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龙凤图腾艺术源流考

2022-05-30王玥

雨露风 2022年8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民族文化

摘要:图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与社会化活动的结晶。图腾崇拜活动中所创造出的图腾艺术则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与审美意识的萌发。“龙”与“凤”作为中华民族的两大主要图腾,是在原始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多民族图腾复合演化的结果。同时,龙凤图腾又不断渗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中,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与民族象征意义。

关键词: 龙凤图腾;审美意识;民族文化

一、龙凤图腾的起源

“龙”与“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起源于图腾艺术,其从最初的形态到人们今天所熟知的形象有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最初的“龙”与“凤”是作为单独概念所存在的,麟、凤、龟、龙作为兽中之首,在《礼记》中以“四灵”的概念被融合在一起。其后,龙与凤在政治与宗教地位中的不断攀升及其他二者的衰落而逐渐脱离“四灵”,成为一对新的概念。

(一)龙图腾的起源

华夏子民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可见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尚龙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先秦。龙图腾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形象,其原型有:一说起源于鳄类;一说起源于蛇;一说为闪电、虹、雷等自然现象被神化的结果;另有马说、胚胎说、恐龙、河川说等。

早在先秦典籍《周易》爻辞中龙就多次出现:“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另《诗经》《尚书》《左传》《周礼》中亦多次出现“龙”字。《说文解字》中对“龙”作如下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些典籍中出现的“龙”或指真龙、龙神、图腾、器物之形、职官之名。到汉代司马迁通过《史记》将龙与帝王联系在一起,而在《后汉书》中龙的涵义则更扩大化,由天道转向人道,从庙堂扩展到民间。

(二)凤图腾的起源

凤,亦称凤凰,是一种神鸟,其样貌综合了多种图腾形象,高贵华丽。关于其形象来源,综合古典文献记载:一说来源于孔雀;一说来源于与时间和历法相关的鸡的形象;一说凤凰为玄鸟的化身;一说与“风”这一自然力相关。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中即出现了对凤凰的记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而记载远古图腾社会的重要文献《山海经》中也有多处关于凤凰的描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说文解字》中对凤的解释为“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文虎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由此可见,在古人的描述中,凤为有仁德的灵物,是天下和平安宁之象征,见之则意味着吉祥。

(三)龙凤图腾的合体

龙与凤的概念的真正交汇最早在“四灵”的提出中。《礼记·礼运》中记载“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此处龙凤尚与麟、龟集为一种体系。

关于为何龙与凤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方面,《中国汉前四灵文化研究》一文中[1]中研究表明“龟”的形象在战国到秦汉时期因龟卜的泛滥和王朝的更迭使得其神圣性走向衰微,而“麒麟”也在唐代以后对政治的影响明显下降。与之相对比,龙与凤的形象与皇权的关系不断增强,在政治中的代表意味不断强化。

另一方面,刘书惠在其博士论文《先秦儒家神道观研究》[2]中提出龙、凤的灵物形象经过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动物崇拜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灵物崇拜阶段。龙与凤的形象最终完整地走过这三个历史阶段,并不断附着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不仅成为拥有神秘力量的灵物,也成为道德的体现、帝王的象征。龙、凤既肩负昭示祥瑞的神性,又成为国泰民安的象征,符合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道德观的最佳代表,并随着儒家地位的日渐高涨而水涨船高,最终成为含有很强政治权威意义的神物。二者强大生命力使得他们最终合二为一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二、龙凤图腾艺术表现形式与其内涵的演变

一方面从表现形式上来看,龙凤图腾艺术的发展演变实际上“是不同地域的龙凤各族相互融合的结果”,这形成了龙凤艺术形象的多变性。但这种多变性总体上与艺术自身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同一性,正如王大有在其著作《龙凤文化源流》[3]一书中提出龍凤艺术追求“形、意、美的统一”,并认为其遵循着三大艺术法则:“综合—解析—再综合—再解析;具象—抽象—再具象—再抽象;自然美—理想与自我观照—理想美—再重复。”这些形象上的变化从历朝历代饰有龙凤图案的青铜器、帛画、玉器、瓷器、建筑装饰等方面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龙凤图腾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由对自然神灵的原始崇拜到作为政治、宗教的承载形象,再到如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代表,其在文化内涵上的发展与龙腾图腾艺术形象的变迁相辅相成。

(一)先秦时期的龙凤图腾——寄托原始的生命观的灵物

关于龙的艺术形象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C状玉龙(见图1),其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形象古朴,造型简单呈飞腾之势,颇有原始的韵味。先秦时期,关于龙凤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为出自长沙楚墓的帛画《人物龙凤图》(见图2)与《人物御龙图》(见图3)。二者均为墓葬中的引魂升天铭旌,古人认为龙凤之灵可以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4]的功能,便以此祈愿逝者灵魂会在龙与凤的引导下升天。此处龙凤以墨线细笔勾勒外形,动态十足,勾勒简单但轻逸灵动,颇具装饰感,这种轻盈感正表现出时人视龙凤为通天地之灵物,欲随之飞升的心理。

(二)秦汉隋唐时期的龙凤图腾——承载政治与宗教的皇权形象

秦汉时期,龙凤被赋予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工具,装饰性有所减少,恢复简单纯朴、磅礴大气之风。“龙”与“凤”也作为年号成为政权的代表,且二者也开始被连用,如汉宣帝时期先后以“五凤”(前57年—前54年)、“黄龙”(前49年)。进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龙凤造型达到成熟:傲骨嶙峋,飘逸潇洒,飞速奔腾,动感十足。线条更加流畅,形象风格亦丰满写实而多变。如隋唐时期敦煌洞窟中出现在藻井与佛像头光、背光中的凤鸟纹饰,展胸振翅,灵动异常(见图4、图5)。

(三)宋以后时期的龙凤图腾——龙凤形象的定型与符号化

形象成熟之后的龙凤形象在宋以后走向了符号化与多样化,这在“凤”的性别演变上可见一斑。唐代的“凤”多以两性并存的方式出现,仍保留着最初凤为阳的设定,由宋入明后成为“凤完全女性化的定型期”。[5]在明代,已经确立了十分明确的帝为龙、后为凤的区分,这也使得二者成为如“阳”与“阴”一样成对出现,“具有图形和符号双重属性”[6]的形象。

从表现形式来看,宋以后因手工业的发展而使得龙凤图案更为高雅秀丽,纤细苗条,多出现在宫廷寺庙、朝服、瓷器等装饰上,成为标明皇权与政治等级的符号,并与其他祥瑞纹饰如祥云、波浪、莲花、夏草、忍冬藤等相得益彰。[7]至明清,龙凤图案已经基本接近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龙凤形象,纤长婉转,颇具舞姿,如明北京太庙望柱石雕上的凤凰(见图6),清代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见图7)上的龙刻,形象颇为细致生动。

三、结语

总体来看,龙凤图腾艺术形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龙凤图案不止是一种图式语言,更是华夏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在最早的古籍记录中,龙凤即为祈福呈祥的灵物,承载着先民对于族群的血缘关系与对于自然之力的崇敬;秦汉后,龙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也承載着儒家思想追求仁德的寄托;明清则最终定型为阶级统治的文化符号。同时,龙凤形象在民间也代表着喜庆与祝福,成为吉祥的象征,使得龙凤的形象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都有其存在的文化意义,这也成为其不断延续发展变迁的生命力。至今,龙凤符号已经成为每一位中华民族儿女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的寄托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作者简介:王玥(1993—),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民国美术史。

参考文献:

〔1〕许继莹.中国汉前四灵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刘书惠.先秦儒家神道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4〕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J].考古与文物,1981:53-83.

〔5〕吴艳荣.论凤凰的“性”变[J].江汉论坛,2005(5): 93-97.

〔6〕陆晓云.龙凤图形符号的文化意蕴与艺术表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87.

〔7〕乔冬倩.浅析龙凤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J].艺术科技,2015,28(7):150.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民族文化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