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工记》中“和合”造物思想在现代陶器制作中的意义与应用

2022-05-30刘琪

美与时代·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坭兴陶

摘  要:《考工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工艺技术文献,“和合”是其中的重要造物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考工记》中“和合”造物思想在现代陶器制作中的意义与应用研究以坭兴陶为例,探究了“和合”造物思想与现代陶器制作的关系,阐述了“和合”思想的内涵与渊源,并论析其对坭兴陶制作的意义及其现实应用。研究发现:《考工记》中“和合”造物思想有特定的历史渊源,“和合”造物思想对现代陶器制作工艺有重要意义,钦州坭兴陶制作中的自然因素、时代语境、地域特征、选材、制作等都有“和合”造物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坭兴陶;造物思想;和合;考工記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详细记载了“百工”之事。“和合”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意义深远,在《考工记》的造物活动中贯穿始终。“和合”造物思想对工艺制作有重要意义,在陶瓷制作中也有所体现。钦州坭兴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其独特的工艺品质是由自然与人工各因素协调统一形成的,与传统“和合”造物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的哲学和工艺精神。本文以“和合”造物思想的视野来看坭兴陶的工艺制作,从不同层面阐释“和合”造物思想对坭兴陶制作的现实意义。

一、“和合”思想的含义与渊源

(一)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从字面看,“和”是和谐、和平的意思;“合”为融合、结合之意。“和合”是中华文化精髓与重要价值取向,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关系、人的心灵等方面的和谐。“和合”涵盖一切时间与空间范围,蕴含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思维中,“和合”思想帮助人们协调关系、处理矛盾,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意义。

“和合”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1]。“和合”思想在先秦学说中多有谈及。老子指出“和”是事物本质所在,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主张“人和”,荀子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并将“和合”作为一种音乐精神,《吕氏春秋》也提出“物合而成”。可见,“和合”在我国古代被看作万物产生与变化之源,更是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处世修身的重要法则。“和合”思想的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

(二)《考工记》中“和合”造物思想探源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记录齐国手工业生产经验和工艺制作规范的文献,“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其中造物设计思想的集中概括。从思想文化来看,其成书之时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化,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物质技术领域则是“百工居肆”。当地对于百家学说兼收并蓄,其中的哲学思想在制器造物上亦有相当的影响,“和合”的思想不仅蕴含在百家学说中,在工艺和科技上同样有其反映。从经济发展来看,当地因地制宜制定经济政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手工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分工明确,工匠们专攻各工种手工艺,《考工记》便应势而生。它反映了当时的科技和手工业水平,体现了综合运用、总体规划的“和合”造物思想。“和合”的思想在工艺设计的考察辨识、设计制作、评定检验中都是一个根本性的标准。

二、《考工记》中“和合”造物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有本源性的意义,它强调自然的、不可控的因素与人为的、可控的因素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和合”。天人合一是《考工记》中造物思想内核的体现。在《考工记》中,造物既要顺应“天时”,又要人和,从时令、地理因素、材料和工艺技术上综合考虑是造物的原则。时令变迁和地域差异都会对材料产生影响,正所谓“取六材必以其时”“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材料会影响工匠的工艺制作与成品质量;工匠之巧与分工有关,《考工记》中细密的分工使工匠各尽所善所能。制作器物首先需要对优良合宜的材料进行辨识,这需要长期实践积累才能达成。选材以“天时”“地气”为基础,是与自然合一的博大的造物思想的体现。好的器物制作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特征、功用、使用者需求等因素,加上工匠的精湛技艺才能完成。器物制作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又对人起到教化作用,使得人们在自然规律内活动。这样将客观与主观因素统筹规划,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合”造物观念。

(二)中和适度

所谓中和,可理解为在某一位置达到和谐状态。如《考工记》中“六齐”的合金配置比例,体现适度的调和原则,且具有科学性;《輈人》中讲求曲直协调,弧度适中,使车行驶平稳,就是在造车中讲究中和原则;兵器不能长过身体三倍,否则会反伤人自身,其中的限度就不是简单的“度”,而以“义”为标准,这样更表达了“中”的内涵。各工艺各层面有时并无明确标准,而是强调不能过之不及。造物中的关系以一边对另一边进行补充达到平衡,“中”与“和”就是最好的状态。

(三)和谐设计

和谐是“和合”的重要内涵,阴阳辩证的思想体现的就是一种和谐观。对于造物来说,要在选材上协调各种自然因素,达到自然的和谐;依据器物的功能,充分考虑人的需求,达到人的和谐,《考工记》就以这样的原则作为造物及检测的标准。和谐不是固定状态,而是在动态平衡中达到“和合”。要实现设计的和谐,需要各因素的配合以及有所妥协。比如在用筷时,要动与静相配合才能夹取食物,筷子两端一圆一方,表达天与地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考工记》中,《輈人》强调行驶中人与马配合达到平衡,而人与马之间的和谐需要双方的磨合与妥协才能达到;《轮人》提到车轮要根据地面情况来制作,就是需要车轮与地面在运动中的平衡。

(四)协调统一

“和合”是统筹协调不同因素构成系统,造物的“和合”在《考工记》中概括为天、地、材、工四要素的协调统一,反映在设计、工艺、装饰等方面。在设计上,《考工记》讲求天地的上下协调对应,如城市设计规划中“辨方正位”的布局,“方位在天”的原则体现了设计与天相和的观念。在工艺上,《考工记》中制器的过程贯穿着人与物协调的“和合”理念。比如《輈人》中提到制輈要弯曲适度,与使用者协调适应;《弓人》中提到弓箭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制造。在装饰上,《考工记》讲求虚实结合,如“梓人为筍虡”中,依据乐声选择不同动物作装饰元素,为音乐赋予形象,就是虚与实的合一。可见,精良的器物创作在方法和观念上都离不开“和合”思想,通过整体统一的设计规划,实现主客观协调。

三、“和合”造物思想对坭兴陶制作中的

意义体现及应用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坭兴陶所处自然条件与历史人文中的体现

“天有时”的“时”既是自然界气候、时节条件,又可指历史、时代语境,《考工记》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相“和合”的天人合一观念,是重要的传统造物思想,影响至今。一方面由于地域的气候差异,产生了不同自然资源,且水、土、石、木、矿物等因地而异,因此对材料的运用也要考虑到因时间产生的变化;另一方面在特定时代语境中,也会形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影响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对坭兴陶来说,在自然环境上,其主产地钦州在北回归线之南的北部湾北岸,太阳辐射强;地处亚洲东南部季风区,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其西北方地势较高,对气团有阻挡作用;南部沿海,气候主要受海洋影响,且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性质的海洋季风气候特点,湿热多雨;夏季和秋季湿度很大,冬季干燥,夏季长达约全年一半,冬季平均气温也高于10℃。钦江岸的紫红陶土,就是在钦州这样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风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独特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构造,这一构造使其高温烧制后产生窑变,且陶土细实柔滑,可塑性强。此外,钦江两岸“东泥”和“西泥”取回后处理方式不同,东泥封存,西泥则经过4至6个月的日照雨淋而碎散、风化,再进行混合制坯,这就是运用时间的因素来处理材料。这些便是“天时”赋予坭兴陶的自然条件。从历史和时代背景来看,钦州在约4500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在隋唐时期已发展成熟,坭兴陶的出现与钦州制陶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坭兴陶历史已有1300多年,其独特的工艺延续至今。坭兴陶在清咸丰年间发展至盛;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并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陶艺品抵达洛杉矶,开创了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先河;2006年又被评为广西区“非遗”,其发展越来越受重视。可见坭兴陶在历史中薪火相传,发展在不同阶段接续推进。在自然和历史中顺应“天时”,这是坭兴陶制作工艺的重要条件。

在造物中,地域特征也会作用于工艺创作,特别的地理条件与“天时”共为陶土特点成因。钦州市地质构造复杂,自北向南倾斜,丘陵绵延,南部有冲积平原。东岸凹地的软性泥含铁量高,又含有微量石英砂,制陶中为肉;西岸高地上是紫红硬质泥,其细腻润滑特点利于塑造,制陶中作骨架。在雕刻时,坭兴陶土细腻的质地是品质的保证,雕刻刀法也是依据陶土特点,而这背后的特点是在地域特征中形成的。得益于其地理条件,陶土有益于健康的品质适合作茶具或储存食物,以满足人的需要。另外,坭兴陶表现内容也具有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内涵。综上,坭兴陶制作从选材到设计制作都与气候地理因素和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体现了“天时”“地气”对坭兴陶制作的重要影响。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人的精巧创作相结合,也是传统造物“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二)中和适度思想在坭兴陶用材与装饰中的体现

坭兴陶原料在自然规律和特定地域条件下产生,在使用中又崇尚自然,其装饰也是各文化元素和谐相融,以达到人与自然的中和。材料为工艺提供了物质基础,选材要从功能、技术、审美等方面综合考虑。坭兴陶在取材中运用其特性,充分发挥其本然之美。坭兴陶不施釉,陶土烧制后经窑变呈现斑斓的色彩,这是其材料的一大特色。窑变色彩不能准确掌控,而是自然生成的,再经人为打磨使其更好地呈现自然之美,这种追求是对自然的尊崇。人工用材与自然变化契合,加以适度修饰,以中和的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合”。坭兴陶在装饰中体现为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融合:首先是钦州本土文化,如荔枝、渔歌等;其次是北部湾地区温润而包容的海洋文化;再者是广西民族民俗文化,如民族符号、节庆、习俗等;又因其曾归于广东地区,也融合了当地务实进取的精神元素;然后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书画、山水、花鸟等;最后就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現代文化。这些不同的装饰元素互相融合补充,既有独特性格又包容并蓄,体现了中和之美的传统理念。

(三)和谐设计思想在坭兴陶工艺中的应用

工艺是人对材料进行加工,强调人的创造性。《考工记》中“工巧”是对内外质量的要求。造物是自然规律与人工技艺的和谐共生,在设计上既要考虑工艺品与自然、与人的和谐,又要考虑内外之间、技术与审美的和谐。钦州坭兴陶制作前期需要经过陶土采集、制备坯料、成型、修坯、阴干等工序,成坯检验后再进行装饰、烧制与磨光[2]。成型的传统方法是拉坯,这是最难掌握的,需要人对形体规律整体把握;磨光工艺即在烧制后还要进行反复打磨、抛光,使其呈现玻璃光泽,更加突出材料的细腻之美。装饰上则有雕刻和窑变等工艺,雕刻工艺是在泥坯上进行刀刻,这是人对泥料品质的创造性运用,是技艺与材质本性的共生体现;窑变是坭兴陶最大的特色,即烧制达到一定温度时胎体颜色开始变化,无需施釉而形成自然的色彩与纹理,再磨去表面的氧化物,呈现出细腻光泽和绚丽的多种色彩,窑变充分体现工艺与自然“装饰”的和谐。坭兴陶设计既有材料呈现的自然美,又有精益求精的人工美,体现了自然、材料与技艺和谐统一的工艺造物思想。

(四)协调统一思想在坭兴陶中呈现的艺术美

“和合”造物思想在工艺制作中体现在功能、审美、经济、人文、生态等因素协调统一,对我国工艺发展有重要启发意义。坭兴陶在千百年来的制作体现了各工艺因素的协调,对艺术美的思考越来越深刻和独到。坭兴陶在制作中重视造型、装饰的协调性。坭兴陶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形态、线条等进行设计以呈现线条的韵律,并注重空间的协调。对于无釉窑变,更是以这种协调的美感吸引人们观赏。窑变后形成的形态、色彩和纹理,是在温度、空气等因素下发生的化学变化,而这种变化却赋予坭兴陶独特的美感:浑然天成,与自然统一,与自身协调。在造型上,坭兴陶以优美对称的形体给人优雅的视觉感受,这得益于精美的工艺制作。不同器型的坭兴陶造型十分平衡匀称,展现着优美的身姿,充分体现了协调的造型艺术。正是这种协调,使人们能够在视觉上感知的同时,也从心灵上接纳这种美好,这是坭兴陶艺术独特的感染力。特别是茶具的应用,器型与人的需要相适宜,实用的同时更体现了生活意趣,蕴含着我国深厚的茶文化。在装饰上,雕刻注重与形体的关系,依据造型选择装饰和刀刻方式,达到造型与装饰相统一。雕刻也是书与画的统一,通过运用不同的雕刻技法和展现丰富的雕刻内容,动与合一,虚实结合,给人以立体而协调的艺术感受,极具艺术美感和审美意味。

四、结语

《考工记》中的“和合”造物思想对钦州坭兴陶的制作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赋予坭兴陶“天时”“地气”,使用在特定地理气候条件下产生优质陶土,工艺表达上也具有地域特征。坭兴陶材质是自然之美与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和适度的理念。坭兴陶工艺精巧,设计注重和谐,在造型和装饰中体现了协调统一的艺术美。坭兴陶制作工艺体现了各因素协调统一、综合运用的“和合”思想。《考工记》中的“和合”造物思想,体现在造物活动上,又存在于工匠精神中,对工艺美术创作有重要启发意义。“和合”的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重要的哲学概念,更是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我们要努力探索“和合”思想在现代的应用路径,将这一优秀的文化基因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1996(1-2):43-57.

[2]宁绍强,王柳凤.基于坭兴陶材质特性的产品创新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3):146-148.

[3]宁绍强,王俊娜.钦州坭兴陶设计特色及发展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5):19-21.

[4]戴吾三,高宣.《考工记》的文化内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8-14.

[5]张越.《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2005(6):109-114.

[6]李砚祖.“材美工巧”:《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设计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5):78-81.

[7]黄立廉.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J].广西地方志,2006(5):43-46.

作者简介:刘琪,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坭兴陶
基于Zernike不变矩的坭兴陶参数的特征提取
论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坭兴陶的图像特征提取和展示平台方案设计
数字化技术指引下的广西高校陶艺教学模式改革
文化生态视角下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发展、保护与管理
论钦州坭兴陶的陶雕艺术
浅谈坭兴陶在餐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三螺旋模型下钦州坭兴陶文化产业体系构建
中职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探索
在新常态下培养中职学校坭兴陶专业学生成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