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材杜甫诗作的编排与教学策略

2022-05-30秦美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翠柳黄鹂诗作

秦美娟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闻一多评价杜甫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中共编排五首杜甫诗作,入选古诗总量仅次于李白,与王维、白居易、苏东坡并列第二。

“语文教师对入选课本的古诗,无论是写作背景还是艺术风格,都必须有整体性的研究认知,这样才能视学情需求,进行适度的因势利导。”(周一贯《古诗教学:树立整体性“大概念”意识》)笔者基于系统关联思想尝试对统编教材选编的杜甫诗作进行解读,提出教学策略,并尝试以任务群的方式展开主题学科实践,以期不断丰富学生对诗作的感悟,对“诗圣”杜甫的认识。

一、基于“系统关联”的杜甫诗作编排简析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杜甫诗作入选的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二下)、《绝句(迟日江山丽)》(三下)、《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四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下)、《春夜喜雨》(六下)。其中《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安排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里,《春夜喜雨》则安排在“古诗词诵读”部分。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绝句、律诗俱佳,从体裁来看,前三首为绝句,后两首为律诗。五首诗均为千古名篇,无论是形象的使用还是结构的安排,都充分体现了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声色俱备,古今相连,意境高妙;《绝句(迟日江山丽)》“以诗为画”(《说杜》),自然流畅,清新脱俗;《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深情浅趣,应接不暇,“两‘爱字有致”(《读杜心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若贯珠,其疾如飞,“生平第一快诗也”(《读杜心解》);《春夜喜雨》体物精微,巧用拟人,“传出春雨之神”(《唐诗别裁集》)。这五首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杜甫深厚的诗学造诣,充分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从写作内容上看,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外,其他四首诗都是典型的春景诗,抒发了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热爱。教材在编排时,将前三首诗编进与“自然”有关的单元里,如《绝句(迟日江山丽)》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其单元人文要素为“可爱的生灵”,诗中“燕子”“鸳鸯”之可爱形象与单元人文要素十分契合。再看本单元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恰恰揭示了学诗的方法。

从写作年代及背景看,这五首诗均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公元761年春,长期漂泊的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生活较为安定,看到斜风细雨,吟咏出《春夜喜雨》这首千古名篇;公元761或762年,杜甫于锦江江畔独步赏花,写下组诗《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教材内容出自其五;公元763年春,杜甫忽闻“收蓟北”,喜悦之情喷涌而出,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4年,严武镇蜀,杜甫重返浣花溪畔,写下《绝句》二首,其中《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写于杜甫经严武推荐任命为节度使蜀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赴任之前。五首诗的写作,都绕不开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世人多以“沉郁顿挫”来形容杜甫诗作,有趣的是,统编教材中所选诗作无一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四首春景诗,首首明媚轻快,即便是被编排在“家国情怀”人文主题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篇也洋溢着“喜”。这些似乎都与杜甫的“诗圣”形象以及杜甫作品的“詩史”地位关联不大。

笔者对初中统编教材中所选杜甫诗作也做了一番研读,初中教材共选入杜甫诗作七首,《望岳》为杜甫漫游时期所作,写尽青年杜甫的裘马轻狂,壮志凌云。五首为“安史之乱”期间作品,有溢满黍离之悲的《春望》,抒发离散之苦的《月夜》《月夜忆舍弟》,描写民不聊生的《石壕吏》,抒发心忧苍生情怀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另有一首《江南逢李龟年》,抚今思昔,最富意蕴,为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之绝唱。七篇作品呈现了青年、中年、晚年杜甫的不同经历与心路历程。

将小学和初中教材关联起来看,就会发现教材编排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先让学生随杜甫作品“游历”美好自然,认识“凡人”杜甫,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感充沛的杜甫,再让学生随着杜甫的作品去“经历”战乱流离,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逐步丰满“诗圣”杜甫的形象。

二、基于“完整审美”的杜甫诗作教学策略

不学诗,无以言。传统古诗教学大多遵循“读诗句一知作者一解诗意—背古诗”的教学流程,这本无可厚非,但同一作者、相同题材的作品在不同年段学习,反复“知作者”完全没有必要,机械“解诗意”常常让千古美文变得味如嚼蜡。基于“完整审美”,才能教好杜甫诗作。

所谓“完整审美”,温儒敏先生这样解读:“应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归纳去寻求作者的‘原意,提炼作品的意义,欣赏作品的艺术,可称之为溯源性审美;同时,还应当有另一部分审美,即让自己沉浸到作品之中,通过精神的‘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可称之为‘生发性审美。”

1.游历美好自然,悟融情之“爱”

教学杜甫的四首春景诗,重在引导学生与杜甫共赏大好春光,沉浸诗歌意境,感受语言优美,领悟诗文大意,体会杜甫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于诵读中得诗韵。曾国藩认为,古人的诗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杜甫语言或浅白或典雅,他写完诗总是“配合着声音去修改”,故而读来尤有韵味。《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绝句(迟日江山丽)》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非常适合指导学生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尤要读出空间与时间的变换,可以采取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变化来表现诗歌的细腻开阔。《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编排在“日积月累”中,《春夜喜雨》编排于“古诗词诵读”部分,更是直接揭示了其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诵读。

于想象中入诗境。诗歌的教学,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就是想象力的激发,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两首《绝句》课后习题中均出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想象画面,说说写了怎样的景象”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切忌逐句解析,而要以“想象”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入诗境。

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一、二句的教学为例:

师:诗中有画,如果让你来给这两句诗配一幅画,你准备画哪些景物呢?

生: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师:一下子就找出了四种景物,真棒!可要想把这幅画“画”好,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想象它们是什么样儿的。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读这两句诗,一边听,一边想,你的脑海里一定能浮现出它们的样子。

(师配乐朗读一、二两句)

师:轻轻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一棵柳树,它刚刚发芽,叶子嫩绿嫩绿的,柔软的柳枝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春姑娘长长的辫子。

师:你真会想象!这柳叶嫩绿嫩绿的,所以诗中称它-

生:(齐)翠柳。

师:多好看的颜色啊!

生2:我看到两只黄鹂鸟,它们在树上叫。

师:竖起你的小耳朵,你好像听到它们在叫什么?

生2:它们在叫:春天来啦,春天太美丽啦!

生3:我觉得它们是在唱歌,因为黄鹂鸟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它们是在唱着春天的歌。

师:这么一想象,这幅画就多出了美妙的声音!小朋友们都听到黄鹂鸟的歌声了吗?那就一起读出这好看又好听的画面吧——

生齐: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4:我还看到几只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上了蓝蓝的天空。

师:碧蓝碧蓝的天空,雪白雪白的鸟儿,这画面的色彩真美!你能读出它的色彩美吗?

生4: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读出了色彩美!白鹭飞翔的姿态会是什么样儿的呢?

生5:刚才老师给我们看过白鹭的图片,它是一种特别好看的鸟儿,它们拍打着翅膀,排着队飞上蓝天,那样子更加漂亮。

师:你能读出白鹭飞翔的美丽姿态吗?

生5: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6:他把“上”读得很好,让我们好像看到白鹭拍打着翅膀,飞得很开心。

师:小朋友们,借助想象,我们就在头脑中“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不仅有色彩,有声音,还充满动感。让我们一起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生读)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象画面画了什么并不难,而要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诗中景物的具体样态就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了。该片段教学中,教师创设为诗句配画的主题情境,启发学生抓住诗中关键词语,用心想,用心听,不仅赋予画面色彩、声音、姿态,更在不知不觉间融身于景,入情入境。

于品味中会诗意。“以情注物”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点,即“从现实中选取一个确有的物象,将自己的情意全都投注进去”(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绝句(迟日江山丽)》“以诗为画”,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燕子衔泥、鸳鸯静卧,诗人的视觉、触觉、嗅觉所感全部倾于笔下,春泥之“融”、沙粒之“暖”更是饱含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勾连生活经验,细细咀嚼品味,真正领会诗中情意。再如,《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虽为“日积月累”的内容,但也要引导学生抓住“可爱深红爱浅红”辩一辩:诗人到底爱深红还是爱浅红?在思辨中得悟“深浅俱佳,惟是自然者可爱”。

2.经历战乱流离,悟若狂之“喜”

前三首诗的教学,侧重于欣赏春景之美,感悟诗人对春天的热爱。有教师在教学第一首《绝句》时便揭示诗歌写作背景,不仅学生听不懂,更破坏了诗歌的美好意境。但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则必须来一番“知人论世”,让学生和杜甫一起“经历”战乱流离,方能真正体会杜甫的“喜若狂”。

教学本诗时,笔者受叶嘉莹先生“读杜甫诗‘十首以下难入”“你要懂得杜甫诗的好处,没有别的办法,你一定要多读而且要结合他的生平来读”的启发,采用“以杜诗解杜诗”的方式,绘制杜甫“安史之乱”时期行踪图,精选代表诗作,帮助学生深刻体悟杜甫的若狂之“喜”。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抓住“狂态”“狂想”感受“狂喜”的基础上,用杜甫行迹图(见图1)分两次链接杜甫部分诗作(描写自己及家人的、描写国家与百姓的),组织学生自读、交流,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动态呈现的杜甫行迹图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直观展现了杜甫的颠沛流离,精选的反映杜甫个人、家庭、百姓生活状况的诗句,与学生先前学过的杜甫诗作形成巨大反差,震惊之余对本诗的写作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杜甫诗作“诗史”地位不言而喻,“诗圣”的家国情怀更是深深感染了每一个学生。

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结课之时呈现之前学过的三篇杜甫诗作,告诉学生这几首明快的春景诗也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并追问:此时再读,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回顾学过的诗作,学生对虽经战乱流离依旧热爱生活的“诗圣”杜甫充满敬意。

三、基于“任务群”的学科实践策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列为五大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其教学提示中提到:“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春夜喜雨》被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古诗文诵读”部分,杜甫诗集中有50多首写雨的诗篇,其中有四首以“喜雨”为题,中华优秀古诗文中更是不乏写“春雨”的优秀诗作,不妨以“春雨”为主题,设计古诗文主题诵读任务群,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见表1),让学生于搜集中积累,于比较中欣赏,于交流中运用。

這样的学科实践活动,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中的“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要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古诗文的了解,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叶嘉莹先生曾说:“我深信诗词的力量,如果在童年就学会了古诗……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更有生命关怀的人。”基于整体性“大概念”意识教古诗,才能真正让教师教而有度,教而有效,学生学而有得,学而有进。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伟

猜你喜欢

翠柳黄鹂诗作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两只黄鹂
问黄鹂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家爷爷”与“野奶奶”
为什么鸟飞的时候要把脚收起来?
早春即景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