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学校数学课程的德育实践

2022-05-30刘军芳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德育数学

刘军芳

德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良好人格以及品德的形成,也关系到学生的思想以及道德素养的形成。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思想、行为以及认知上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阻碍。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进行德育,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要更好地提升德育的效果,教师应当将其生活化以及常态化,探索德育和学科教学进行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能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从某一方面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成年后,步入社会时所能获得的就业机会比普通学生要少得多,影响他们的就业心态,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甚至走向歧途。而数学这一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而言,更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融入德育,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育载体,为学生渗透德育,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同时帮助这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坚实基础。

一、特殊教育学校数学课程德育的意义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思维迟钝或者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更短,可能会自言自语,这都属于正常状况。所以,这部分学生通常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不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也有所欠缺。相比普通学校,这里的教师在课堂上所付出的努力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并不对等,特别是数学这一学科。数学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多数都是通过数学符号来传达各种信息,这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会有一定的难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利用数学推进德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数学课程中融入德育,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教育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程中融入德育,多数是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之上下功夫。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这符合这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没有过重的学习任务,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以外,在数学课程中融入德育,还能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及原理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结合,让学生能联系所学习的知识以及自己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也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养成一直以来都是德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也不例外。德育最主要是通过鲜明的案例阐述系列的道理,让学生能明白何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融入是降低学习难度的有效方法,而且案例融入可以让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在案例的选择上着手,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不论是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还是成长而言,都大有裨益。

(三)有利于带动学生的素质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的掌握上还是思想上,与普通学生之间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区别,低年级的学生就如一张白纸,而教师如何勾勒,将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合理的德育渗透,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还能通过简单易懂的德育渗透方式,无形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尽可能实现教育的价值。当然,德育的渗透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新课改倡导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得以实现,这对带动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而言极为有利,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未来的发展而言有很好的助力。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学课程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避重就轻,弱化德育概念

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无论是思想认知还是知识的接受能力,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他们的认知、行为以及思想品质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今,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课程虽然有生活化的趋向,教师也清楚地明白将生活教育融入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但很多数学课堂依然停留在单纯的数学课堂之上,整节课的内容中,虽然有对生活中的例子的解释,但这些例子的使用更多是为了拓展数学理论知识,甚至在一节课完成以后,寻不到任何与教育相关的内容,纵使在教材中有德育相关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会避重就轻,甚至会将这些例子选择性地忽略,所以很多学生在认知能力有障碍的情况下,无法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到恰当的德育知识,德育的渗透也就成了空谈。

(二)教材更新,教師缺乏专业能力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部分数学教师注意到数学课程上融入德育的重要性,但纵使如此,面对新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要求,在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的情况下,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没有开展的方向,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的渗透时,会流于表面,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很多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只会对德育内容进行机械性的重复,甚至只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空洞地讲几句话,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让学生有产生深刻的思想认知,也不能让学生将这些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德育的效果也就难以体现。

三、特殊教育学校数学课程的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指出,对学生的教育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对普通学校的要求,也是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的出发点,要引导特殊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也要让这部分学生能积极创造,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成长。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课程中,德育也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要关注学生感受以及体验,明确学生是接受德育知识的主体这一现实,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并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相容性原则

数学教学属于智育部分的内容,而数学课程德语教学要结合数学学科和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找到最佳的切合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德育,如此才能在保留数学教学的特点的同时,还能真正地展现德育教学的风采。而相容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机械性地加强德育,而是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挖掘有价值的德育资源,打通两者的切合点,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以此达到科学知识的教学的目标,提高德育的效果。

(三)现实性原则

现实性原则是数学课程德育教学的关键原则,德育的内容需具备真实性,而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数学历史事件、知识的演变过程等相关内容,强化德育的严谨性,并凸显德育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在选择的内容上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发展需求,也要从学生的心智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此运用灵活的方法进行德育。除此以外,在数学课程中进行德育,还需要与时代背景进行结合,要将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现实进行联系,并且让学生能充分体会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打开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情怀的效果。

四、特殊教育学校数学课程的德育实践路径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数学教学观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数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两大阻碍,其一是对数学课程的德育的认知并不到位,因此容易导致教育重点的偏离,使数学教学缺乏足够的韵味,其二是学校的教师认为智育和德育共同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数学教学观,以此促进德育的渗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数学教学内容中挖掘德育要素,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渗透,让其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态度的目标。其次,要清楚了解数学课程中的德育与普通的德育课程的区别。数学课程中的德育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故事、数学情境问题中的德育元素,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而德育课程则是通过道德、思想等多方面的教育,规范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最后,要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找到学生身上的亮点,再结合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数学德育教学效果

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教育教学的全新要求。而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更应该提高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特殊学生也应该有独特的、完整的经历以及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清楚学生的个人感受以及思想观念,同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教学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数字没有足够的敏感度,或者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记忆力有限,难以对乘法口诀进行深入的理解以及深刻的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更应该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数形结合的方式,以更加细致、耐心的态度对相关知识进行解读,这既符合特殊学生的学情特点,也能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符合自己能力的学习方法,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让学生在未来面对新的知识时不至于迷茫。

(三)挖掘德育亮点,抓住德育重要机会

数学教材是教导学生知识的比较基本的材料,而数学教师要懂得挖掘数学教材,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寻找合适的教学例子,并且以此为契机展开德育。例如,在数学计算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出一个故事题:隔壁的李阿姨送来了一盘李子,李子的数量是30个,而小明和小琳对李子进行分配,两人在讨论以后,决定对这些李子进行平均分,但由于小明是哥哥,所以他将自己平均分以后的李子又多给了小琳5个。而这时候,邻居家的小红来了,两人出于礼貌,又每人将自己的一半的李子给了小红,最后问三人分别有多少李子。

这一道题似乎是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数学的基础计算,但实际上这其中蕴涵着的绝不仅仅是基础计算的相关内容,还包含有極为丰富的德育素材,是体现思想品德的有效重要素材。教师在提出这一例题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小小的事例,提出“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问:“小明和小琳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索问题,同时让他们重新读例题以及寻找这个故事中的闪光点,体会小明懂得谦让,懂得照顾妹妹所体现的高尚品德,要学习小琳与小明懂得分享的优良品格。学生在揣摩这个例题的时候,可以学习到数学计算的相关基础知识,也能够学会怎么面对生活中这一类型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另外,在进行类似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正视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帮助特殊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将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邱瑞玲)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德育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