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卫类高职院校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探讨

2022-05-30彭佳丽曾婵娟徐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卫医疗卫生卫生

彭佳丽 曾婵娟 徐慧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作为医卫类高职院校的主体,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立足于医卫类高职院校,对当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急性传染病屡次暴发,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医卫类高职院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围绕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服务能力。

1.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培养目标方案模糊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强调到2020年,每千人常驻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3.5人以上,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公共卫生人员缺口较大等问题凸显,急需培养一支“召之即来、用之即去”的高素质高技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目标定位模糊、目标功能错位、目标同质化倾向严重,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忽视学生市场需求能力的提升;教育模式侧重理论教育,忽略实践教育。这些培养理念不仅导致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社会脱节,影响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设置,还严重束缚了高職院校的办学特色。

1.2专业结构设置欠佳,课程体系设置滞后

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涵: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防治,儿童及孕产妇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同时,还需具备预防、保健、教育、指导的本领,以适应基层医疗工作需要。有研究显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单一、课程设置滞后、疫病防控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服务发展。面对这一困境,医卫类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基层卫生人才需求调研,增设符合基层卫生服务的培养计划,提高卫生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机构需求的契合度。

1.3基层实践能力欠缺,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目前,高职称、高学历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都是制约卫生人才培养的瓶颈。

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缺乏同样也制约卫生人才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医疗环境逐年严峻,实践课时不断压缩,实习指导老师稀缺,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突出,使得学生在临床上实践操作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弱。

1.4基层服务意识薄弱,就业指导工作减弱

“就业是民生之本”,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消极、就业压力巨大、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式严峻。如何解决“就业难”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其一是高校专业设置错位,部分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从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供过于求;其二是教师指导力度不足,学生无法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其三是学生服务意识不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及地域条件,重地位、轻奉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2.高职院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建议

2.1契合农村基层实际,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2.1.1改变办学理念,加大招生力度

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人员存在人力资源短缺、地域分布失衡、服务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针对基层卫生人才紧缺现状,高职院校应加强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提高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壮大乡村医生队伍,夯实基层卫生网底;加大力度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不断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总量;大力开展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教育工作,如基层卫生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特点,选择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

2.1.2扩宽专业结构,优化学科建设

培养集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是基层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卫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注重基础医学学习、社会实践训练及人文道德修养,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医学基础,统一课程设置标准,改进相关教学方法。根据基层“六位一体”(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的服务要求,扩宽专业结构,优化学科建设,全面开展预防保健、全科医学、康复理疗、养老服务管理等特色专业,填补基层专业人才空白。依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求及技能要求,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培养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

2.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学方法创新

2.2.1对接岗位需求,增设多种课程

根据《“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卫生计生人才要达到1255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而以培养基层卫生人才为重要基地的医卫类高职院校,应对基层卫生行业需求及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基层卫生人才的素质结构和层次划分,制定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增设社区卫生保健、母婴照护、养老服务等课程内容,满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除了让医学生全面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当使医学生了解社会心理、突发救援、预防保健、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以解决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健康问题。

2.2.2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除了选用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根据培养对象的特征,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方式,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和电子学的发展推动下,医学模拟教育应运而生。如全科医学专业结合农村常见疾病谱特点,选择项目模块教学,以逐个攻破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老年照护专业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平台,采用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通过VR技术,利用翻轉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加强了课堂效能,还为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2.3加强专业建设,实现课证融通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变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也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背景下,医卫类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学历教育的同时,根据岗位需要,开展“健康管理师”“育婴师”“体重管理师”“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助推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实现课证融合互通。

2.2.4加大基层教学比例,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医卫类高职院校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要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实践教育。有文献指出,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医学实践教学的最佳场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社区基层实践的教学环节,如“近视眼”社区义诊活动、“测量血压血糖”社区服务活动及“常见疾病”社区宣传活动等,旨在强化学生服务意识,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疾病科普、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课后活动,巩固理论基础知识,丰富积累实践经验。

2.3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3.1推动校企合作,革新培养方式

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方便,还为学生的就业渠道拓宽了道路。一是根据行业特点、人才需求,选用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采取阶段化培养形式:由教学能力强的专任教师进行课程授课,临床能力强的专业医师进行实习带教;三是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大力补齐临床医学(乡村医生方向)短板,按照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培养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熟悉农村卫生工作特点的乡村医生队伍。

2.3.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2019年,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制定了具体改革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招聘相关专业教师时,原则上应选择拥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者,而对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教师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组织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鼓励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积极发挥校内名师和校外导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双导师制度,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养,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后辈力量。

2.4坚持服务基层理念,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2.4.1培养基层就业意识,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引导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力推动了基层事业发展。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到基层开展公益义诊、志愿服务、健康海报等社会实践服务,引导学生参与基层卫生服务,培养学生基层就业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行行立业、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将培养基层就业意识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基层就业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就业,更关系到个人成长。

2.4.2提供基层就业平台,增强基层就业信心

一是加大毕业生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力度,如高职院校要创新就业服务理念,充分利用微信、QQ、抖音等新媒体先进信息手段开展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激发基层就业积极性;二是积极创新毕业生就业招聘方式,如高职院校运用AI、VR、视频等线上新兴创新招聘渠道,运用微信、QQ常用社交工具进行视频面试,并借助“前程无忧、58同城”等招聘网站筛选就业岗位,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就业手续,转变就业服务观念;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如高职院校通过邀请企业、医院、机构负责人来校开展就业讲座、校园招聘会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发展平台,增强学生的基层就业自信心。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经济与信息学会课题(2021C09)。】

猜你喜欢

医卫医疗卫生卫生
两会医声
构筑医卫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卫生与健康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卫防护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国际领先
国产医卫防护材料突围心法
卫生歌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