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课程建设

2022-05-30江红晏琼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江红 晏琼

摘  要:“生活中的生物学”是北京交通大学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生命科学素质类课程,也是该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之一。课程以当代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为授课内容,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生命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创新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课程的核心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生命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推动生命教育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强化身心健康的建设,在有限的人生中提升生命的意义,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为国家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生命健康;思想精神;生活中的生物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096-04

“生活中的生物学”是北京交通大学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生命科学素质类通识课,以当代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为授课内容,通过讲解衰老、死亡、睡眠、肥胖、运动、皮肤护理、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生殖、应对焦虑等问题,使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生命科学最基本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树立人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生物具有多样性的观点,提高学生应用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科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生命过程、珍爱生命、追求幸福人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成为新一代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

同时课程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思政教育只有做到贴近大学生、贴近其生活、关怀他们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1-3]。因此课程力求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生命教育中,让二者达到高度创新的契合[4-5]。

课程自2014年9月第一次开设至今,每学期累计授课16次,选课学生3000多人。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近几年课程多固定在晚上的7—9点上课,学生不仅踊跃选课,而且到课率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课程获得了北京交通大学教改项目资助,录制了慕课。慕课“生活中的生物学”于2020年6月在“学堂在线”上线,开课至今已有四个学期,选课人数超过23000人;2020年9月起在“中国大学MOOC”开课两个学期。慕课让该课程更好地发挥了社会教育职责,使受益者更为广泛。

一、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生命健康教育和树立“四个自信”意识进行有机结合

在教學过程中,如何把生命科学专业知识讲授与学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是课程重点考虑的问题,即如何让学生不仅仅是从课堂上学到生命科学知识,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还致力于对个体生命的引导与超越。

因此课程首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即以坚定“四个自信”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一步建立了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详细的课程思政案例,建构了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平台,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将思政工作与专业课程无缝衔接和紧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受到选课学生的肯定。

开展课程思政,必须了解国情、民情、党情、世情,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经验用理论进行凝练,也要用实践阐释和说明理论,进而结合具体的事例或者案例,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思想难点,全面客观地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6]。

因此课程根据涉及生命健康的知识点,结合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问题所蕴含的生命科学知识,创新性地注入思政元素,开发了多个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充分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

“生活中的生物学”一学期16次课程,基本上每次课程至少有一个案例,典型案例包括: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宿舍比美国100年前还要差、庆祝建国70周年、呼吸系统疾病与雾霾防治、食堂就餐时的光盘净桌、小小免费图书馆等等。通过这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储备和积极的思考面对一个个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遇事要有主见,而不是成为过眼不过脑的“壁上观”或“键盘侠”。在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时,课程结合“四个自信”的立足点,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对国家和道路充满自信才能使自己更加奋发图强,坚信自己是祖国的未来[7]。

二、课程思政的典型教学案例

(一)由“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宿舍比美国100年前还要差” 话题引发的制度自信讨论

在讲述“睡眠”这一章内容时,同学们提到了宿舍环境的问题,认为休息不好与宿舍人数过多有关。有位李同学在朋友圈发了条推送:“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宿舍比美国100年前还要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但推送中只是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用图片展示了1898—2008年期间大学生宿舍的硬件情况,并没有给出原因。如果只是停留在媒体提供的这些信息上,不进行一番思考,就很容易让学生赞同这一表面现象。因此在课上引导学生们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经过共同讨论、分析和总结,学生自己归纳出两个原因:一是居住人群不同,中国大学为所有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住宿,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本科生是14000人(3500人左右/年级 ,共4个年级),约占交大所有学生的1/3;而美国的大U(university)只为一年级或二年级本科生提供住宿,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要通过抓阄获取有限的名额,并且不为研究生提供宿舍;美国的文理学院(college)为所有本科生提供住宿,但全校学生人数仅1000—3000,有的还不到1000人,而且研究生人数极少。

二是费用和居住时间不同,不考虑汇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中国大学一年普通的住宿费在1200元左右,一年365天都可以住;而美国文理学院两人间一年6500多美金(这是2018年前美国蔓荷莲学院的价格,不考虑涨价因素),寒假和暑假(近5个月)不能使用,暑假要学生将宿舍腾空,自己在校外找地方存放个人物品,暑假的宿舍是用来办暑期学校或者维修的。

进一步从现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国家制度的不同,中国是人人有保障,但因人数众多,可能没办法过高追求品质,如果北京交通大学也只为四个年级的本科生提供宿舍,住宿条件不一定会比美国的大学差;而美国处处为精英人群或资本阶层服务,所考虑的对象不是全体人员,而是少数有钱阶层。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先大众后精英比先精英后大众,更能体现出国家制度的根本立足点是什么。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制度,才能尽可能考虑到每个人,才是在为全体人民谋福利,因此对这样的制度要有坚定的自信。

由这个话题延伸到各国在这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措施上,中国答卷是最符合绝大多数人民需求的,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中国制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其他制度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在中国,任何人都可以依赖社区联防和小区封闭管理,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诸多的人在为老百姓服务着。在美国,所有这些让人感到踏实的措施都没有,凡事只能靠自己,学校只会严禁学生进入校园,实验室也是关闭了事;检测要付费、预约、排队,民众不知道哪里有确诊人员、谁是密接人员。疫苗注射也是个人自由,没有办法强制要求。一旦确诊后,民众不能去单位,只能自己寻求医疗帮助,所有治疗都是要付费的,如果没有医保或者医保额度有限,去医院前要三思而行。

通过各种现实案例,学生可感受到我国的制度是最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求的。

(二)由光盘净桌行为引申到道路自信的案例分析

有时学生去学校食堂吃早餐,好不容易才能找到一张干净餐桌,因为有不少食物残渣堆在桌子上。学校的日常宣传中,强调节约粮食,要“光盘行动”。其实,就餐后,应将餐桌清洁一下,便于他人继续使用,“净桌”也是应该提倡的。课程在“新闻话题”中,先用图片展示这个常见现象,倡导“光盘净桌”,建议学生与人方便,在使用餐桌时,减轻清洁人员的工作压力。再由此引申到如何爱家、爱校、爱国:在家里,吃完饭要收拾餐桌,在学校就餐也应如此,将碗筷放到残食台的同时也带走食物残渣;可让学生了解爱国其实也同样,不是喊高大上的口号,更不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是随处做每个人可及的简单事情,也就是努力做好能做好的事情,不留后遗症,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任性地制造问题。只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才能對未来命运和发展方向有充分的自信和把握。

课堂上教师还展示了东极岛(我国有驻军的最东端岛屿)军营门口山壁上的国旗,在境外看、内地看和岛上看,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可建议学生有机会体验一下。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社会,应该深入了解,知其所需方能尽己之力,可通过游览山河、接触风土人情和阅读中国历史书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了解家乡和祖国。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乡土中国》和《中国通史》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的政权体制更适合中国?”,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中国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三)由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行动到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带来的文化自信案例

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影响,在局部时有偶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是引导学生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观后感的讨论时强调要拥有认同感,在任何一个家庭、群体国家或种群中,不承认自己的群体特征,那也不将被这个群体所接纳,必须搞清楚自己的立场。任何一个人,只有在强大祖国的支持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伟大的科学家,放弃了在国外的发展机会和优渥的生活条件,不畏艰辛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把祖国放在第一位,这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

作为群体的一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果都将追寻个人自由奉为第一,那不仅是对他人自由和生命的不尊重,更会导致彻底丢掉所追求的自由。

教师应引导学生:要做行动者,国家和家庭的平稳安全,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而不单单是依赖那些“逆行者”。在学校和家乡,总有许多防疫相关的事情可做,志愿者也好,自己做也行,至少可以确保自己和家人不添乱,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

(四)雾霾治理所反映的理论自信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这一理论让人们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雾霾日渐成为一种时常出现的天气现象,尤其是寒冷季节,这使得大众包括学生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有了一些忧虑和质疑。因此课程在讲解“呼吸系统相关疾病”时,先介绍了我国雾霾特点和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针对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防护?”,明确指出要注重防护,如戴口罩和使用空气净化器,如果雾霾严重,即使上课时也可以选择戴口罩,只要不影响授课和听讲就行。引导学生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够的,还可借鉴美国洛杉矶持续56年的雾霾之战,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消除雾霾也是一场持久战。《战长沙》是一部反映抗日期间长沙保卫战的电视连续剧,其中众多人物的命运因为这场战争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也就是说,个人的命运不仅仅是自己能做主的,而是与家族和国家息息相关。只有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团结行动,才能尽早消除雾霾。

年轻的学生更应该知道身上的责任,并为之努力和准备,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使命,学生更应勇于担当起自身的使命。思想指导行动,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等的内涵和意义,实现理论自信,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三、生命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课程建设成效

2019年,“生活中的生物学”课程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获批成为北京交通大学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的18门课程之一,这也是唯一的一门全校素质类通识课。通过专业知识结合课程思政案例的讲授,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有了诸多收获,生活习惯更加健康,生活态度更积极主动,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和提高。这些正是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的个人素养,也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才能在四年大学生涯之后以身心健康的姿态,愉悦地投入国家的发展建设工作,并不断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过课程的思政实践,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更加顺利,专业课教师将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系统性行为,提升了教书育人的质量。课程思政是“基因植入式”的教学实践,不能生搬硬套,要达到学生自然接受、情感共鸣、学习内动力激发和有效促进四个融合的指标。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针对他们的成长特点,聚焦他们的思想关切,着眼于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8]。

参考文献:

[1] 宋玉伟,郭平. 高校生物学教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8(08):211-212.

[2] 周友焕. 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思政教育改革创新[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11-12.

[3] 何静. 课程思政中生命教育的探索与融入[J]. 教师,2021(16):7-8.

[4] 王涵. 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内容与路径[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4):124-127.

[5] 王銘.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路径探究[J]. 高教学刊,2020(33):173-176.

[6] 杨锋利,罗国荣,梁明霞,等. 高校生命科学相关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融入教学过程初探[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4):53-57.

[7] 阎秀芝. 生命教育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三个向度[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6):55-57.

[8] 冯务中. 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5(01):13-1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教改项目“‘双培计划全校通识核心课‘生活中的生物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江红(1967—),女,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肿瘤生物学;晏琼(1977—),女,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人类健康生物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