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淡美与侘寂美的比较研究

2022-05-30黄照琪陈晓鹏严晓燕王伶俐

美与时代·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黄照琪 陈晓鹏 严晓燕 王伶俐

摘  要:冲淡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审美风格之一,追求“冲淡玄运”“神”“逸”“妙”的审美风格,与道家美学思想密切相关。侘寂是日本古典美学,与“物哀”“幽玄”并列的三大美学之一。冲淡美与侘寂美的比较研究立足于冲淡美和侘寂美的发展和表现特点,以立体结构对冲淡美的创作主体、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境三方面进行论述;对侘寂美表现的三大特征进行分析,从客观环境、表达方式、精神感受三大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通过两者的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冲淡美和侘寂美的精神内核,也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构思提供启发。

关键词:冲淡美;侘寂美;比较研究

一、冲淡美

(一)冲淡美的发展

“冲淡”一词在皎然的《诗式》中有所体现,皎然提出诗有“六迷”,其中之一便是“以缓慢而为冲淡”[1]。晚唐的司空图所著作的《二十四诗品》,也将“冲淡”列入其中。晚唐至宋,冲淡美逐渐成熟。冲淡美的发展大多源于道家思想。冲淡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风格之一,追求“冲淡玄运”“神”“逸”“妙”的审美风格,这都与道家美学思想密切相关。同时,儒家思想、禅学思想以及《周易》对冲淡美亦有影响。儒家的“大羹遗味”、《周易》中的“白贲”也为冲淡美提供了思想源泉[2]。

早在先秦时期,冲淡美开始萌芽。老子提出“淡乎其无味”“淡而无为”、庄子“不与物交,淡之至也”,其中的“淡”追求的是主体精神自由和淡泊无为的性情。到了汉代,艺术审美追求气势雄壮,冲淡美并不是肯定的概念。魏晋六朝至中唐,冲淡美发生转折。南朝钟嵘在《诗品》中提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钟嵘认为,“出水芙蓉”要比“错彩镂金”更出类拔萃。清新天然的“初发芙蓉”成为东晋时期文学家们理想中的文学风格。至晚唐时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冲淡”列为第二品,奠定了冲淡美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独特地位。冲淡美发展的鼎盛是在宋元时期。无论是诗词、音乐、绘画还是书法等,艺术风格越趋简约含蓄。苏轼将冲淡美视为至高无上的,并对冲淡美进行了归纳,在《评韩柳诗》中提到“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与侄书》中谈到“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至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冲淡美的内涵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思想来源也带来形式表现的细微差异,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也在进行演变(如图1)。

冲淡美的发展经历了“淡朴——清丽——淡雅”的演进,随着其内涵的不断深化和丰富,冲淡美的独特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特色。

(二)冲淡美的表现形式

追寻冲淡美理论的发展轨迹发现,其表现形式亦是立体的,是从创作主体、创作作品风格到创作意境综合体现。

1.创作主体:恬淡平和的人格修养

冲淡美首先讲究的是内在情韵,是创作者淡泊平和、自由洒脱、悠然从容的精神状态的体现。其中道家对冲淡美的思想核心影响是最大的。庄子称:“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3]意思是说,持守专一而不变,是寂静的极致;与所有的外物都互不抵触,是虚豁的极致;与外物无所交往,是恬淡的极致;与所有的事物都没有违逆,是精粹的极致。“淡”的境界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宁静、专一、恬淡、寂静的精神。波澜不惊、虚静平和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加强对内心的掌控,并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状态。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仕途较为险恶,他们受老子、庄子思想的影响,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此时的“冲淡”及相似的概念就被大量应用于人生理想和人物品评中,成为形容人格和精神状态的观念和人们精神的典范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这种理想状态的代表人物。

2.创作风格:朴素温雅的审美形态

有了恬淡平和的内核,在外在形态上映现出朴素温雅的特征。无论是钟嵘的“初发芙蓉”、苏轼的“能事毕矣反造疏淡”,还是米芾的“平淡天真”,都是追求外在的简淡质朴。形态的简淡质朴与冲淡美有着直接的关系。晚唐至宋,艺术领域开始兴起“返璞归真”的趣味,审美风格开始有了显著的转变。造型上简单朴素,装饰上少有繁缛,透露出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清新素雅之美。例如,宋代瓷器造型自然朴素,形态生动,色彩温和淡雅,纹路构架严谨,展现出生动朴素温雅的审美特征。宋代的朴雅风格是冲淡美在鼎盛发展时期的贴切表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有着重要意義。

简淡并不代表简单,而是更高审美标准的升华。在审美标准上,去华求真,风格更为清淡。冲淡美的作品,虽以简单质朴的外在示人,却表达着丰盈充实的内里,给人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

3.创作意境:空灵悠长的艺术境界

冲淡的意境美就是其立体化的升华,是在恬淡平和的创作主体以及朴素温雅的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营造出“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心灵感受。情感上的悠然自得打造意境上的无限想象,在心灵上产生震撼,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仅用“山”“鸟”“人”“孤舟”“翁”“江”“雪”,这些实景词语来描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使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无限的遐想,在生动的意境中与作者共鸣,感受到诗人清高孤傲又平静悠怡的状态。

冲淡美在创作中,虽仅以白描的手法表达出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但却展开无限的遐想与意蕴氛围,让人深刻地领会作品所表达的精神世界,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情与震撼,给人带来悠长的回味。

二、侘寂美

(一)侘寂美的发展

侘寂是日本古典美学,与“物哀”“幽玄”并列的三大美学之一。“侘”代表着简朴素雅,多用于茶道美学;“寂”同时包含了声音的寂静、色彩的陈旧和主观精神的闲寂等特征,多用于俳句。日语中的“侘寂”是对富贵的、华丽的、鲜艳的、豪华的、繁琐的事物状态的一种否定,它追求的是朴直节制的、冷瘦的、寂寞的、幼拙的,甚至是枯萎的状态,是略带有悲情、负向的色彩词语。侘寂是日本古典文化由盛到衰、新的平民文化兴起的象征,是秋末初冬的景象,也是古典文化终结、近代文化萌动的预告[4]。“侘寂”通常用于日本俳句、茶道、插花、焚香等活动中,如今也延伸到了产品设计、室内装修、庭院建造、摄影创作等领域。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将“寂”为“风雅之寂寞”为理想,创立了具有娴雅、枯淡、空灵、意趣、幽默风格的焦风俳谐。日本著名茶道家——千利休,把“侘”在茶道上的表现推向极致。千利休所设计的茶室都被后人所推崇,被视为典雅极致的代表。千利休草庵式风格茶室将特有的闲寂性、游戏性、自由性融合在一起,在茶室寂静的状态下,可以一边拥抱外在自然,一边涵养性情。在千利休看来,强调寂静并不是否定华美,而是要达到华美之究极,他注重的是具有时间持续性和空间延续性的内在生命之美,或者说枯竭中的动感生命之美[5]。究其核心,侘寂美所提倡的设计是自然本真、朴素安静、简约节制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侘寂美的特点

1.简朴之美

自古以来,由于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地理问题,日本居民生活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烈,他们内心敬畏自然,对生命的无常和物质的宝贵有着深刻的体会。物质节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日本人的底层观念中。在设计中,他们重视产品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造型色彩上,都讲究物的节制、简朴、纯净和自然。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给人一种淡然、朴素的感受,反对华丽奢侈的多余装饰,追求本真的设计和理性的气质。

例如千利休曾认为茶室的简朴能够让人心无杂念,聚精会神才能更好地品尝出茶的正味。因此,日本茶室在中世开始就是柴庵模样,简单地用原木支撑房梁、用泥巴涂抹墙壁,呈现基本构造、灰暗色调和自然肌理。外在形态的美好会让人止于表面,会让人忽视其内韵、自然与本真。

2.残缺之美

侘寂美讲究原始之态,认为经过时间的洗礼所呈现出来的质感更有韵味。色彩的陈旧和黯淡、形态的清瘦和磨损在日本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中都是被广为推崇的审美形态。日本古典俳句就经常描绘带有“寂色”的事物,如枯山水、草庵、荒草、黄昏等。在现代,设计师在创作中,会将产品的自然纹理之美和制作痕迹呈现出来;在造型上,会保留物品的残缺和不对称、不流畅,通过“不完美”的设计唤醒精神上的察觉和醒悟。

例如,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就经常将服装进行不对称剪裁,在细节上故意加以磨损,凸显出独特的沧桑感,在服装上展现生命的张力,跳跃着生命的节奏。他曾说:“时装界,需要一点昏暗。”

3.空寂之美

侘寂的空寂之美是通过空间性的无形化表达来实现的,以不动声色的内敛造型创造主观感受。减少繁琐的装饰,注重空间上的“留白”,利用“留白”产生无限的意境和联想。侘寂追求的是“简单自然的归入”,人们尽可能地在有限空间里,简单安排自己衣食住行的同时,创造精神上的“无限空间”,使身心更好地融入大自然中。

如今,空寂之美在当代设计中深受欢迎。侘寂的设计用物之少表现精神上的“多”,创造“寂寥”的感受,赋予主体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空与寂中,场所的“空白”会让人心情保持舒畅,凝神体悟,在心灵的平静中体悟生活中的微妙变化。

三、冲淡美和侘寂美的比较研究

冲淡美和侘寂美都是立体性的,都是在虚静的氛围下,以独特方式进行表达,并获得一定的精神感受,呈现出各自的独特美感。因此从客观环境、表达方式、精神感受的三大方面进行冲淡美和侘寂美比较研究。

(一)虚静空间

冲淡美和侘寂美都讲究通过寂静的氛围来虚廓心灵,在虚和静的空间里进入妙悟的状态,荡漾心灵,即所谓的“虚则静,静则动”。两者美学的共同目的都是安静身体、集中精神、专注思想、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放下物质至上、功利至上的欲望,遵循本身内心世界。

冲淡美中“静”的过程是“淡”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内在的恬淡平和,还是外在的朴素温雅,都是在以静求“淡”。主体内心的平静基于环境的虚静氛围,并唤醒主体精神上的满足,司空图的“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就是极好的解释。然而,周围空间的虚静亦不是绝对的至闲至静,而是“意中之静”,重在精神之静。沈德潜曾提到:“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中不薄。”强调了静与淡之间的内在联系。

侘寂美中虚静环境大多是听觉上的寂静,有着“静中有闹”的趣味。像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更多的是通过盈耳之“声”来表现寂静的感受,追求那种“有声比无声更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在客观环境中,保留自然本质,丰富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内涵。

(二)表达方式

冲淡美和侘寂美都有着简洁、淡雅、朴素的特征,倡导自然、简约的表达方式。在设计表现上追求简淡外在,不加繁琐、眼花缭乱的装饰,追求淳朴自然、浑然天成,感受“自然之美”。围绕人与自然,化繁为简。在簡淡外在上给予对方想象的空间和精神上的追求,在设计中注重细节的丰富性与文化的传承。

冲淡美在表达方式上都较为完整、细腻和含蓄,在完整和均衡中呈现出无限的景象和意境,让人回味悠长。老子的“大盈若冲”思想即是对冲淡美表现形式的理论支撑。老子指出,“冲虚”不过是外在的假象,“大盈”才是它的真实面目。《易·贲·上九》王弼注指出:“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任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对淡朴之美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对不饰之饰的追求,须在极饰之后,饰终方能反素。王弼的解释,可以说是对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思想的发挥[6]。冲淡美的表达更具有含蓄性、神秘性和朦胧性,看似信手拈来,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蓄力已久。有着“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回味风趣。

侘寂美在表达上比较直观,保留原始之态,强调时间的沉淀,注重残缺美。认为不完美的表现和有缺陷的本质使设计更富有意义。侘寂美的特点在创作中,几乎是少有装饰甚至不装饰,认为保持物的古老、时间的痕迹就是赋予物存在的意义。侘寂美注重材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接受不完美形态,利用残缺的部分让观者联想,让精神世界去完成剩下的创作,弥补不完美的空间[7]。

(三)精神感受

冲淡美和侘寂美都注重主体的精神感受,都是在虚静的环境下,从人的主观心境出发,进一步生发出“朴素”“清净”的精神状态。

冲淡美讲究淡泊名利、返归内心,从而达到“忘情融物”。在“虚”“静”空间里,以纯然的心灵融入世界中,不以“他在”而以“自在”之心与万物相融相即,庄子把它叫做“忘适之适”,禅宗把它叫做“非喜非乐”[8],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更多强调的是没有距离感的“融”与“合”。

而侘寂美在精神感受上更注重宁静洒脱、寂然独立,带有克制的情感,被称为“寂心”,这也是侘寂美最核心的内在。用蕉门俳论中的术语来讲,是要“飘游于虚实之间”,即主张一种既有距离又不远离、若即若离的关系。夏目漱石曾说:“是一种余富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所触及的态度,就是要使主体在对象之上保持自由游走、自由飘游的状态。”

四、结语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冲淡美,主要建立在淡泊宁静、自由洒脱的人生状态,是在束缚中找到自由、在简朴中见出绚烂、在平淡中品出滋味。侘寂美是日本近代文化萌动的预告。冲淡美和侘寂美既有外在形式的相同之处又有内在精神上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中亦有微小的差别。通过冲淡美与侘寂美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冲淡美和侘寂美的深厚意蕴和内在追求。在面对当下物质至上、追求名利的社会中,冲淡美与侘寂美的精神给我们启发,在淡泊平和中倾听自己心灵,保持随性自然的心态,自得其乐,实现心灵上的自由和洒脱,也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构思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1]皎然.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4.

[2]丁朝虹.“淡美”论[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3]许嘉璐.诸子集成(文白对照)(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547.

[4]大西克礼.日本侘寂[M].王向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5]冈田武彦.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M].钱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张海明.论冲淡美[J].文学遗产,1988(2):10-20.

[7]赵蓉,蔺星宇.浅析日本陶器中的侘寂美学[J].工业设计,2019(9):105-106.

[8]朱良志.中国美學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黄照琪,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美学。

陈晓鹏,硕士,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管理。

严晓燕,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服装设计。

王伶俐,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