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与教学反思

2022-05-30徐会杰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

徐会杰

[摘  要] 文章基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以“旋转”教学为例,旨在阐述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并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初中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思考交流等形式,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 这充分说明了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笔者以为,问题情境是问题与情境的结合体,情境是问题的沃土,问题是情境的花朵,是問题情境的核心,是学生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

教学实录节选

1.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察图1所示的图片(电风扇的转动,风车的转动,汽车上方向盘的转动,风力发电机叶片的转动).

问题1:这些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生:这些运动都是旋转运动.

问题2:如果把图1中的电风扇、风车、方向盘、叶片看作平面图形,那么该如何定义旋转呢?

生:一个平面图形绕平面内的一个点O,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运动就叫作图形旋转. 其中点O叫旋转中心,图形转过的角叫旋转角.

问题3:图形旋转时是否存在方向差异?如果有,有哪些旋转方向?

生:图形旋转时,可能存在两种旋转方向,即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

2. 观察探索,获得新知

动手操作:取一块硬纸板,挖一个三角形的洞,再在其他位置挖一个小洞作为旋转中心. 在硬纸板的初始位置画出△ABC,然后将硬纸板旋转一定的角度,再画出旋转后得到的△A′B′C′,移开硬纸板得到如图2所示的图形,观察图2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4:线段OA与线段OA′有何数量关系?还有类似的情况吗?

生:线段OA与线段OA′相等,其他类似的情况是OB=OB′,OC=OC′.

问题5:∠AOA′与哪些角相等?为什么?

生:与∠AOA′相等的角有∠BOB′和∠COC′. 因为当△ABC旋转后,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旋转了相同的角度.

问题6:△ABC与△A′B′C′在形状与大小方面有何关系?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ABC与△A′B′C′在形状与大小上完全相同,由此可得AB=A′B′,AC=A′C′,BC=B′C′,∠BAC=∠B′A′C′,∠ABC=∠A′B′C′,∠ACB=∠A′C′B′.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相等,都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 立足情境,注重实效

问题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情境与问题,这两个要素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知识一定需要生活实际背景作支撑,通过实际生活情境来学习,建构的知识才有意义. 因此,设置的情境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笔者列举的实例都是学生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有所感知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创设情境是手段,其目的是引出一系列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问题,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作支撑,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供支持[2]. 教学中,笔者没有过多地渲染与描述提供的几个生活旋转实例,而是让学生观察图片后直奔主题,让他们找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旋转运动. 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观察,找出旋转运动的要素,尝试给旋转下定义. 在新知讲解环节,笔者提出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图形在旋转中,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没有变化,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相等”. 笔者所提的每个问题都问在关键处,把本课要学习的知识点串联在了一起,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情境是为问题服务的,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 数学生活化不同于生活,过多无关的信息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果模糊了学生的思维,创设情境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

2. 问题引思,探索为先

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究价值,以触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情境导入环节,笔者为了引出“旋转”的概念,出示了多个生活中与旋转有关的实例,然后设置了几个问题. “问题1”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发现这些运动都是旋转运动,即一个图形绕中心做圆周运动. “问题2”是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既然能找到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就一定能定义旋转这种运动,所以此时抽象旋转的定义比较合适. “问题3”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旋转方向上,且由于提供的图片是静态的,没法展现运动的方向,所以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找到旋转运动的两种方向.

3. 把握梯度,难易有度

当教师创设情境后,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置的问题要遵循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的原则,把问题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提的问题既要有探究性,又要有可及性,要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解决. 如果所提问题太大或过于抽象,学生的思考就会失去目的性与方向性,学生的思考就会盲目、无效;如果所提问题过小或过于简单,那么问题就不具有思考的价值,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置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问题分解得越小越好,要保证问题具有探究性,就不能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而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

在“旋转”一课的探究新知环节,笔者设置的问题就层层深入. 对于“问题4”,学生通过观察或度量就可以做出回答;“问题5”比“问题4”难,因为由线段的关系变为了角的关系,学生必须找到对应顶点才能找到与∠AOA′相等的两个角;“问题6”则把问题由特殊扩展为一般,实现了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4. 摆脱定式,深层挖掘

有部分教师认为,问题情境就是情境导入,把设置问题情境局限于为了引出一节新课. 实际上,进一步思考会发现,问题情境的作用远不止此. 问题情境可以引出探索性问题,而这个探索性问题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如本节课探索旋转的性质时,一方面引出了旋转的概念及决定要素,另一方面则可以探究旋转作图,即如何作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实际上,画一个图形旋转后图形,就是根据旋转的性质来完成的. 旋转的性质就像一条线,把旋转的概念、旋转的性质与旋转作图串联了起来,这样教学,课堂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教学反思

1. 培育问题沃土

创设情境的形式比较多,可以是生活实例,可以是趣味故事,可以是数学史,也可以是数学实验……不论选择哪一种形式,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与精心设计. 本节课,笔者从学生能看到或能感受到的旋转现象切入,通过问题驱动,总结旋转的特征,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3].

2. 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的有效载体. 要让学生获得思维发展,教师就必须设计优质的问题,且所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探索性. 所设计的问题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问题,都是优质问题.

3. 灵活驾驭课堂

同样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设计优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基本素养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课前准备充分,上课出现情况时处理得当,那么就会有精彩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徐霞. 初中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思考[J]. 数学教学通讯,2019(35):27-28.

[2]李树臣,孔凡瑞.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促进数学自然生长——创设问题情境的四个主要原则[J]. 中学数学杂志,2019(04):5-9.

[3]唐豐海.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J]. 中学教学参考,2013(13):74.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初中数学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