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思辨性问题的设计路径

2022-05-30张强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8期

张强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思辨性问题进行了梳理,探索出阅读教学中设计思辨性问题的三条路径:寻找冲突点,设计比较辨析性问题;寻找推测点,设计推测推理性问题;寻找质疑点,设计质疑批判性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性问题,内涵特点,设计路径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 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1]在“总目标”中提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2]在“课程内容”部分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表述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 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3]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强调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比较、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深刻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4]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思辨性问题是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对文本内容、表现形式或情感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推测推理、质疑批判的问题。这类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和阐释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做到“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思辨性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辨析性。需要学生对提取的文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体现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二是推理性。需要学生根据获取的文本信息进行推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三是批判性。需要学生对已有观点进行质疑、批 判,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思维的理性和独创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二年级开始就在课后习题中设计了相关的思辨性问题,三年级上册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学习预测”进行了专题训练。笔者对教材中的课后阅读思辨性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发现,教材主要是从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比较辨析、推测推理和质疑批判,体现了阅读思辨性问题设计的递阶性。

教材编者在教材中设计了一定数量的阅读思辨性问题,目的在于引起教师对小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教师要能够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文本特点等自主设计思辨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度阅读,高效阅读。基于对阅读思辨性问题内涵及特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阅读思辨性问题设计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条路径设计阅读思辨性问题。

一、寻找冲突点,设计比较辨析性问题

思辨性问题往往体现一定的冲突性。冲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其深入思考,学生可以在对冲突的比较辨析中形成理性的认识。冲突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本内容的冲突和对人物角色的认知冲突。我们可以依据这两方面的冲突设计比较辨析性问题。

1. 从文本内容中寻找冲突点

文学性文本,基于表达的需要,作者往往会在故事中设置冲突,如人物行为冲突、人物内心冲突等。这些冲突的设置往往能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设计比较辨析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如六年级上册《桥》一文中有这样两处描写: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两处描写展现了老汉对小伙子做出的前后“矛 盾”的行为。教学时,教师可提取这两处描写让学生对比阅读,并设计如下问题:

一開始,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不让小伙子走向木桥,后来,却又把小伙子推向木桥,老汉为什么这样做?

在危难时刻,老汉的一“揪”一“推”,是相互矛盾的行为。这一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进行比较辨析,引发深度思考,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会产生冲突。如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中描述蚂蚁队长内心冲突的一句话是:“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假如你就是蚂蚁队长,你觉得是否应该偷嘴,为什么?

这一问题将蚂蚁队长的内心冲突转化为学生的内心冲突。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辨析,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深化对蚂蚁队长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从对人物角色的认知冲突中寻找冲突点

同一人物的行为,不同的读者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评价也是不同的。教师应抓住这一认知冲突设计比较辨析性问题,在比较辨析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讲了“我”表演“大老虎”时,由于不会豁虎跳,演成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你认为“我”演的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谈谈自己的理由。

学生可以从“是”这个角度思考,因为“我”的表演很笨拙;还可以从“不是”这个角度思考,因为“我”在动物园里从来没有见过老虎的豁虎跳。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的辨析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丰富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比较辨析性问题,训练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可以展现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此类问题开放性较强,无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二、寻找推测点,设计推测推理性问题

推测推理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遇到疑惑之处,可以进行推测,体现的是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统编教材重视推理能力的训练,在三年级上册编排了“学习预测”的策略单元。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寻找推测点,设计好推测推理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预测方法,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这样一处细节描写:“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处细节描写令读者生疑:父亲为什么没戴眼镜?为什么头发乱蓬蓬的?父亲在狱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父亲在法庭上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他在狱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关注父亲的外貌描写,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相关资料等方式,推测父亲在狱中的经历,进而体会父亲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

推测不是毫无凭据地编造,也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而是一种有理有据地推想和推理。推理性问题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

三、尋找质疑点,设计质疑批判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文中有价值的质疑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观点,并找出证据支持观点。质疑批判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 从文本的独特表达方式中寻找质疑点

教师可以从独特表达方式中寻找质疑点,设计质疑批判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四年级下册《白鹅》一课中,丰子恺先生描写了白鹅的高傲,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白鹅,但是字里行间却藏着作者对白鹅深深的喜爱。四年级的学生容易停留在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上,对作者的真实情感难以做到准确把握。教师可设计质疑批判性问题:

丰子恺先生写白鹅“高傲”“傲慢”,看得出他讨厌这只白鹅。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研读文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这种字面上不喜欢,实际上很喜欢的独特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从文本的细节之处寻找质疑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细节之处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批判。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中,廉颇对别人说了一句话:“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教师可从这一细节中寻找疑点,设计质疑批判性问题:

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靠一张嘴做事情。你认同廉颇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对文本信息和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梳理、分析判断,并展开积极的讨论交流,在质疑批判中形成对蔺相如的理性认识: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胸怀大局的人。

质疑批判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质疑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要能够让学生实事求是、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5]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辨性问题的设计,从比较辨析、推测推理、质疑批判三个思维认知的进阶路径出发,设计出有层次的思辨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推动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走向高阶,走向深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6,29.

[4][5]刘荣华. 小学阅读思辨性问题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