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之管见

2022-05-30霍晓宏李振疆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霍晓宏 李振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在课程性质的论述中,对劳动、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做了界定,即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体现在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方面。劳动可以随时随地发生,而劳动素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通过劳动达到育人的目的,把随时发生的事情促成长远的效益,这就是劳动教育要达到的综合功能。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为助力学校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现有六个方面的“建设”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学校劳动课程建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劳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学校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涵盖十个任务群。

劳动课程建设强调实践与体验,只有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能真正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校劳动课程建设可以设立涵盖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教研组,利用特色项目与校本实践活动,整合学校劳动课程教学资源,完善学生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配套适切的学案或导学案,帮助学生体验劳动的真意,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

在德智体美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德智体美教育,劳动课程与课程劳动有机融合。每位教师都需要加强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系统认知,促进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实现课堂各学科场域与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教师要做到有理念、有实践,宜动则动、宜思则思,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互促进。

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拓展资源,是学校劳动实践室的重要补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要兼具互补性、前瞻性和选择性。互补性是指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课等形成优势互补,减少重复建设;前瞻性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发展,往远看、往前看,设立诸如航天、芯片、量子通讯等项目;选择性是提供的劳动项目、内容,根据学生需求由学校自由选择,把劳动周和劳动日(一日劳动体验)有机结合。

劳动周实践基地建设,集住宿、饮食、劳动、教育于一体,通过体验集体生活,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在劳动周实践中,教师要观察评估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表现,给出每位学生劳动周评价鉴定,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区域内学校劳动周的时间,安排各学校错峰进驻,提高劳动基地的使用效益。

劳动日实践基地建设,没有了住宿和饮食的硬件要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资源,使其各具特色。与家庭的日常生活劳动、学校的劳动课和劳动周相互补充,扩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范畴。诸如高等院校的实训基地、高科技实验室、农村蔬菜大棚、工厂车间等,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有效载体。劳动日可以配合劳动周活动,一周内可以在一地,也可以去多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学校主导,家庭、社会配合,使劳动教育扎实开展、落地生根。

除了利用好区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外,学校也要重视劳动实践室建设。按照天津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中提到的,“每所中小学校至少建设1间劳动实践教室”的要求,建设校内学生劳动实践场所。有条件的学校不但要建劳动实践教室,而且要完善各种专用教室。条件暂时达不到的学校,要挖掘利用校内现有资源,目标是落实好劳动教育的校内学生实践场所。

三、学校劳动节建设

学校的運动会、艺术节已成常态,为了给学生搭建展示劳动成果的平台,可以开设学校劳动节。学校要在开齐开足劳动课程的基础上,提升劳动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校要通过设置趣味高、门槛低的群众性、集体性劳动,提升学生的集体观念、陶冶心灵,从中感受美、创造美,锻炼身体,提升心智。在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每学年开设劳动节,进行经验交流或成果展示,涵盖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方面。如技能方面,通过常用急救和护理、手工制作、简单维修等,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学校也可以“劳动教育”为特色,将其渗透于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活动组织、环境设计等要素之中,来实现一育引领、五育融合的目的。从小切口到大学问,可以有效避免特色建设的大、全、空,其内部支撑逻辑重心则在于五育之间的互通互融。融通的展开源于劳动教育自身的特殊定位,这是当前由倡导学思践悟和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改革基本特征决定的。劳动教育原本在五育之中就具有承载性,“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特色发展需要重视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作用,并加以转化为促进全面发展的融合机制中。

四、“家—校—社”共育机制建设

劳动教育强调知识运用于生活、检验于生活的实践属性,家庭和社会是学生的实践记录板,应为学生在全情境中获得自查自觉和内生劳动提供支持,形成“家—校—社”融合共育的劳动教育合力。

日常生活劳动重在日常,家长要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和环境,避免出现家长过度代劳的现象。譬如孩子穿衣服这件事,若他们不会扣纽扣,家长可以帮忙;若他们能够穿袜子,家长要鼓励他们自己穿,不要因为穿得慢、穿得不好,而去帮助他们穿袜子。其他如吃饭、扫地、叠被,甚至浇花、洗衣、烧饭等活动,在可能范围内,家长应当让孩子有劳动的机会来发展他们做事的能力。家长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孩子自己劳动的习惯,培养孩子自己独立的能力。

日常生活劳动应通过家校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校给出学生家庭劳动清单以及相应的活动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在家长的帮助下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特别是“烹饪与营养”方面的实践项目,如炒菜、包饺子等,可以在家庭中实践,没必要每所学校都在现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再增加烹饪教室、内务教室等,有条件的学校当然可以建设。学校与家庭要形成共识,鼓励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

此外,可以通过校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到社会基地及企业实训基地,体验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应以体力劳动为主,通过出力流汗,体会劳动艰辛,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感,体会书本之外的知识。这样不仅对文化知识学习是一种调剂和补充,而且能够促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良好学习品格。开展服务性劳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卫生扫除、帮厨、值勤等活动,通过参加社区志愿者等活动,体验服务性劳动的快乐与挑战。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教师往往需要一专多能,在跨学科、綜合性学习的今天,往往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协同教学。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师队伍,加强学科教师的普通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学校一般性劳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针对专业性强的劳动,学校要借助劳模、非遗传承人、职业学校教师、民间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职教师走教、多点执教,有效解决教师短缺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专家在学科领域的“窄幅高频”,能够在理论层面提供系统性的指导,外聘教师能够在技术操作上予以规范性的指导。

学校要加强兼职劳动教师的培训上岗制度,持证上岗。学校要建立完善校本教研机制,保证劳动教师参与教研、培训活动的时间。学校要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六、督导评估制度建设

督导评估虽然不是目的,但在实际中发挥着监督保障和指挥棒的作用,其不仅为实施提供标准,而且也是促进劳动教育实施发展的必要手段。本着发挥评价的导向牵引作用,学校要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劳动教育应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如刚性的劳动时数、技能、成果等,弹性的平时表现、学段综合评价(态度、习惯、精神)等,并与劳动素养监测相结合。建议学校可以采用等级制或以分数体现,即“有指标、化等级、出分数”。如基础指标(课时、活动)30分、学业指标(考试、学分)30分、发展指标(习惯、精神)20分、加分项目(特长)20分。90分以上为优秀,75分以上为良好,60分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要有整改措施。相关部门也可以考虑把等级转化为分数纳入学生升学成绩中,这虽是权宜之计,但可以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全面培养,不以寻求特长为目的。随着学生不断成熟,进入高中、大学再不断发展优势和特长。因此,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劳动评价,学校要尽量克服功利化倾向,评价的目的是牵引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借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新时代劳动教育肩负建设新时代教育发展道路,治理劳动教育异化的历史使命,这与生计教育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学校应合理利用以上六个方面的“建设”,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努力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与真正的劳动人民相一致,达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目标。

(焦  佳)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