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2022-05-30唐亚丽
摘 要:以知识共享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高职70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学习强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实证结果发现:学习强国的使用程度越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越高;知识共享在学习强国的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起中介作用;学生年级调节了学习强国的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关系的中介机制。研究明晰了学习强国的使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路径,为用好学习强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效果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字:学习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共享;学生年级;被调节的中介
高等院校深入推进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1],是体现国家教育意志、教育理念、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2]。青年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对象。分析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路径,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的重要基础[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4],而后,高等院校也积极运用新媒体思政平台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5]。
学习强国是近年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新媒体平台之一,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践的新尝试、新探索。学习强国可以全面深入地领会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及时把握国内外实时动态,凝聚共识。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强国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6]。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教育者,创作学习强国上的内容,共享知识,能更广泛地激发和传播自己的爱国热情和价值主张[7]。学习强国在内容上具有及时、准确、高质量、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平台资源上具有个性化、高维度链接、深度化、体系化的特点,在平台氛围上具有理论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系统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学习强国在用思想创思想形成学习共同体上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使用热情和使用粘性。
新近研究指出,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尹洁等[8]指出,运用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师生互动、健全保障机制是增强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方法。李恺等[9]从教育载体的角度,在实践层面证实,微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具有突出影响。吴宁宁等[10]从教育环境的角度指出,强化党建工作、抓好思政课、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发挥群体及朋辈影响、加强自我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因素。左殿升等[11]的研究认为,互联网阵地是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增量。
以上研究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但当前在数字化背景下,学习强国的使用对大學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机制、边界条件仍不明确。如何通过学习强国的使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研究以知识共享理论为基础,指出学习强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取决于知识共享和学生年级两个关键要素。学习强国的使用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共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影响。
一、研究背景和假设提出
(一)使用学习强国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系
知识共享一般是指组织内成员之间互相进行交流知识,让知识从个人扩散到组织,获得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进而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知识共享理论指出,知识共享同时存在两个主体,提供者和接收者,涉及知识提供者将知识外化和知识接受者将知识内化过程[12]。知识共享是一个知识由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扩散的过程[13],是一个缩小个体和组织之间差距,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过程[14],是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15]。学习强国的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存在知识交流的过程,存在认知差距缩小的过程,存在知识的扩散现象,因此可以认为学习强国的使用能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首先,学习强国能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群的扩散力和传播度。学习强国整合提供各类信息,其内容及时、准确、权威正面、丰富优质,形式多样[16],大学生对学习强国的内容反馈较好。学习强国通过正面舆论,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巩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分级、分众的传播方式和社交化、智能化的传播产生了裂变的效果,扩大了大学生群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学习强国平台的传播激励机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和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其次,学习强国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环境。学校老师、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教师层面的影响团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起到示范作用。由同学、同乡、同辈、社团、KOL等组成的同辈影响团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认知环境以及个人主观需求。大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广泛使用学习强国,营造的文化氛围、领导行为、学习体系、制度体系、心理体系、情感体系[17],均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最后,学习强国可以影响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学习强国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学习体系[18],通过个性化的算法,可以满足大学生个性、价值、必要等利益诉求。学习强国设置深度合理、形式多样的内容栏目,可以科学合理促进大学生接纳、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强国构建舆论主阵地,以深度、体系、全面的内容、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闭环,改变大学生认知表层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深度和践行力度。个性化高维度链接的资源,让大学生系统化体系化深度学习成为可能[19]。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线上线下学习闭环、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化创造了充分的条件。综上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平台程度越高,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程度也越高。
(二)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从知识共享的视角出发,知识转移是知识共享的过程,组织学习是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创造是知识共享的目的[20]。知识有三种转移模式[21],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转移模式。知识共享可以帮助教育者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实现知识的流动扩散、知识的规模化应用、显隐性知识的转化流动、新知识的创造。知识共享还可以让教育者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构建学习型组织、构建群体认同感归属感等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具体来说,知识共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有三个方面。首先,知识共享兼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22],能够帮助教育者扩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的反馈和互动中,受教育者会重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出对价值观的新理解[23],产生新的运用方法。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构和应用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让大学生更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实践和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因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综上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知识共享在学习强国平台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学生年级对学习强国平台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年级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的因素之一。大一的学生处于新生适应期,一般具备积极的心态[25],对于学习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抱有学习期待和学习需要。同时,当身边的同学都在使用学习强国时,出于得到同学们认可的“交往需要”和个人荣誉感的“成就需要”,大学生也会花更多的精力使用学习强国。在知识技能、社交、平台的共享激励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下,低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学习强国上进行知识共享。高年级大学生在熟悉平台使用及运营后,容易出现使用倦怠和较低的使用成就感,较大一时更少地使用学习强国平台,使用积极性降低。高年级同学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实践机会的增多、就业压力的到来等,高年级同学要考虑的事情也更多,分散了使用学习强国的时间精力,在学习强国上的知识共享行为减少。
低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受教育环境影响,学习强国的使用程度较高,知识分享行为也更多,学习强国的使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程度更深。高年级大学生,需求变化较快,时间和精力更紧张,学习强国使用时间缩短,知识分享行为也更少,学习强国使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程度较弱。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学生年级调节了学习强国平台使用与知识共享的正向关系,学生年级越低,学习强国平台使用与知识共享的作用就越强;反之越弱。
(四)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综上述,基于知识共享理论[26],学习强国通过知识共享的中介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高年级大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的知识共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效用不同。综合两方面,年级也可能对学习强国-知识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中介机制起到调节作用。高年级大学生,获取知识渠道更多,各类压力更大,学习强国使用程度降低,在平台上知识共享动机降低,使用学习强国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程度较弱。低年级大学生,更积极使用学习强国平台,出于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知识共享行为更多使用学习强国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程度更深。因此提出假设4:
假设4:大学生年级调节了知识共享对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中介作用。学生年级越低,知识共享对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中介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和数据
研究样本来自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该学校在校大学生学习强国使用100%覆盖,学校积极倡导师生通过学习强国APP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了解国情民情,因此,该学校适宜成为调查对象。2021年4月至5月,通过系统随机抽取在校各专业2500位学生。问卷调查以现场填写和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来开展,每周对未填写的学生追发问卷,以电子邮件、社交软件和电话持续跟进填写情况。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问卷782份,其中无效问卷79份,剩余有效问卷70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8.12%。样本描述性统计表明,男性学生占18.492%、女性占81.508%;在学历方面,专科生占98.862%、本科生占1.138%;在年龄方面,18岁以内占0.996%、18-22占98.578%,22岁以上占0.427%;在专业方面,文科占49.218%、理科占26.458%、工科占10.953%、艺术类占5.548%、其他专业占7.824%;在年级方面,一年级占69.843%、二年级占29.161%、三年级占0.996%。
本研究采用T检验比较未返回偏差,数据未显示显著差異;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变异,结果显示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同时检验了变异膨胀因子,其值介于1.01至1.11之间,结果显示控制变量和预测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
(二)变量和测量
研究采用利克特7点打分法进行测度(从“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问卷的基本类型为填空和选择,主要测量变量如下。
1.学习强国。借鉴叶婷[27]和Martín-Rojas[28]等的测量。本研究中,学习强国的使用被划分为“完全不使用”“不使用”“可用可不用”“偶尔用”“有时使用”“使用”“经常使用”,并分别将之度量为“1”“2”“3”“4”“5”“6”“7”。
2.知识共享。采用张振刚等[29]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测量。用3个题项来测度。如“我共享自身知识后,期待未来能获得对方的回馈”。 解释的方差73.401%,组合信度0.827。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王贺[30]的研究,用12个题项来分别对应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维度的认同。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解释的方差61.691%,组合信度0.859。
4.学生年级。借鉴董娅等[31]对学生年级的分类和测量。一年级学生度量为“1”,二年级学生度量为“2”,三年级学生度量为“3”,四年级学生度量为“4”。
5.控制变量: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研究选取学生性别、学历、年龄和专业为影响知识共享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控制变量。
(三)信度和效度
使用SPSS19.0对量表信度进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共享的α系数分别为0.856、0.816,均超过0.700,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信度。效度检验方面,采用MPLUS7.0软件进行了CFA检验,选取χ?/df、CFI、TLI、RMSEA、SRMR等指标,检验二因子模型的结构效度,并对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二因子模型的主要变量之间区分效度良好。表2中各变量AVE(平均方差萃取)值的平方根,全部大于和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本研究的變量之间区分效度良好,各变量之间关系分析适宜开展。
三、分析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相关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学习强国的均值为6.238,大于中间值3.5(利克特7点量表)。这表明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强国使用积极性,样本学生适合研究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显示学习强国与学生年级、知识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相关性较强。自变量之间(学习强国与知识共享)的相关系数是0.150,也表明本研究的模型受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较小。
(二)模型验证分析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假设模型,用最大似然估计来估计变量间路径,用标准化自助重复抽样对703个样本数据重复抽样3000次。估计模型解释了内生变量较多的方差,拟合度也较好(χ2=188.535;df=15;RMSEA=0.000;SRMR=0.000;CFI=1.000;TLI=1.000)。表3的研究模型是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在控制了学生性别、学历、年龄和专业的影响之后,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β=0.093;p<0.001),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和知识共享之间正向关系显著(β=0.138;p<0.001),知识共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正向关系显著(β=0.287;p<0.001),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通过知识共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中介效应也显著(估计值=0.040,下限=0.023;上限=0.059,95%的置信区间)。至此本文的假设1、假设2全部获得数据支持。
表3中路径分析系数还显示,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和学生年级的交互项与知识共享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β=-0.172;p<0.010)。这表明学生年级调节了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知识共享的正向关系。为进一步检验该调节作用是否与假设一致,研究画出在学生年级较低(-1SD)和较高(+1SD)的水平下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如图1所示,
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在较低学生年级时(斜率=0.221;p<0.010)比较高学生年级时(斜率=0.054;p>0.1)更强,且低—高学生年级组间斜率值存在显著差异(斜率差=0.167;p<0.010),因此,假设3得到支持。
最后,检验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因调节变量取值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表3显示,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学生年级的交互项对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和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会因学生年级的高低而发生变化。表4中,3000次重新抽样结果显示,在学生年级较低时(-1SD),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较强(估计值=0.221,下限=0.140;上限=0.303,95%的置信区间),而在学生年级较高时(+1SD),第一阶段中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对知识共享不存在显著影响(估计值=0.054,下限=-0.027;上限=0.150,95%的置信区间),低—高学生年级组间估计值有着显著差异(估计值=0.167,下限=0.287;上限=0.038,95%的置信区间),结果进一步证明,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学生年级的高低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研究还检验了中介变量是否显著影响结果变量。如表4所示,知识共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β=0.287;p<0.001),中介变量知识共享对结果变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是显著的。
最后,研究还检验了调节变量取值较高或较低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是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表4里3000次重新抽样参数估计表明,在学生年级较低时(-1SD),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通过知识共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影响的中介效应较强(估计值=0.063,下限=0.038;上限=0.091,95%的置信区间),而在学生年级较高时(+1SD),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通过知识共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影响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成立(估计值=0.016,下限=-0.008;上限=0.042,95%的置信区间),而且低—高学生年级组间的中介效应值差异显著(估计值=0.048,下限=0.085;上限=0.011,95%的置信区间)。结果显示,在学生年级的较低或较高水平上(-1SD;+1SD),知识共享对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此说明二者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上述三点结果均为假设4提供了强力支持,即学生年级越低,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通过知识共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越强,反之越弱。最终,图2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模型进行了汇总。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研究发现
研究基于703份有效调研数据,运用知识共享理论,探究学习强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尤其关注知识共享在学习强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关系的中介机制,和年级对该中介机制的调节作用。
首先,研究表明大学生使用学习强国平台程度越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也越高。其次,知识共享在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起中介作用。最后,學生年级调节了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知识共享的正向关系。学生年级越低,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知识共享的作用就越强;反之越弱。大学生年级调节了知识共享对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中介作用,是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即学生年级越低,知识共享对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中介作用就越强;反之越弱。
(二)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明确了学习强国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路径[32]、提出年级对中介关系的调节作用。其次,建立学习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结构方程模型[33],估计量表的变量结构和变量关系,弥补传统回归分析在价值观认同研究方面的不足。
现实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学习强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应用是有效和有必要的,可以尝试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对不同年级的青年大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精准教育。其次,可以尝试将知识共享的相关指标用于监测和反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方面的年级差异,需要积极调动高等院校教师、教辅等群体的广泛参与,设计精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案。从具体方法上,首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作用,精选大学生“受用”的内容,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理解。其次,紧抓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行动出发,鼓励大学生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最后,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大学生加强鼓励和引导,引导其养成良好习惯和深刻认识并用行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首先,此次研究仅验证了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未来可以验证其他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其次,研究在中介模型中仅考虑了大学生年级的外部影响,未考虑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内在因素。再次,横截面数据的限制无法充分体现学习强国、知识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的动态变化,未来用纵向研究设计补充研究结论是很好的尝试。整体而言,尽管存在上述不足,此次研究探讨了学习强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对于用好学习强国平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实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大稷.契合个体需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9-10+13.
[2][30][33]王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05):108-116+124.
[3]郭朝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05):197-202.
[4]赵瑞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173-174.
[5]南隽.把握传媒变革趋势 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兴媒体发展战略重要论述[J].中国记者,2016(06):39-41.
[6][18]周浒.“学习强国”APP: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践创新[J].传媒,2019(12):49-51.
[7][19][32]张莉,徐秦法,赖远妮.“学习强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33-35.
[8]尹洁,徐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化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06):52-54.
[9][24]李恺,陶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基于微信载体的实证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16(03):203-210.
[10]吴宁宁,张颖,于伟.研究生教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基于全国高校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6):39-43.
[11]左殿升,冯锡童.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实证研究——以全国30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03):70-74.
[12]宝贡敏,徐碧祥.国外企业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7(03):98-107.
[13]闫芬,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03):39-44.
[14][22]谭大鹏,霍国庆,王能元等.知识转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02):13-16+149.
[15]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6]强月新,刘亚.从“学习强国”看媒体融合时代政治传播的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6):29-33.
[17]黄颖娜.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基于沈阳高校的证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98-103.
[20][26]尤天慧,牛巧丽,俞竹超.组织内知识共享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87-189.
[21]周晓东,项保华.复杂动态环境、动态能力及战略与环境的匹配关系[J].经济管理,2003(20):12-18.
[23]李凯,祝智庭.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动机的双因素理论调节效应分析[J].求是学刊,2017,44(03):53-59.
[25]周兵.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阅读倾向研究[J].兰台世界,2013(10):96-97.
[27]叶婷.微文化场域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5):85-87.
[28]RodrigoMartín-Rojas,Aurora Garrido-Moreno,Víctor J. García-Morales. Foster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with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tool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0,112:396-412.
[29]张振刚,余传鹏,李云健.主动性人格,知识分享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6,28(04):123-133.
[31]董娅,廖小明,刘维.大学生学习诚信的现状调查与深度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60-66.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唐亚丽,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项目“‘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育人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CNUKZC076);广州市教育局高校科研项目“微时代高职大学生网络育人困境及价值观引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35107);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引领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提升路径研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微时代高职学生网络育人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Z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