诗中感受形象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歌的无限魅力中。

唐朝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写到“求木之长者,比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能够历经千年而源远流长,主要是因为华夏儿女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新时代中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因此,想要优秀传统文化在诗词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传承,教学时就要以此为依托,有意识地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想象、一咏三叹等多种形式,逼真地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深刻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入其境,悟其神?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诗词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场表演精彩与否,开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古诗教学更是如此.每一节课的开场或音乐渲染、或情景创设、或谈话激情、或故事引入,都要独具匠心,新颖、独特,要让精彩的开场之戏恰如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课堂第一音敲击学生的心灵,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劲头。教学中应结合古诗内容,设计新颖自然,引人入胜的教学导语,以激发强烈的好奇心,让小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所以,教师要努力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披文入境,和诗歌对话,和诗人对话,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情感,感悟诗境,潜心设计。如在教学《春日》时,这样引入新课:“孩子们,天晴了,草绿了,花开了,山朗润起来了,风吹了,树叶舞蹈起来了,春天来啦!当春天来临时,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么欣赏,那么痴迷,那么热爱。春天在他们的描绘下绚丽又迷人。其中最受人们推崇的要数朱熹笔下的《春日》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看看他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教师用激情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诗意做了铺垫,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春天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交流资料,了解创作背景

由于古诗的创作时期与当前时代相隔较远,学生和诗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体验,因此没办法和诗人感同身受。此外,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只能理解诗词的表面含义,无法做到深层解读,更谈不上掌握中心思想。这就需要教师秉承“创新”理念,重点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展开教学,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助力。

如《石灰吟》这一首诗,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行的追求。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补充于谦为官清廉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他的志向和人生追求。但是如果補充的背景资料仅限于此,那么还是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认知水平比较遥远,因此还可以补充创作背景:据说这一首诗歌是于谦12岁的时候观看石灰的锻造过程时有感而发。12岁是学生容易产生共情的年龄,12岁的于谦观察细致,志向远大,穷尽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都让身为同龄人的学生钦佩,学生在感叹作者的同时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又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故事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喜欲狂的主要原因,这样能让学生对古诗有更好的理解。随后,教师继续为学生讲解“安史之乱”,促使学生通过听教师讲解,了解古诗创作背景:在长期战乱中,诗人无奈之下背井离乡,但当诗人知道河南河北被收复后,脸上、心中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基于这一背景,诗人奋笔疾书,创作了第一首诗。通过创作背景的讲解,能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生动、细腻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中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一位教师在教学《元日》,她是这么处理的: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此前他已度过了人生中四十八个元日,为什么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接着引导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王安石的资料。学生交流完,教师引导:常言说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涵的意义,就要走进诗人所生活的年代,了解他的写作背景。接着告诉学生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出任宰相,他想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想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裕。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的桃符换掉旧桃符的一样。这样对《元日》中新桃符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放飞想象,感受意境

意境是诗所描绘的图景和诗人感情互相交融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意蕴。古诗中语言意蕴丰富、描绘的意象和意境、蕴涵的言外之意,都需要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入境悟情,补充并领悟其内涵。众所周知,想象是通往诗境的捷径,只有想象出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图画,才能感受到它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将简练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变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启发学生穿越时空,走进古人世界,在想象中品味诗的意境,感悟诗歌的情感。笔者在执教《乡村四月》时,对前两句是这样安排的:1.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们能把它划出来吗?2.这山,这雨,这子规,构成了乡村四月一道亮丽的风景。风景在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示一、二句诗)瞧,风景这边独好!请你放开嗓子,认真读一读吧!3.学生自由练读,班上交流。4.现在请各位同学,轻轻地闭上你们的眼睛,跟跟随着诗人来到“人间四月”的乡村,打开你们的心扉,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又听到了哪些动人的声音?此时教师配乐描述:山坡原野草木郁郁葱葱,翠色欲流。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一片亮白,林中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迷蒙,飘飘洒洒,如牛毛,似花针。看着这样的美景,置身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中。我们怎不为之陶醉呢?5.此时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补充你看到的画面。

在这个设计中,笔者抓住了诗中写景的词,呈现出原诗的景物,再用优美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得到语言的享受,把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情境。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借助“绿”“白”等字眼,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带领学生走进色彩明丽的乡村,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意境之美也就呼之欲出。

又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诗人李白利用夸张的创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瀑布自上而下的磅礴气势。如果学生能在学习古诗内容时真正体会到这一关键点,并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必然会被这一景象所感染。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资源制作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庐山瀑布的景象,并保证声音清晰,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古诗,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理解诗词中夸张的句子、词汇。最后,教师结合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等进行古诗讲解,以此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促使学生能更进一步了解诗人李白的豪迈情怀。

四、反复诵读,感悟意境

常言道:“讀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是叩开古诗意境大门的钥匙,能撬开诗人的情感核心,达到诗歌和意境的完美融合。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一遍遍来体味、品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但诵读不能简单停留在齐读、自由读、比赛读等浅层上,而应该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体味其语言美,接着发自内心地朗读,就能读出诗情画意。

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问:“看到水光潋滟的湖面,你心情怎样?”学生答曰:激动、赞叹、热爱、向往……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诗。接着再问:其实啊,晴天的西湖美景比比皆是呢!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风光呢?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读第一行,用自己的朗读抒发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如此再三诵读,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好”字一字千金的恰到好处,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所在,又能体会到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把学生情感推向高潮。

又如,教师在教学《元日》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先请一名学生来读这两句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后,教师这样引读: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孩子们想到新的一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道—(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轻人想到新的一年工作顺利,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诵道—(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老年人想到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一股暖流也涌向心头,不禁吟诵道—(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通过一遍遍地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暖暖的春意,感受这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

五、联系生活,传承文化

古诗文质兼美,教师要让诗歌由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趣、内涵,学会诗意地生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稚子弄冰》时,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作为一群南方的孩子,没有体验过弄冰的快乐,因此说出来的语言就显得比较苍白。于是,可以在周末布置学生先回去学着古诗中的孩子做一做冰块,再试着把古诗改写成小短文。学生回去之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才能,对古诗中的银钲发散思考,创造性地在水中加上了花瓣、树叶甚至还有水果片,用上不同形状的容器,做出各式各样的冰块,令人赏心悦目。有了自己的体验,学生交上来的小短文也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有的学生抓住了古诗中的“脱”字展开想象,写出了小孩子的小心翼翼;有的学生写小孩子借助热水来帮助脱冰;有的学生把小孩制作银钲的过程写得很细致,学生笔下的小孩子的手都冻得发麻了,仍然对制冰热情高涨;带着儿童独有的天真,有的学生把孩子敲冰的快乐场景写得妙趣横生……在同学们的笔下,一个聪明可爱的儿童形象渐渐丰满,童真童趣在字里行间流淌,既巩固基础知识,同时又加深了理解,讲评小短文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新的收获。

又如,在教学《元日》时,了解诗意之后,教师告诉学生: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日》这首诗写的是九百多年前宋朝人过春节的习俗。同学们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我们很多的春节习俗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演变,现在过春节的习俗更多了。接着出示过年的各种图片,感受我们的春节过得真是热闹、喜庆、隆重,人们用各种隆重的习俗过年,都是为了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接着再问:同学们,你们家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的吗?他们回家过年吗?交流后,观看人们回家过年的视频,告诉孩子春节象征着团圆,对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是一种习俗,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甚至是一场浩大的迁徙。教师旁白:春节将至,游子归家;打点行装,展露笑颜;装起幸福,背起吉祥;伴着幸福,回家过年。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时刻都想着自己的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归宿。我们爱自己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国。许多华人华侨也一直用最传统的习俗、最隆重的仪式欢度春节,身体力行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如此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色彩,明白要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古诗是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璀璨与辉煌。教师只有深刻重视古诗文的有效教学,深入理解,感受情境,陶醉诗情,在教学中让意境再现,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得到共鸣,从而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只要真心投入教学中,用心钻研教材,反思并不断探索,那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定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课堂教学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文化传承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PTJKZX21-372)的阶段成果之一。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诗人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