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积极社会情感策略研究

2022-05-30张雅璇王丽梅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单亲家庭

张雅璇 王丽梅

摘   要:越多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多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如敏感、胆怯、自卑等。消极情绪是消极心理状态的直接表现,由于未成年人尚处于生长发育期,可塑性极强,家长和教师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其进行及时干预,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培养该类未成年人的积极社会情感。

关键词: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积极社会情感

中图分类号:G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1/24-0054-04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各年度《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离异率居高不下,由此导致了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数目大幅上升。近年来,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受到重视,培养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积极社会情感有利于该类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概念的界定

(一)单亲家庭

本文探讨的单亲家庭指的是未成年人仅与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在一起。单亲家庭一般有以下幾种类型:夫妻离异,孩子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配偶离世导致的单亲家庭;未婚状态的单亲家庭。其中,夫妻离异是对未成年人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一种,本文主要探讨该类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

(二)未成年人

一般地,我们将18周岁作为成年与未成年的年龄分界,不满18周岁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身心处于极大的发展变化之中,呈现出多变、复杂、不稳定的特点,周围环境及人际关系状况对该类未成年人影响巨大。

(三)积极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社会成员在从事社会活动、形成社会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过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必须与他人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并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利益冲突,这期间表现出的既有益于他人又能促进相互之间关系协调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在目睹他人的困境时,会产生怜悯之心,会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综合“社会情感”和“亲社会行为”两个概念,本文将积极社会情感界定为,社会成员在与他人或社会群体交往中,所具有的正向的、符合或高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心理体验或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体验或心理状态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进一步形成优良品德,做出既有益于他人又能相互促进的行为。

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是未成年人最初接触的社会场所,也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受影响最大的社会场所。因此,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成员沟通交往方式等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持续的、深远的影响。由于行为是心理状态的表征,所以,这也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行为及处事方式,并在后期很难改变或消除,甚至影响其一生。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样本人群的观察,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往障碍。由于0~12岁儿童更多的是处于被影响状态,行为表现尚不太明显,然而,当此类儿童进入青春期(13~18岁)之后,社会交往逐渐增多,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种行为问题或障碍就会逐渐显现,因此,13~18周岁的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障碍尤为明显。

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存在差别,由此造成了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积极情感体验不足、发展不充分,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外界交往:表现出严重的交往障碍

首先,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存在着孤独倾向。马斯洛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五类。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单亲家庭中仅有父亲或母亲一方承担家庭的全部生存压力,导致多数单亲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缺失耐心完整地听完孩子的诉求,只是一味以“我现在没有时间”“我太忙了”“你怎么那么不懂事”等较为冷漠的话语搪塞过去,再加上单亲家庭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除了父母之外,孩子再没有其他可以交谈的亲人,使得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心理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安全需求不足、爱和归属感缺失。

其次,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在与外界交往时,往往敏感多疑。现如今,人们对单亲家庭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接受程度和关心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婚恋观和传统家庭观的影响根深蒂固,对离异成年人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偏见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彻底扭转的。更早阶段,单亲家庭是较为少数的存在,社会偏见更为严重。课题组与一位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访谈对象Y进行交谈时了解到,小学和初中阶段是Y最为痛苦的阶段,总觉得教师和同学会议论自己的家庭,也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高中阶段比较放松,因为远离故乡,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但敏感多疑的性格已经形成,很难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使得他与高中同学的关系较为紧张。他说:“很遗憾没有在高中交到好朋友,也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只有无尽的学习压力和不和谐的同学关系。”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影响了他之后与他人的交往。

(二)与自己相处: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消极情绪

单亲家庭未成年人不仅在与外界交往时存在障碍,而且在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时也表现出消极的情绪。

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更易自卑。如前文所述,周围人群的议论对成长期的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不仅导致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敏感多疑,更导致此类未成年人产生“我是特殊的,我不如别人,我低别人一等”的想法,进而变得怯懦、自卑。访谈对象Y表示自己年少时,他因为“觉得低人一等,就极力想融入大集体,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可是有时候即使顺应了大多数的声音,还是会遭到否定甚至嘲笑”,敏感和多疑的性格使得即使这种“否定”和“嘲笑”只是人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对Y来说也是否定自己,这进一步造成了Y的怯懦和自卑——所有行动或表达均是为融入集体、取悦他人以得到周围人的接纳与认可,致使其不能与同龄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悲观、自我价值感低,习惯性地否定自己。在谈及当前的社会交往状态时,Y表示,已经在尝试正常地去表达自己,“但感觉还是有点难,总在揣度对方的善恶,也总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都是错的,有时又在极力讨好对方,交往中仍旧把握不好度”。可见,未成年时期的心理状态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心理和行为成型后再进行扭转,难度更大。

三、培养未成年人积极社会情感的策略及建议

积极的社会情感能帮助未成年人调适心理状态,收获更稳定、更积极、更乐观的情绪。但积极社会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尤其对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未成年人来说,积极的社会情感更需要引导和培养。处于少年、儿童时期的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接触最多的场所是家庭和学校,接触最多的人群是生活在一起的家长(父亲或母亲)、教师和同学,因此,优化家庭、学校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成长环境,对于培养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积极社会情感意义重大。

(一)给家长的建议

单亲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会让未成年人有遗弃感,且年龄越小越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遗弃感会使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接触最早的人,因此,温馨的家庭环境,轻松、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为孩子种下健康心理的种子。

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感受,第一时间感受并理解孩子的苦闷和困惑。倾诉是发泄内心情绪的有效方式。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因自卑心理,往往不敢和外界接触,并将家长作为自己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虽然年幼,但这些孩子同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和发泄需求,此时,家长应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孩子的问题和困惑,真正以平等的视角和孩子一同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次,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离异单亲家庭通常为子女随母亲或父亲一方生活。在与样本人群交谈中,他们大部分都谈及到了父亲或母亲的不良情绪带给自己的压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离异会给夫妻双方带来世俗的压力,同时,家庭生活、教养子女的重担由两人分担变为大部分或完全由单亲父亲或母亲承担。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单亲父亲或母亲的心态,他们会经常埋怨、抱怨孩子不懂事,甚至将造成生活现状的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为此,家长应多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客观地看待生活的变故,以免让长期压抑的消极情绪通过语言、表情和行动体现出来并传递给孩子。

最后,家长应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选择和想法。多数单亲家庭中的家长较为强势,并且这种强势往往会延伸到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访谈对象Y说:“感觉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为了让家人开心,只能违心地服从。”未成年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本应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这种独立性难能可贵,只有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慢慢锻炼孩子独立、客观、冷静的精神特质和行为品质,如此,孩子才能正确地、客观地看待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家长应呵护、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能將自己的喜好作为孩子的行为准则。

(二)给教师的建议

由于未成年人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时间较长,学校就是未成年人的第二个家,而教师即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向真向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教师要一视同仁对待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很多教师会对单亲家庭未成年人表现出特殊的照顾,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让该类未成年人觉得被“区别对待”。然而,对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照顾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应时刻关注这类未成年人的情绪变化,创造与该类未成年人沟通交流的机会,鼓励此类未成年人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等,以帮助该类未成年人纾解内心情绪、培养乐观与健康的心态。教师不应当特殊对待,一味包容这类未成年人的错误,不忍心指出其不足,而是一视同仁对待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鼓励他们,帮助其建立自信,使其逐渐得到其他同学的喜爱与信任。

其次,教师要融入学生生活,通过班级里的“孩子王”帮助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孩子王”,他们乐观开朗,人缘好,非常受欢迎,是学生眼里的核心人物。教师可与这类孩子经常交流沟通,侧面了解班级中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活动状况和人际关系状态,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暗示他们要多与班级中的单亲家庭未成年人交流互动,让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师生的友谊,帮助他们摆脱孤独、焦虑情绪。与此同时,教师要经常参加学生活动,设计一些新颖的游戏,和学生打成一片,以此来营造和谐、愉快的班级学习氛围,使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在充满爱与信任的环境里树立自信,进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谦谦,于敏章,杨   柯.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20,(11).

[2]蔻   彧,张庆鹏.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4]高柯楠.单亲家庭青少年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责任编辑 孙小梦】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单亲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
卫生学校不同类型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行为调查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