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三种地域文化元素
2022-05-30田芸泽
摘 要:我国城市面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日俱进,同时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在逐渐消失,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形势愈发严峻。地域文化是影响城市形象构建的关键因素,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使其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传承和发展该地域优秀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本文以西安大雁塔的广场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三种地域文化元素及其文化传播形式。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文化元素 ;西安大雁塔
地域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双重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固定文化。地域文化具有长期性,是不同历史时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鲜明的文化标志,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地域文化元素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和形象的表达,其重点在于表意,是城市氛围和人文情感的凝练。
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是发展和传承地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地域文化遭到丧失,城市形象面临“千城一面”的问题。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文本间性”,旨在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无法自给自足,文本的意义在与其他文本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1]。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重组。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城市形象传播:任何地域文化都是过去众多文化符号的引申和重组,因此城市形象的树立需要对众多城市文化符号进行提炼重组,通过打造特色城市形象来实现发展和传播。
陕西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双重影响。历史上,陕西是周秦汉唐的繁华之地,文化根基深厚;地理上,陕西地域以地表黄土为主要特征,黄土文化是陕西地域文化的特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人民对其所属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肯定,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西安作为我国历史名城,更应当以其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助力大国文化自信重筑。
一、历史文化元素:唐韵风华,一梦长安
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具有很强兼容性且独一无二的王朝。唐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传播是一个系统而長期的过程,其方向根本上是由城市定位来决定的。西安的城市定位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唐朝无疑是西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其城市景观的构建深受唐文化的影响,盛唐文化早已成为古都西安的魅力标签。
西安大雁塔建于唐晋昌坊,是玄峰奘法师西渡归来翻译经文、供奉佛像而修建的一座五层砖塔,位于唐长安城中轴线上,是西安的文化坐标,也是城市传播的重要枢纽。大雁塔广场(如图1)围绕大雁塔而建,是亚洲最大的唐文化主题广场,其布局上借鉴了唐朝里坊的形式,规整有序,体现唐朝城市构建的高度理性;在空间上体现了唐朝的礼仪秩序:南北高差九米,分九级大平台,拾级而上,象征由世俗世界逐渐进入佛教境界,烘托出大雁塔浓重的沧桑感和历史责任感。广场景观设计还利用两个万佛灯柱和四个文化柱来协调整体布局风格,柱体沉稳庄重、大气磅礴,柱身上雕刻有大小佛像或盛唐景象,与大雁塔遥相呼应。除此之外,广场的景观设计利用了浮雕来展现盛唐文化:位于大雁塔广场北墙的“大唐盛世”浮雕长106米,刻画了大唐诸多情景,不但将大唐盛世的繁荣浓缩于一卷之上,还起到了分隔南北广场的作用。广场地景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地景浮雕分为花纹地景浮雕和书法地景浮雕,花纹地景浮雕共6组,24块,采用唐草纹、宝相花和“陵阳公样”等三种典型的唐风样式,表现盛唐文化的雍容典雅;书法地景浮雕共4组,16块,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怀素、张旭等唐代书法大家的著名书帖雕刻于紫砂岩之上,展现唐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总体看来,无论是“大唐盛世”浮雕,还是独具唐风特色的花纹和书法地雕,甚至广场两边的仿古商铺都在极力再现天朝大都的辉煌场景。
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种符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可以被生产、维持、修正和转化。凯瑞强调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过程,同一个传播空间里的参与者通过现场互动、真实体验等方式参与传播活动,可以唤起其文化历史记忆,引发情感共鸣。大雁塔广场景观由多种唐文化符号构成,整个传播过程中以符号的方式再现了历史场景的规整、秩序和繁荣,使文化传播穿越时空界限,拉近了传者和受众的距离。暮色渐至,流光溢彩,广场运用建筑、灯光、喷泉、音效的配合,营造出大唐盛世的恢弘场景,并且加入“历史人物”的互动表演,使游人身临其境,沉浸在盛唐文化的氛围中,继而积极参与到历史场景建构中去,不但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与文化认同感,还将唐文化以新的形式千古流传。
二、民俗文化元素:三秦文化,薪尽火传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往今来,许多光辉璀璨的文化艺术产品被传承下来,秦腔、皮影戏、唐三彩等都是陕西历史文化的结晶。但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俗文化的立足之地越发渺小,因此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是人的集合,也是文化的集合,尤其是对于西安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言,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必然离不开其独有的民俗文化。民俗传播学是民俗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其“传播”既有传播学的横向交流也有民俗学的纵向传承。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能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特色浓郁的属性和优势,既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方位展现。
文化的传播需要载体。园林景观外形多样、内涵丰厚,是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将民俗文化元素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以在提升园林艺术观赏价值的同时赋予其历史人文内涵。大雁塔广场西侧的园林以陕西民俗文化为主题,园内草木规整,青石板路蜿蜒崎岖,路边放置的青铜雕塑造型各异,极具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了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如:陕西八大怪(如图2)、皮影、剪纸等,反映了关中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趣味与文化习俗。雕塑大小与真人等高、造型诙谐幽默、表情夸张,可以极大地吸引游人兴趣,雕塑前还设置讲解牌来帮助人们即时了解相应的民俗文化,使游客在放松休闲的过程中获得民俗方面的知识,有寓教于乐的功能。
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概念,认为“集体回忆”是一个群体中人们共同建构并传承的事物,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在时间的洗礼下由于人们的意愿而变成群体记忆中的象征性元素。民俗文化符号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通过不断延续和再生产,从而形成独特符号。“任何民俗都是存在于一定历史时期,属于一定集团所特有的”,必然也会随着时代和特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持续演进[2],因此民俗文化的形成其实就是民间习俗发展的历史过程。民俗文化不仅是城市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寄托。为了更好的交流和传承,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景观设计光有文化内涵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受众的审美,大雁塔西苑雕塑群形象诙谐幽默,表情夸张,从视觉上吸引受众的注意,引发受众的兴趣,从而达到人际传播的效果。雕塑群的人物形象与真人等高,每个雕塑前方设牌介绍其民俗文化背景,让身处同一历史文化背景的人群更容易形成认同感与自豪感,是城市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三、戏曲文化元素:秦风汉韵,高叹低吟
陕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秦腔被称为百戏之源,可追溯到《诗经·秦风》,是一种古老的戏曲文化。秦腔是陕西戏曲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个快节奏、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仅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甚至整个传统艺术的发展传承都举步维艰、后继乏人。秦腔的唱腔一般采用陕西各地的方言土语,粗犷豪迈,其唱法主要靠吼,高昂激荡,虽具特色但难以创新和传播。在传统观念里秦腔只受关中地区中老年人的喜愛,很少被年轻大众所接受。一方面这是因为人类的审美具有可变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文化的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发展,人类的审美趣味也发生着改变,秦腔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城市早已失去了秦文化氛围,秦腔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此秦腔的发展和传播必然要与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为秦腔注入新活力。将城市景观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城市景观中融入秦腔元素,使城市面貌重新展现出秦文化氛围。
大雁塔广场东苑的戏曲大观园,以陕西戏曲文化为主题,秦腔元素为基调,戏曲艺术和雕塑艺术为特色,通过戏曲彩绘雕塑、地方戏曲铸铜浮雕等,集中展现了秦腔文化的独特魅力。园内以雕塑群的形式呈现了《柜中缘》(如图3)等经典戏曲场景,并利用文字说明、播放戏曲录音等方式增强戏曲的声场氛围,使人在观摩雕塑的同时领略陕西戏曲粗犷豪迈的唱腔。园内还通过彩雕的形式,刻画了秦腔“生、旦、净、丑”四大脸谱,是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秦腔可以说是关中人民的“集体回忆”,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秦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在其发源地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欣赏秦腔的美。但“集体回忆”是一个地区人们共同构建传承的文化符号,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我们可以利用文化符号来构建戏曲文化场景,不但有利于城市形象的传播,还可以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大雁塔广场东侧园林的公共设施和整体环境均体现出陕西戏曲艺术的独特韵味,并通过雕塑群和播放戏曲录音的方式增强视听效果,带领游人领略秦腔的激情豪迈。园内秦风浓厚,具有戏曲氛围感,因此这里也成为了陕西戏迷们练唱、交流的活动场所。以城市景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是陕西戏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直接体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诠释。
地域文化元素是城市形象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忽视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城市景观无法体现城市的内涵和特色,甚至造成千城一面的危机。城市形象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城市形象的不断变更,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愈发多样。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一环,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了地域文化元素的景观设计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可以极大地增强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为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祁庆富,史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2]徐华,山根格.历史文脉和现代城市广场的结合——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概念方案设计[J].建筑学报,2005(7):46-47.
作者简介:田芸泽,中原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创意与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