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文化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2022-05-30杨丹
摘 要: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因国际环境变化、国内形势复杂出现再次泛起的局势。否定革命、戏说和歪曲历史的新情况是再次发展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特点。高校文化安全包括高校物质文化安全、高校制度文化安全和高校思想文化安全,维护高校文化安全对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延续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学子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虚无主义进入高校,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延续、思想工作开展都带来了挑战。对此,必须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以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史学观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以加強校园文化安全体系建设构筑维护校园文化安全堡垒。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高校文化安全;影响;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历史虚无主义便是其中一种对我国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潮,这种社会思潮将真实历史“虚无化”、虚假历史“真实化”,严重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目前,历史虚无主义正在高校泛起,对高校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文化安全的危害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是培养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需的课题。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社会思潮是指“在社会变革时代(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之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2]。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发展于改革开放后,再次泛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活跃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得以再次泛起与其所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展开分析。一方面,就国际环境而言,苏东剧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这一事件给历史虚无主义的再次泛起带来了两个契机。其一,苏共解散给西方反共势力提供了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的新方略。不可否认,苏共解散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他们对革命历史的否定则为其解散挖掘了坟墓。前有赫鲁晓夫为打破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诋毁斯大林,被西方反共分子利用,掀起了“打倒共产党”运动;后有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改革,以“重评斯大林”运动为出发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否定,要求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些所谓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人心涣散、社会动荡。这也给西方反共势力提供了新思路,当民众对革命历史的信念动摇的时候,其共产主义信念也会随之瓦解,寻求新的出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就成为了西方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工具。其二,当时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重要目标。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情况对比而言,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在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自然变成了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主要对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再次泛起则是西方运用理论武器推行其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重要表现。
另一方面,就国内形势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再次蠢蠢欲动。其一,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思潮为其提供了温床。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上,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则对应的是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在这些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推进的关系。比如当时在西方泛起的“改良主义”思潮,他们否认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作用,中国的部分学者受到该种思潮的影响,也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倒位性研究,用改良的观念否认中国的革命历史。诸如此类的社会思潮为民众包容和接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其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待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和认同的现象随之出现,并且伴随着相应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在西方有心之士的煽动下,人们更为追求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逐渐发展成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接受和认同,开始肯定一些否认历史的思想观念,这也带来了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途径。
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外共同因素的作用下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以否定中国革命历史为中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否定革命,主张改良。革命是指在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情况下人民运用暴力武器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无论是农民主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亦或是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不理性的激进的运动,只会带来流血和牺牲,使国家处在灾难和痛苦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告别革命”。他们追求和弘扬改良主义,认为对不相适应的部分应该进行局部的调整,因此他们过分拔高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作用,认为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最佳选择就是改良。
第二,戏说历史,抹黑英雄。英雄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虚无主义则对这些英雄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做出否认,甚至诋毁和讽刺英雄人物,对某些反动分子则以重新评价来“翻案”。其中被歪曲得最严重的就是毛泽东,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锱铢必较,夸大这些错误在历史上的负面影响,诬陷其“独断”“专制”“个人主义”,同时对他的生活进行丑化和抹黑,由此否定毛泽东的一切伟大成就,甚至进一步质疑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进步性。除了毛泽东,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也被他们看作是“历史的罪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驱李大钊也被视作“叛国者”,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慈禧、李鸿章等人则被塑造成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英雄。
第三,歪曲历史,否定人民选择。他们对历史的歪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美化侵略,歪曲中国近代史。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正是西方的侵略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他们忽视了侵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恶果。其二,否定中国共产党。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果实,认为五四运动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任何进步,其意义仅在于完成了“以俄为师”“以英美为师”。并且以某些故意截取的资料对中国共产党的功绩进行弱化,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他们夸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借此否定其历史功绩,质疑其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妄图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其三,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歪曲中国的改革开放。他们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国道路。他们污蔑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挂羊头,卖狗肉”,虽然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但根本上还是资本主义,中国并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需要套用西方模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分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苏共解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再次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表现形式直接、多样、公开,通过否定革命、否定英雄、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鼓吹“侵略有功”论来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性,旨在否定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侵蚀人民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
二、高校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作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3],文化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一环,是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西方文化渗透势力将高校作为传播其主张的重要阵地,由此对高校文化安全进行概念界定、充分认识其重要作用已經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
高校文化安全的含义可以从高校物质文化安全、高校制度文化安全和高校思想文化安全三个层次进行解析。第一,高校物质文化安全。这是指对高校内部的各种客观实体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一方面指各种有形的硬件设施,如校刊校报、校史馆、期刊书籍等,另一方面指高校师生在学校中的行为文化,如各种社团活动、校园比赛等。第二,高校制度文化安全。这是指高校对于校园的规章制度、组织机制、教育计划等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这些制度文化可以得到人们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第三,高校思想文化安全。这是指高校内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有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并且可以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发挥良心作用。当前,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到我国高校文化体系中,为了更好地应对西方反动势力的陷阱,巩固我国的文化安全,牢固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必须要引起对高校文化安全作用的重视。
第一,维护高校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石。高校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一环,承担着文化交流、传播、发展的时代责任。其一,在文化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和作用的学者大部分就职于高校,他们是进行学术研究、发展文化的重要力量。其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集聚了一个民族的青年群体,他们承载着未来社会的前进方向。其三,高校本身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在其中外来文化可以得到充分的包容和发展,如果高校文化不安全,国家文化不仅在外难以得到平等交流的机会,而且在内也更难繁荣发展,从而导致国家文化安全失去重要支撑。
第二,维护高校文化安全是优秀民族文化延续的需要。高校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高校大学生正是将民族文化展示到世界舞台上的主力军,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就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但现在,西方反动势力利用自己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大力传播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如今熟读孔孟经典、国学精华的学生少之又少,他们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反倒大肆庆祝西方的各种“洋节”,可见当前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已经淡薄到难以忽视的地步了。因此,我们只有在文化交流中保证高校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开来。
第三,维护高校文化安全是促进学子成长成才的要求。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国外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文化的接受度和包容度都大大提升,甚至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更深,他们更倾向于用西方思维思考问题。这也为高校文化安全敲响了警钟,如果高校不重视文化安全的维护,西方各形各色的文化便会在校园里拥有肆无忌惮传播的机会。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未成熟,他们并没有具备对这些多样化文化的鉴别能力,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极有可能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丢弃我们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美德。因此,高校文化安全其实是高校学生接触积极健康的正向文化、辨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负向文化的保护墙。
综上所述,维护高校文化安全就是要维护高校的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思想文化安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国家层面来看,它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要求;从民族层面来看,它是维系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求;从个体层面来看,它是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警惕各种社会思潮给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积极探索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现实路径。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文化安全的危害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4]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就概括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同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有着错误的倾向,在高校中广泛地传播对尚未构建起高校文化安全体系的我国而言,依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挑战。
第一,高校师生的政治信仰动摇,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改革开放以来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他们不仅涉及到史学观点的正误之分,更重要的是威胁到了立国之根本。其一,动摇了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定。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带领中华民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攻击中国革命历史,将矛头对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其影响下,部分师生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西方的社会形态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而高校师生只要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会出现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产生质疑和偏离,从而威胁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其二,动摇了师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形象进行了歪曲和抹黑,在此情况下,部分同学会认为中国共产党难以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其三,动摇了师生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持。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四项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否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正义性,颠倒黑白,妄图以西方学者的错误观点实现其“全盘西化”的目的,进而也就会动摇高校师生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是国家的最终归宿。
第二,高校师生的民族精神消融,使高校民族文化延续面临挑战。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存在着联结关系,因此对民族文化的否定和遗忘伴随着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一知半解也会造成民族虚无主义。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孕育了不畏强暴、英勇抗战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呼百应的辛亥革命、民心所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民族精神的优良展现。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的合理性,否定革命的领袖人物,这必然会导致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消融。同时,在其观点的进一步渗透下,部分师生可能不仅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贬低、诋毁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民族精神,而且会过度崇拜外来文化,吹捧西方文明。同时由于历史虚无主义中强调的对史学的错误研究方法,如放弃唯物史观视角、过分放大历史细节等,极有可能影响高校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进而威胁到高校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和科学性。此外,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解的师生们,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之下,极有可能丢失民族文化信仰,这使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也面临着消解的调整。
第三,高校学生的史学观点混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个足以引起大家关注的史学观点,但是其对历史、对民众、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却是极其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真实历史、扭曲历史本貌、埋葬历史真相,他们歪曲了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和国史,这会造成大学生的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怀疑,甚至会对党和国家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模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压力和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者引导育人、坚定信念的重要任务,当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席卷高校时,将对高校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等问题,加之历史虚无主义潜移默化的攻击,在史学观点混乱和价值观念模糊的条件下,以史学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溃堤口,其他课程所面临的怀疑的声响也将络绎不绝。因此,从长远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泛滥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困境和挑战。当然,其背后隐藏的党和政府公信力丧失这一深层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综上所述,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给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就政治领域,该思潮会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遭遇挑战,致使师生丧失政治信仰;就文化领域,该思潮会导致师生民族精神遭遇挑战,致使其放弃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教育领域,该思潮会导致学生史学教育遭受挑战,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困难。因此,阻止以历史虚无主义为首的社会思潮泛滥,探索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路径已经成为了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四、反对历史虛无主义、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路径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6]青年作为党和国家开展工作的重要对象,他们身上也肩负着希望和未来。但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文化安全的破坏,部分青年已经出现政治信仰动摇、民族精神消融等消极现象。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7]一方面,应当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纵观中国近百年的抗争历史,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最终指导人民赢得了抗争的胜利,究其根本来说,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建设。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颠覆、恶搞反而引起了高校师生的关注,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吸引力。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消解这种吸引力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将高校师生的注意力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活力中去,让他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法宝。
第二,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8]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支柱和根基,在高校中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重在三个加强。其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开展专项的德育实践活动等,提高师生自身道德修养、塑造良好道德人格。其二,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要建立一个学科和时代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培养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队伍,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其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电影领域,富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色彩的文艺作品似乎总是能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给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宝库,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科技和传媒的力量注入到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彰显中国故事的魅力。
第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史学观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9]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四个最好”明确过历史的重要性,对于国家而言,我们只有知晓这个国家的历史,才能读懂这个国家的现在,从而才能准确展望这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国家的历史是每一个人民都必须明确和掌握的,尤其对青年群体更是这样。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引导高校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和尊重。一方面,从客观上以高校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历史知识。可以通过调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的教学顺序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程度,比如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去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学习,就能更好地掌握何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应该设置相应介绍社会思潮的课程,在对各种社会思潮有了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鉴别和防御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的侵害。另一方面,从主观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辨别各种西方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只是西方文化渗透诸多手段中的一种,想真正抵御西方反动势力的攻势,最根本的在于要使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要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对西方文化进行选择,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批判西方不良文化,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牢固高校文化安全。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安全体系建设,构筑维护校园文化安全堡垒。高校文化安全体系的构筑依赖于高校文化安全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合力作用。其一,要将高校文化安全机制建设作为高校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屏障。建立其科学有效的高校文化安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维护高校文化安全方面所起的作用。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之下,对文化安全机制进行缜密部署。如导入文化安全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文化安全管控部门,及时对威胁校园文化安全的隐形因素进行管控;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要将文化安全部署到各个部门工作的进程中去,充分保证高校文化安全。其二,以高校文化安全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石。需要部署一支结构完整、秩序优良的队伍到校园文化安全工作中去,以文化安全领导队伍来保证高校文化安全部署的整体性,以文化安全宣传队伍来提高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安全研究隊伍来加强对不良社会思潮的甄别力。其三,以高校文化安全环境建设作为高校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推手。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是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重要推力,要以物质文化环境为载体,以制度文化环境为手段,以思想文化环境为关键,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巨大隐藏力量。
综上所述,抵制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并不是单方面作用力可以实现的,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为核心,以承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为根本,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抓手,以健全高校安全文化体系为保障,发挥多维合力的作用,真正实现校园文化安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再次泛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表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维护其文化安全也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的肆意泛滥,不仅破坏了高校学生的历史知识判断力,而且瓦解了高校师生的政治价值观、民族凝聚力,打开了高校文化不安全的大门。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开展,完善校园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目前,中国正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也有了新特点,我们必须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运用科学的历史思维学习历史、思考历史、研究历史,才能打赢这一场保卫历史、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战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
[2]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1.
[4](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195.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8]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
[9]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85.
责任编辑 杨定明
作者简介:杨丹,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