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的研究
2022-05-30
2014 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 要》指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卢德生教授在新著《地方文化资源教育转化现实与超越》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为例,阐述了非遗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非遗资源和语文教师素养等问题,为地方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
首先,关注非遗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小学生生活在某一地域,既要学习民族文化,又要学习所在地域的文化,以实现对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小学语文课程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非遗是小学語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小学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浓缩;离开文化,语文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古诗词的内容涉及某些地域文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文化优势,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既能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者以课文中的习作训练“家乡的习俗”为例,介绍了自贡市小学利用本地灯会,让学生感受身边的非遗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作者以本地的春节习俗对比北京的春节习俗,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非遗文化。
其次,挖掘呈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遗文化。卢德生教授认为,把地方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一方面可以呈现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实现地方文化传承与教学的互通。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设有专门的传统文化单元,如“讲民间故事”“中华传统节日”“家乡的风俗”等。教材中的这些非遗项目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篇目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这些课文中的非遗要素,以助力文化传承。
最后,提升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卢德生教授认为,将地方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很关键。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上助力文化传承,就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目前,语文教师的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脱钩。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把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给学生,教师首先要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需要学习地方非遗文化。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参与度不够,在认知层面和观念上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还不够,传承非遗文化的实践能力缺失。
卢德生教授强调,非遗文化既是地方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非遗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小学生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学校及教师要善于挖掘地方非遗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非遗文化资源,迁移运用教材中的非遗文化。教师更要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并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将地方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北京联合大学 贾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