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平台建设探究

2022-05-30张倩倩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平台建设装配式建筑

【摘要】本文针对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现状,论述数字化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平台建设路径:打造多链衔接的育人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發扬民族区域特色优势,以赛促教、促学,为装配式建筑行业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培育方式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 装配式建筑 平台建设 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120-04

在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背景下,2017年12月自治区住建厅发布了《装配式建筑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选定柳州市为装配式建筑改革试点,推动广西建筑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传统建筑工业化升级,装配式建筑被列为该市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柳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装配式建筑改革的有效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认定柳州市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柳州的装配式建筑市场,正以新兴的姿态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在此形势下,建筑行业对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其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装配式技术的学习及深度的行业实践成为当前建筑工程技术教育的重点。

一、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主要可分为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及木结构建筑三种类型,与传统现浇建筑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装配式构件为工厂化生产、施工现场精细化吊装,在建造周期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这些技术工艺更考验一线技术人员的设计生产、吊装搭接和运维等综合能力。

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被列为第二批新职业岗位,成为相对稳定的装配建筑从业人群。然而,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教育培训尚未形成清晰的教育思路,导致对口岗位人才培养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装配式建筑技术专业少,广西本地人才缺口大

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新增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至撰文时止,自治区外仅有14所高职院校,包括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建筑类院校开设装配式相关课程,区内有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工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等3所院校开设装配式相关课程,装配式人才的培育严重缺乏。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广西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厂中的产业工人90%以上都是来自江浙、湖南等省,本地人才储备匮乏。广西大部分施工企业人员仅对现浇结构施工熟悉,缺乏装配吊装、安装等方面的施工专业人才,且一线建筑工人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高层次生产管理人才的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二)装配式建筑产教融合协调发展联动性差

为解决人才缺口问题,许多院校与企业探索共赢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力求找到人才供给的突破口,但缺乏系统的架构设计。目前装配式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尝试为装配式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职业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内容仅仅通过多个零散的教学项目展开,如订单班培养、实训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就业创业等,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相对单一。学生仅通过毕业季企业招聘、“双选”等形式进入建筑企业工作,缺乏将院校、专业、行企业优势资源整合的统筹平台,产教融合模式传统且单一,培养特色不鲜明、成效不显著。大部分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现高度整合和深度融合。

(三)装配式建筑专兼教师专业能力互补力度低

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行企业专家在专业与教学能力上需要互补,共同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但目前高职院校内专任教师与产业实践的结合力度尚不足,对前沿性、实质性的设计实践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涉及较少,深入企业实践度不足、教师对行业缺乏全面连贯的认识,专业前瞻性不足。专业课程授课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教育教学方法仍然偏向传统,以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忽略了针对学习者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校外兼任教师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工作时间的限制及距离等原因,不能进入校内课堂进行持续而固定时间的授课,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此可见,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的培养还需调整教育教学培养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教育,力求跳脱装配式人才培养的困境,寻找一套适合区域建筑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特色培养的新型育人平台是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数字化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平台建设路径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数字化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平台建设以普适性的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教学为主,以木结构建筑为特色化建设,突出数字化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的特色和差异化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装配式建筑育人平台的搭建。笔者依据学院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通过搭建人才输出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成功培养案例,总结提炼出以下装配式建筑人才平台建设的路径。

(一)打造多链衔接的育人平台,满足激增的装配人才需求

装配式建筑的高速发展使相关专业人才缺口不断扩大,而高职院校通过打造多链衔接的育人平台,可以极大地缓解人才需求的压力,满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平台中的产业学院由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强强联合成立,能兼顾各方利益,对接产业链建设专业。而产教融合的模式能促进区域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实现高质量示范性发展,能落实装配式建造人才的精准输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因此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优质企业等实体化共建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最快速有效的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可依托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先行政策红利,依据产业园区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打造多链衔接的育人平台,满足激增的装配人才需求。如以学院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为例,学院依托柳州作为广西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及柳州以装配式建筑行业为优先培育产业的两大政策,与广西建工轨道装配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广西云亭烯技术有限公司、柳州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广西科学院智慧建筑研究院等7个企业或行业协会达成共建局面,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产学研究委员会、培训教育委员会、质量监控委员会等7个子委员会,以此保障多方联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产业学院以建筑产业转型和装配式生产与施工岗位需求为导向,制定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1+X”职业等级证书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理论教学的同时服务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际设计项目中,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装配式构件生产一线进行岗位实习,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高效地完成装配式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产业学院同时承接社会培训,如对外开展装配式构件制作工、构件装配工、灌浆工等培训。2021年,产业学院入选区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产业学院,学生在“中国建设杯”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及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多项一等奖,产业学院教育实践效益良好。通过打造多链有机衔接的产业学院模式,深化拓展与地方建筑产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育人平台,是提升装配式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推动区域数字化装配式建筑的行业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装配式建筑、乡村振兴等项目的前期规划、方案策划、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服务,产业学院可围绕智慧建筑产业、装配式建筑技能培训和鉴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重点打造个性化的产学研创新合作机制,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产业学院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产业链前端各设计环节,多轮驱动打通施工、运维等各链条,建立包含技术研发、培训与鉴定、人才输出等教研中心,完善人才培养的机构设置。如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构架“一院两基地三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例。“一院”为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设计院,下设三个设计所,分别对接地理信息采集、BIM技术装配式深化设计和造价咨询,依托企业实际项目服务产业链前端建筑设计类专业实践。“两基地”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智慧建筑研究与实践基地,两基地着重研究地区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中专业(群)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基于高校资源优势共同培养智慧建筑创新型技能人才,加大智慧建筑方面人才培育力度,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三中心”为广西科学院智慧建筑研究院柳州中心、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协同创新育人中心、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实践操作培训中心。三个中心以实践教育教学和技能培养为核心,围绕智慧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建设“1+X”试点实训基地,服务土建施工类专业课程实践,同时可开展多项社会服务,为行业和企业提供装配式建筑技能培训和鉴定。学院通过以上“一院多中心”实践平台的教学实践反复调整和更新研究基地的教育成果,实现了装配式产业化人才的深度多维培养,满足了当下装配式建筑行业旺盛的需求。

高职人才的培养需高职院校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对接行业内先进的技术标准,引进最新的数字化手段教学,配套完善以教研中心为载体的富有区域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机融合,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发扬民族区域特色优势,创新联动校内外教学资源

装配式建筑技术不单在现代建筑中展示其先进的施工技术魅力,在传承传统的民族建筑技艺中也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学院结合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大力拓宽装配式建筑学生的民族视野。如广西地区的高职院校可发扬区域少数民族资源丰富的特色优势,联动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专家工匠,建立大师工作室,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并结合非遗传承,将装配式建筑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提升教学水平。

如学院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课程为产教融合特色化模块建设试点,教学团队在三江程阳八寨、高友村、高秀村等传统村落及申遗村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科研基地,采集村落数据案例服务于教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实训场地需求高、实训耗材消耗高、实训设备投入高、规模大难操作、安全事故难重复等实训难题。故校企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共同搭建适用于产业学院专业群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营与数字化线上资源相统一,打造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教学实训平台,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校內中心+校外工厂”综合实践教学场所等,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提升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在校企共同开发的木构建筑主体结构虚拟仿真平台上,教师首先通过游戏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兴趣,然后将鼓楼、民居等建筑构件拆分为各装配式建筑模块,开展模块化教学,最后指导学生利用虚拟平台重新构建木构建筑,让学生对木构建筑装配式建造流程有更清晰直观的了解。该课程实训环节不造成建材的浪费,也更节能环保。

除了结合数字化资源,课程的实施也需要校内外“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介入。学院通过聘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杨求诗等工匠为客座教授,对学生的侗族民居排架构件制作实训方案、模型组装等成果进行点评指导。校内外教师共建仿真平台、教学资源库等线上开放教学资源,将木构装配式课程内容融合至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等多个相关专业核心课中,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该资源库不仅服务于校内师生使用需求,也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机会,实现专业集群资源开放共享。

此举不仅发扬了民族区域特色优势,还创新联动校内外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创新传承非遗文化,拓宽了学生设计装配式建筑的视野,使教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四)以赛促教、促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质量除了依靠校内专业知识讲授、利用产学研创新平台等手段进行提升之外,还应有更多样的交流与提升途径。在完成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与学习后,师生可参加不同类型的技能竞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操能力。

1.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技能竞赛往往体现的是岗位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反映了行业技术和工艺的变革。每年技能竞赛规则都会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调整。因此,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院每年通过举办校内竞赛从产业学院设计院中挑选“种子选手”,以封闭集训的形式不断打磨学生心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之后组建梯队式团队,培养团队默契和协同工作意识,并结合制订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赛。师生团队严格对标竞赛内容,摸透竞赛规程,开展模块化训练。明确目标、分步骤、把握时间节点开展良性竞争。项目式模块化训练依托“一院三中心”创新平台,解决了不能大面积开展竞赛训练的难题,保障了备赛团队的训练场地和项目。同时,升任有参赛经验的选手作为指导教师的助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持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技能大赛是推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最有利途径之一,是实训成果的检验手段,通过技能竞赛专业培养可实现教学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良性对接。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承办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各类技能大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扩大行业影响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可靠依据。

2.通过职工技能竞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装配式建筑产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除依托校内专业教师之外,还应充分借助其他行业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产业学院联动市总工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多方部门积极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引导建筑相关企业开展岗位练兵、业务比武活动,弘扬工匠精神。教学团队选派专业技能突出的教师参加,与企业职工同场竞技,让教师更加贴近生产实践第一线,避免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还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综合提升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在校专业教师下场比赛,也推动了广大装配式从业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新业绩的激情,保证装配式教师队伍的持续高质发展。

产教融合下的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培养以“生产”为基础,以“教学”为前提。而数字化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平台的建设应围绕地方战略产业,打造多链衔接的育人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扬民族区域特色优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现代建筑产业技术人员培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区内本土特色、区域领先的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为实现装配式人才的高質量培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盛竹,李倩.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

[2]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

[3]许胜才,苏莹,蔡军.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高教论坛,2020(7).

注: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高职数字化装配式建筑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21ZJ-B04)、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BIM技术在装配式装修整装施工中的应用研究”(2020KY47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倩倩(1986— ),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讲师,工程管理,主要研究方向为BIM工程管理研究。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平台建设装配式建筑
建筑工业化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思考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党建类新媒体加强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
学校特色发展视角下校长角色与素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