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科普阅读课型创新
2022-05-30闫学
闫学
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奥秘,在生动风趣的讲述中阐明原理,让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变方寸之地为广阔宇宙,这就是苏联科普作家米·伊林的著作《十万个为什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正是这本经典科普著作。
显然,对于科普著作的阅读,相较于文学作品而言,在整个小学阶段,无论是阅读量积累、阅读兴趣激发还是阅读方法与策略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缺失。在教材中,科普说明文虽然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毕竟,方法的习得,興趣的激发,以及规律的提炼,以单篇文本为主的教学材料,还不能达成科普阅读的基本目标。因此,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科普著作《十万个为什么》,以整本书科普阅读的形式出现,可谓意义重大。
那么,围绕这本科普著作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科普阅读的乐趣,习得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又能感悟这本科普著作的经典之处,成为课程团队的老师们共同的教学目标,也是设计教学方案时思考的着力点。
同时,我们在设计《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方案时,也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我们注意到了这些阐述:
在阐述“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第二学段部分提出:“学习阅读说明、描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学习用日记、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提出:“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些阐述给我们思考和设计科普作品阅读课堂方案提供了重要视角和理论支撑。
因此,我们将2022年版课标中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整本书科普阅读进行了结合,并最终实现了课堂落地。在具体实施战略上,我们依然沿用了团队研发的儿童阅读课程体系中提出的关于主题群书阅读的三种创新课:启读课、赏读课和创读课。这三种课型串联起科普阅读的完整链条:通过启读课,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师生共商阅读计划,讨论阅读策略;通过赏读课(一般为两节),把握本书的基本结构并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策略,让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通过创读课,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参与和多维度体验,深度感受科普阅读和自主创造的乐趣。以上三种课型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为《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所设计、确定的学习任务群。
下面,我们来看课程团队的老师们是如何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
徐莲君老师的启读课主要有三大学习任务:通过绘制屋子旅行路线图、作批注,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印证解决问题,培养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制订阅读计划表,培养持续阅读能力。三大学习任务指向明晰,教学策略也得以落实。其中,“提出问题并印证解决”回应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是对这一学习要素的进一步落地;让学生用表格式、阶梯图、情节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屋子旅行路线图,不仅符合这本书的内容与结构特点,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也与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相吻合:这个近在咫尺的“神秘国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屋子,这本书展现的正是“屋内旅行记”,来自水龙头、火炉、碗柜、衣柜等,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站点”;当我们开启这场屋内旅行,就会发现,科学研究并不高深,只要我们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具有探索、求真的精神,就会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科学的真谛。
唐翔云老师的赏读课,重点是带领学生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形成独立的阅读思考能力。因此,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了解本书的写作特点,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并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教给学生“提问”“推理”“比较”“思辨”等阅读策略,实现高效阅读;进行合作探究,形成自己的阅读观点,实现个性化阅读。不难看出,在唐老师的赏读课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语文要素贯穿始终,将以上三个学习任务串联了起来。在具体操作层面,唐老师非常善于运用任务驱动方法,通过提问制作问题清单,通过推理了解科学的丰富魅力,通过对比发现表达的生动幽默,通过思辨将提问进行到底……学生调动思维,深度参与;局部与整体,细节与宏观,多种策略高密度穿插,互为补充,指向高效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汪琼老师的赏读课,基于本书的基本结构方式,将学习“问答”这一阅读策略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基于本书的内容关注角度,将学习“联结”这一重要策略作为第二个学习任务。与徐莲君老师的启读课和唐翔云老师的赏读课一样,汪琼老师的赏读课也关注并落实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语文要素,但处理方法又有所不同。在这节课上,书内与书外,回顾与联想,形式与内容,比较与判定,抢答与PK,这些有趣多样、活泼灵动的学习形式让阅读变得“无比欢快”。因此,汪老师的赏读课既是赏心悦目的,又是收获颇丰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唐翔云老师和汪琼老师的赏读课虽然都指向“赏读”,但无论是学习任务设定,还是教学策略选择,都展现了不同的维度和思考,体现了对经典著作“赏读”的多元化和创造性,符合经典著作的基本特征: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
王睿老师的创读课,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设定下,从具体操作层面预设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通过提问竞赛、创编书籍等活动,激活思维,丰富创读体验;二是通过宣讲拍卖、评比颁奖等活动,体验科学创作乐趣,在学生心底埋下热爱科学和科学创作的种子。这些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丰富多样、形式活泼的创造性阅读活动,皆为学生喜闻乐见,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各个感官,实现阅读的多维度体验和深度参与创造,打破了以往人们对科普作品阅读枯燥无趣的刻板印象,学生深深感受到科普阅读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欢悦,这么有成就感。
经历了上述启读课、赏读课和创读课这样比较完整的阅读过程,我们认为以“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方案设计基础,可以为整本书科普阅读提供多维的教学视角和实践依据,并进一步丰富整本书科普阅读的实施策略。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责任编辑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