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电视剧产业 高质量发展与未来路径

2022-05-30张斌潘丹丹

编辑之友 2022年9期
关键词:电视剧提质增效数字技术

张斌 潘丹丹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电视剧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开创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文章紧扣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主題,提炼出顶层赋能、产业动力、培育增长点三个逻辑向度,从媒介生态、政策制度、供给结构、市场力量、内容趋势、传播格局等多维视角,系统分析了五年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呈现的崭新面貌,同时以全局观、新常态、技术面为增长点,剖析中国电视剧产业结构的新动能和发展的新路径,以此进一步夯实电视剧强国目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电视剧 高质量 提质增效 数字技术 产业整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9-093-11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9.013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媒介格局、产业市场、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环境迭变中,中国电视剧生产创作发生全方位、深层次的转型升级,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本文回顾梳理十九大以来电视剧产业的脉络嬗变,立体深描电视剧生产的多维景观,以期为电视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过去之于未来的当下性思考。

一、顶层赋能: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语境

21世纪以来,我国电视剧生产持续繁荣发展,但在数量不断狂飙的态势下,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况依然存在。电视剧产业改革在影视强国要求、媒介技术变革、政府规范治理等顶层要素赋能下,构建提质增效、精品供给的高质量格局成为当前电视剧发展的题中要义。

1. 文化强国引领电视剧生产新面貌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电视剧作为社会文艺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最具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大众文化形态,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之一。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除去产能过剩的传统工业,被称为“蓝海市场”的文娱产业同样需要调整供需结构关系。从产业视域来看,首先,电视剧仍是视听媒介集群中最重要的资源领地,同时也是社会文娱领域中最活跃的中坚产业;其次,在电视剧制作的低准入门槛,以及在企业数量、产品数量和市场交易额的野蛮生长背后,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问题等供需错配问题突出,严重阻碍电视剧产业的持续性、合理化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由影视大国迈入影视强国目标的反复阐扬,谋定影视产业从快速度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具体聚焦到电视剧内部系统,意味着电视剧在具备强大生产能力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保证产品供给、市场结构的平衡有效,完善延展电视剧的生产体系与产业链路,努力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引擎。

2. 媒介变革催生电视剧创作新生态

在近年来互联网构筑的媒介场域中,深度融合已然成为影视产业运行的生态背景,同时,媒介技术的新一轮更新与演进,正加速推动视听行业集体迈入智慧化时代。媒介融合、技术提升正在重构内容制作新范式,成为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新的驱动力。

“新媒体的融合营造了一个跨网络、跨屏幕、跨平台、跨区域、跨行业的全媒体环境”,[1]也意味着电视剧依附传统电视平台的底层逻辑被逐步瓦解,开始置身于视听新形态环境中。在全媒体环境的跨界逻辑下,电视剧投资、制作、宣发、播出、营销等产业链环节,是在电视端、网络端、移动端等屏幕共享的内容矩阵中协同完成的。同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R/VR、AI、人机交互、4K等新技术接踵而至,导致“传统产业部门通过利用数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的价值创造”。[2]在电视剧立项阶段,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剧本分析评估能力;拍摄阶段,高精密拍摄技术助力剧集的制作水平;后期制作阶段,高性能合成技术完善内容的品质效果。电视剧精品化内容供给,观众沉浸式视听体验,正在媒介技术的全面应用中不断实现。

3. 统筹治理建立电视剧行业新秩序

在2017—2021年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对文娱领域、影视产业持续治理改革与工作部署,进一步贯彻文化强国目标、顺应媒介变革趋势。通过一系列管理通知、研讨会议,在乱象治理与统筹导向的并行不悖中,推动着电视剧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治理层,对文娱领域中明星行为、粉丝效应、评价体系的失序乱象实施综合治理。首先,严惩明星天价片酬、偷税逃税、违法失德现象,提升行业准入门槛,树立崇德尚艺的行业风气。其次,强调要“加强电视剧创作生产正面引导,坚决抵制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3]纠错“粉丝赋权”演员、剧集的泛滥生态,重构健康、富有意义的粉丝文化实践。最后,扭转“唯流量”的剧集评分风气、避免影视评论资源的无端“内耗”,加大对豆瓣、知乎、虎扑APP水军“刷量”的监管,打击治理粉丝控评行为,全面扭转影视文化圈的劣变倾向。

在导向层,一方面,就电视剧供求关系错配滋生的产能过剩、原创力不足等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强调要“加强源头引导,完善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反对内容注水,规范集数长度”等,[4]加速推动电视剧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另一方面,广电总局积极组织和推动重大题材主题创作实践,在提倡“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创作要求下,一批高质量、高热度、高满意度的“献礼剧”相继涌现,为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找到市场表现和价值传达的平衡路径。

二、产业动力: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精品化战略

在强国目标、媒介变革以及政策规范的合力导向下,过去五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逐步建立起配置优化、主体多元、规模创新、效益显著的电视剧产业格局,呈现出供需趋稳、主体竞合、内容热潮的全流程精品化生产新气象。同时,在电视剧产业改革持续深化中,在产业模式和市场结构整合过程中,一批全新培育的媒介平台、故事题材、传播渠道等生产要素正成为创新动力源,对推动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1. 供给新结构:创新生产观念,双向举措提质增效

(1)做“减法”:纵向精简,严控产能,减少数量。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从粗放型生产转向规划型生产的产业观念。从21世纪伊始隐现在电视剧产业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集中呈现为电视剧总产量的逐年蔓长,并由此形成内容粗制滥造、资源过度浪费、市场恶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环境。当“落后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时,2015年,在优化供给结构、协调供需匹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思路下,推出了“一剧两星”等新举措,一定程度缓解了高产量造成的过剩压力。尤其2017年以来,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贯彻落实,同时在有关部门“电视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电视频道“精简精办”倡议施策下,电视剧“产能缩减”成效显著,实现从“注水”到“脱水”的创作生产转向,促进电视剧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纵向对比2017—2021年间电视剧备案公示&获准发行数量(见下页图1),不难发现,2017年以来无论是备案公示剧,还是获准发行剧,整体均呈现逐年锐减收缩的态势,其中备案公示电视剧的总集数从46 685集降至16 485集,总部数从1 175部降至498部;获准发行电视剧总集数从13 470集降至6 736集,总部数从314部降至194部。在数量上“做减法”,形成提质的强大推力,即要破除无效供给,达到与发展现状相适配的产能输出。五年来电视剧供给端的减量减产,重点是解决传统电视台“上星”后多年持续发酵、蔓延的产能过剩、资源冗余的结构弊病,进而重新激活传统电视台在互联网融媒矩阵中的位置,探索高适配、规范化、创新型的电视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2)做“加法”:横向扩容,发展增量,提升质量。电视剧产量下降并不意味着可供性生产力的削弱,减量的目的是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开发产业新动能。在2015年前网络剧尚未迎来发展高潮,各网络平台自制能力羸弱,“先台后网”的播出模式,主要是辅助“消化”电视台的部分积压剧。但随着视频网站产业链生态自足完善,不断占领内容生产高地,“台网并重,先网后台”融合战略的实施推行,凸显出视频网站已成为剧集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影视产业正处于“影视寒冬”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矛盾叠加期,但相较其他视听媒体遭受的致命性打击,视频网站在经历短暂的产业滞缓后,剧集逐渐恢复生产造血能力。2019年2月,广电总局正式启用“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根据数据显示(见图2),2019—2021年三年间,规划网络剧备案、上线总数量均呈维稳回升态势,其中2021年网络剧共备案1 172部、25 910集,同时网络剧实际共上线229部、

5 113集。在疫情的长期笼罩之下,网络剧仍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并选择质量上做“加法”的生产思维。通过延展题材类型,扩容剧集形态的横向“加法”,网络剧的向好势头极大推动剧集产业体系的供给重塑。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剧质量“加法”的生产思路,为传统电视台书写数量“减法”改革后续的范式经验,当下台端大力布局短剧市场、积极扩充题材内容,均蕴含着国产剧集在经历供给侧“减量提质”的科学操练后,正开创产业加速整合、生产全面联动的发展新阶段。

2. 市场新力量:全链条分工协作,生产模式全面变革

(1)制作主体:传统头部输出稳定,互联网平台深度参与。影视剧生产主体的制作能力,是衡量产业市场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九大以来,电视剧与网络剧不仅在生产数量结构上变化突出,生產主体结构也处于剧烈的行业转型期。伴随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全面崛起,影视剧从生产到播放逐渐从电视端口流向网络端口,随之造成内容生产主体的加速调整变革,形成国有企业、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互联网公司四方竞合的发展局面。

近五年民营影视公司的内部结构,经历市场洗牌,主体迭代,但传统头部影视公司以成熟的生产体系、擅长的内容偏好,仍然领跑精品剧集产出率。同时,一批近几年才成立的新力量影视公司,通过分众化、高概念的精品网剧俘获目标受众,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在以网络平台为主导的播出态势下,加强与视频网站的深度合作,已是影视公司内部个体的全体共识。新锐影视公司的生产能力与视频网站小而美的细分网剧高度契合,其中稻草熊影业、留白影视、工夫影业、灵河文化、双羯影业等上升期影视公司与各大视频网站存在深层的资本绑定,并由此展开IP共享、内容共置的合作模式。对于传统头部影视公司,突破内容创作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其与视频网站联动的核心诉求。2007年成立的新丽传媒,2018年在被阅文集团收购后,正式入驻腾讯IP产业生态圈,此后联合出品《庆余年》《赘婿》《人世间》《心居》等众多现象级作品,自此,向着资源协同、生产联动的全产业链整合阶段转型。当网络自制剧进入创作深水区时,反映了视频网站已从播出平台走向内容制作端和生产端,近几年腾讯影业、爱奇艺、优酷等互联网影视公司通过建设提升平台生产力,完善创制、宣发、版权、授权的全方位布局,同时依托与传统影视公司、电视台的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剧集生产中坚力量和产业发展蓝海增量。以央视总台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台,近来也在不断尝试走出既有“舒适区”,加大原创自制能力、聚合多方出品资源,尤其深化与视频网站的生产合作,提前锁定现象头部剧。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人世间》的强势出圈,正是央视总台、爱奇艺、新丽传媒三方协力合作的结果。从2021—2022年主要热播的国产剧集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影视制作公司、互联网影视公司、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热播剧集占比高;另一方面,正午阳光、新丽传媒、柠萌影业等头部制作公司,在擅长的类型赛道中持续输出内容精品。此外,以视频网站为中转站,日益形成IP孵化、制作拍摄、播出平台积聚式的深度竞合格局。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激发电视剧市场主体活力,“十四五”期间打造10—15家具有较强创作生产能力的电视剧企业,当下影视生产机构在疫情的反复下,数量虽然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内部结构呈现主体多元化、合作广泛化、内容精品化的生产样态,实现优质剧集拥有长线效应的产业能力。

(2)运营思维:台网持续破屏,差异中诠释融合共性。媒介属性的异质是台播剧与网络剧的根本区隔,从而造成题材类型、受众群体、审核机制层面的迥异。《2017剧集市场调研报告:台网关系变迁、现实题材崛起》中有业内人士预测“或许在未来,电视台将逐渐沦为剧集的宣发地带,成为观众获取头部剧播出的信息来源,而移动端则会成为剧集播放的主要阵营”。但在未竟之前的当下,在国家政策倡导和技术革新驱动下,传统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在尊重差异之上,更多呈现边界破屏、一体协同的内容运营逻辑。

一方面,传统电视台搭建内部在线视频平台,拥抱互联网生产运营思维,实现剧集制播的联动闭环,截至2022年,已有4家传统电视台推出深度绑定的流媒体平台(见表2),形成会员付费观看、剧宣、广告植入、衍生品开发的“双平台”产业链,拓展电视台内容经营创收新领域。面对网络精品短剧的大势所趋,视频网站“剧场”厂牌的规模效应,2021年湖南卫视和芒果TV联合推出首个台网联动的 “芒果季风”剧场,采用台网同步的周频排播(每集55至70分钟)方式,并施行从项目评估、制作、宣发直至播出的全流程高效协同机制,创造真正意义上剧集内容的融媒共创。在题材内容上,“芒果季风”剧场兼具电视台的“主流”国民性与视频平台的“网感”创新性,同时突破视频网站同类型积聚式的厂牌概念,创立多类型流动式的剧场模式,避免题材创作市场的同质消耗,缓解用户观看周期内的审美疲劳。《猎狼者》《我在他乡挺好的》《沉睡花园》《陪你一起好好吃饭》等一批高概念、现实性、质感化的热播短剧频出,确立台网联动运营优质短剧的崭新方向。此外,2022年5月,湖南卫视+芒果TV首次联合对外招商,宣布从内容制播到广告经营的全面一体化,其中小芒电商、风芒APP等全域营销生态的搭建,将进一步拉长剧集的内容衍生价值。

另一方面,传统电视台与主流视频网站深度协作,主要体现在剧集的排播与宣传上。在政策的引导与规范之下,当下重大题材、现实主义题材通常采取“台网同步”“二轮上星”的排播策略。一些主旋律、现实主义题材的全民化观剧热潮,不仅取决于故事内容的精良制作,还得益于台网构建的全域生态传播链。《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叛逆者》《功勋》等存有观看准入门槛的优质剧集,在台网联播的合力传播推荐下,最终实现剧集—平台—观众的供给高效匹配与产业良性循环。以《觉醒年代》为例,央视、爱奇艺、优酷首播之后,依托传统电视台稳定的观看覆盖率,加之视频网站灵活的传播触达率,俘获不同圈层观众的收视偏好,并在微博、豆瓣、短视频等社交平台关联性发酵,沉浸式互动,达成高口碑聚合效应后,又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二轮上星”,进一步释放剧集的潜力与效能,挖掘优质内容的长尾效应。

(3)营收模式:网端优化盈利方向,降本增效突破商业模式瓶颈。近几年,宏观环境的变化稀释了广告主投放广告业务的预算,导致原本占尽优势的视频网站,广告营收比重也呈不断下滑趋势。突破原有的商业营销体系,建构多元的收入盈利模式,进而锻造出更加优质的内容能力,是近几年网络平台正在践行的发展策略。

当付费模式已成常态后,2018年以来各大视频网站的会员收入陆续超过广告收入,探索付费模式的创新成为业内共识。2019年11月,腾讯视频、爱奇艺对爆款剧《庆余年》启动超前点播模式,此后,《三十而已》《琉璃》《隐秘的角落》等头部热剧紧随其后,超前点播一度作为视频网站剧集播出的集体性选择,仅2021上半年上线超前点播剧集数量达67部,占新剧总体的33%。但在超前点播为视频网站带来巨大收入的同时,压缩消费者权益、实现商业牟利的行为不断遭到网络观众的质疑、抵制。2021年10月,在消保委、中消协批评下,维持两年的超前点播服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意外的是,2022年6月26日,腾讯视频为古装剧《梦华录》举办大结局点映礼,其中相关权益中包含“点映礼直播观看券”的付费方式,被视为超前点播的变相回归。可见,视频网站依旧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增值服务模式。此外,2020年以来爱奇艺、腾讯视频均前后两次上调VIP会员价格;2022年6月,优酷五年后首次上涨VIP会员价格,涨幅最大为14.4%。不难看出,超前点播和会员付费是视频网站面对内容成本不断增加、收入长期亏损的补偿行为。爱奇艺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爱奇艺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会员服务营收达45亿元,占比超6成,同比增长4%;其中,《人世间》《猎罪图鉴》《心居》等剧集提升了观众体验。有鉴于此,视频平台经历流量见顶之后,通过完善营收结构、减少成本费用,以优质头部内容牵引平台高质量发展,依旧是切实可行的经营举措。

在视频网站的剧集商业模式中,分账剧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观看行为进行分账收益的网剧营收方式。2015年爱奇艺网络电影首次运用分账模式,之后各大网络平台也不断尝试分账剧的模式探索。2016—2021年历年分账网剧剧王(见表3)中,分账收益基本保持增长趋势,题材类型主要集中在甜宠向,其中2020年《人间烟火花小厨》成为分账剧历年收益的最高纪录。

不同于版权剧与定制剧的TOB模式,分账剧的TOC模式主要采用“有效付费播放量”的分账标准,平台资源扶持、用户观看兴趣将直接影响片方收益。因此,头部视频网站不断调整优化分账规则,特别是2022年年初优酷上线的“播后定级”分账模式,完全将内容收益交还给C端观众,倒逼制作方、平台方加强优质内容的产出。2022年伊始,爱奇艺分账剧《一闪一闪亮星星》成为市场“黑马”,以6 000万的投资,创造突破7 700万的分账收益,同时也为内容生产提供降本增效的创新视野。

3. 内容新热潮:讲好中国故事,故事世界多维开花

(1)整体面:“大体量”与“小而美”的多元内容观。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是五年来国产电视剧一以贯之的内容创作理念,“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5]通过梳理2017—2021年豆瓣评分8分以上国产剧集(见下页表4),可以看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国产电视剧已初步形成多维内容与观众口碑高度匹配的供需生态。尤为重要的是,从作品集数与播出端口的差异分布走向来看,深刻凸显“大体量”与“小而美”一体两面的内容创作逻辑。

“大体量”剧集并不意味着冗长拖沓,而是在经过“提质增效”的结构性调整后,创作出的高成本、长故事、深立意的国民口碑性作品,重大主题、现实主义题材、古装历史题材都囊括于“大体量”范畴之内。当下“爱优腾芒”主流视频平台将播放的剧集主要划分为B、A、A+、S、S+五个等级,根据等级投入相应制作成本、组建适配创作团队、提供同等宣发资源。其中S、S+级的体量项目,主要生产篇幅大、质量高、受众广的头部IP。因此精品“大体量”剧集的诞生,恰恰是优质故事内核和精良制作叠加后的成果。重大主题、现实主义题材凭借类型内嵌的文化品格,以及相关部门的鼓励创作引导,五年来产生一批脍炙人口、意蕴深远的现实主义佳作。重大主题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翻开“献礼剧”内容的新篇章,采用宽宏的个体化叙事,勾勒出社会时代的发展脉动,描绘出恢弘深邃的史诗画卷。《人世间》《安家》《都挺好》等现实主义作品通过直面当下现实、专注平民叙事,传递乐观健康的温暖现实主义。现实题材中配比较高的“她力量”、家庭教育等,主动碰触社会热点议题,在冷静克制的跌宕故事中更新现实题材的表达视域。此外,在“大体量”剧集中,古装题材一直是市场的头部热点支柱,虽近几年古装题材的相关政策收紧,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庆余年》《风起洛阳》《梦华录》等多部优质古装剧,依旧书写出引人入胜的家国情怀,传递出侠骨柔肠的风骨情韵。

“小而美”是低成本、短篇幅、圈层化网络剧走向精品化生产的表征。近几年,众多小成本圈层型作品的遍地开花,口碑出圈,为电视剧生产市场注入全新创作生命力。具体而言,首先,主流视频网站创制的剧场短剧模式,成为“小而美”精品剧集的首发阵地。《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楼》等高品质悬疑短剧,成功打造集群化强类型厂牌矩阵。其次,“小而美”剧集可释义为对常规类型的再造,《爱很美味》《我在他乡挺好的》敏锐捕捉女性的实际痛点与困境,以真实细节破除空洞悬浮,告别“她题材”隔靴搔痒、流于表面的创作症结。《御赐小仵作》在既有规定的小体量中,通过严谨流畅的节奏、考究新颖的情节,草创小成本古装剧突围新法则。再次,“小而美”剧集还呈现为对新类型的推新,“高概念”时间循环剧《开端》,古装甜宠剧《传闻中的陈芊芊》均在圈层题材中创新叠加新元素,寻找创新题材的突破口。唯其如此,“小而美”剧集的逆袭才能打破头部IP、大制作决定内容质量的思维定式。

(2)现象级:重大主题电视剧引领电视剧创作新标杆。自2018年以来,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影视相关部门主导推动一批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与展映。从2017—2021年获得发行许可证电视剧题材比例中明显看出(见下页表5),在“提质减量”供给背景下,近五年来,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的部数与集数均保持逐年递减趋势,但重大题材在2020—2021年生产周期中,其部数与集数以及相应占比均飞跃性上涨,尤其2021年获准发行数共11部437集,由此迎来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高峰期。随着《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为代表的重大主题电视剧收获高热度、高口碑的社会效应,主题性创作模式也由数量动员实现质量标杆的精品化转型。作为具有先天“献礼”基因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在政策落实、主体协同、观众表达的产业动力因素革新下,提供内容世界的创新培育氛围,实现对传统“献礼剧”的全面超越与升级,成就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现象级标杆。

在政策把控上,广电总局在发布诸多推动 “三个重大”题材创作政策的同时,配合落实各地广电的展映事宜、开展电视剧文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组织重点项目的主题论坛、加强谋划出题能力的协商调研,以此深化对管理、创作、生产、播出相关工作的全程把控,实现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资源的高效整合。同时,在政策宏观的科学引导下,也增进管理部门、制作机构、播出平台的有效沟通,是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对电视剧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在主体协同上,政策不断释放从做“献礼剧”到做好“献礼剧”的要求信号,不仅与党的十九大以来“提质增效”的总体部署高度契合,也触发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市场性刚需。在献礼需求与商业导向的双向动能下,形成国有性质、老牌民营、互联网三方制作公司协同生产的创作态势。具体来说,老牌民营、互联网制作公司的同时入局,差异化的项目打造有助于规避同质化的故事表达,有效刺激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的市场活力;同时,在国有制作公司牵头引领下,三方以各自优势构建资源整合矩阵,合力孵化大制作、精品化、现象级的头部重大主题电视剧。一言以蔽之,生产主体的多元协同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撬动市场资源、提升生产能力、减少流通成本、扩大内容辐射,提前锁定重大主题电视剧的爆款可能性。此外,也从实操层面提供了制作公司未来发展的转型思路。

在观众表达上,重大主题电视剧全面崛起的直接表现,无疑是收获一批热衷于网络社交阵地的“Z世代”观众,并由此造就破圈层、破代际的流量型反馈。《2021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显示,《觉醒年代》陈独秀、《跨过鸭绿江》彭德怀、《山海情》李水花等被青年观众票选为印象最深的2021年度十大国产剧角色。观众手握媒体平台宣传的“接力棒”,自发成为“生产型用户”,以“Z世代”的新语态组建网络社群化的传播矩阵,在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发挥传播能动性,以制作人物/台词表情包、漫画Q萌头像等参与方式解读文本、分享文本,乃至在话题内容沉淀后,开启对特定历史时代的“回溯式”学习之路。

4. 传播新格局: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海外传播效能

(1)產品结构优化:培厚优势题材,开发创新品类。近年来,随着影视制作能力的提升和对外话语体系的调整,通过不断优化电视剧产品结构,中国电视剧“走出去”呈现阶段性的格局新貌。客观来说,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通过引进播出和借鉴翻拍地缘接近国家的题材文本,在类型的生成和进阶过程中,形成具有文化共享、价值共通的内容世界序列,其中家庭伦理、都市青春、古装题材的叙事框架正是糅合中国文化与亚洲经验的总体性成果。但当这些类型剧成为衡量国产剧海外影响力的评判公式时,无疑表明中国故事正走向内容同质化。2022年6月,腾讯视频出品的古装题材剧《梦华录》在其海外站WeTV同步播出,随后,该剧被翻译为英语、泰语、韩语、西班牙语,并在Youtube、Netflix相继上线,成为席卷海外市场的优质古装剧。以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而成的《梦华录》,通过对中国传统符号元素的叙事叠加,以及对IP商业化底层逻辑的贯彻践行,最终实现古装题材精品演化的新型传播路径。这种“把对特定电视剧文本、影视明星的迷恋和追逐,转化为潜在收视需求,并吸引资本布局” 的泛娱乐化运营模式,培厚了海外市场优势题材的内容辐射力,达成与目标受众间的审美融合,有效输出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文化符号。通过优质IP全产业链联动、精准领会圈层观众需求,实现对古装类型传播路径的升级重塑,这种“把对特定电视剧文本、影视明星的迷恋和追逐,转化为潜在收视需求,并吸引资本布局” 的泛娱乐版权运营模式,[6]培厚了海外市场优势题材的内容辐射力,达成与目标受众间的审美融合,有效输出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文化符号。

面对“西冷东热”的海外传播困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识下,近两年创作生产出的一批高质量悬疑短剧,精准对接欧美观众审美需求与收视习惯,消弭不同文化间的心理区隔。同时,《在一起》《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一批重大主题电视剧,以面向年轻化、当代化、国际化的叙事语言成功登陆海外平台,革新了海外观众对中国主旋律题材的传统印象。2022年现实题材剧《人世间》更是登陆至Disney+平台,实现欧美市场对国产精品剧集的多重认可。优质内容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立足根本,而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培厚优势题材内容,开发创新类型范式将是未来国产剧“走进去”、开展国际合作对话的基础环节。

(2)传播能力升级: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整合海外传播全链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近几年通过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运营模式进行全链路的整合与升级,有效提升了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能力与传播效果。

首先,培育多元传播主体。在对外传播中,传播主体的多样性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能力。近年来,政府统筹顶层设计、谋划整体布局,连续开展国家建交节点活动、“视听中国”品牌活动、“中国联合展台”等诸多电视剧文化交流事宜,铺就国产电视剧海外发行的良好国际氛围。与此同时,随着民营影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华策、新丽、柠萌等头部影视公司先后布局海外市场,如华策充分开掘版权资源优势,在YouTube、Dailymotion、Facebook等海外新媒体平台,自主创建华语剧海外播出平台“华剧场”和全球新媒体社交平台,此外在YouTube平台建立多个小语种频道,组建影视译制团队,实现电视剧的精准分发与精细化运营。

其次,联动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建立多维稳定的传播渠道,是我国电视剧走向海外制胜市场的关键步骤。线下渠道主要通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各国电视台进行官方合作,部分优质剧集登陆如韩国“中华TV”、日本BS富士台等他国的中文电视台。此外,政府部门与东南亚地区的主流电视机构合作开设《中国剧场》《中国电视剧》等固定栏目,采取本地化传播策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球化普及,线上传播渠道成为海外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主力军。一方面,海外主流新媒体不断加强与中国影视企业合作,纷纷购买国内爆款剧集的播放版权;另一方面,国内头部视频平台也开始布局全球传播渠道,从2018年以来,芒果TV、爱奇艺国际版、腾讯视频WeTV等平台纷纷海外上线,正在逐步扩展中国影视内容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建立内容运营传播矩阵。互联网时代,利用传播技术对影视内容进行在地化的深耕营销运营,将决定最终电视剧海外传播的市场渗透力。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快捷性、社交性与话题性,当下部分国产电视剧在海外市场播出期间,与当地主流社交平台开通官方剧集账号,并依据内容情节走向,在Tiktok等短视频平台进行高频社交互动,利用大屏+小屏的组合模式,带动剧集的二次生产与传播。可以说,随着传播技术的更迭与创新,未来互联网运营模式将重构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方法策略。

三、增长点: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电视剧产业转型升级行之有效,取得历史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面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国内外复杂环境,影视行业在媒介技术、产业模式与产品形态等方面,或主动寻求或被动卷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昭示着中国电视剧产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当影响因子常态化后,积聚力量、攻克薄弱环节、培厚新动能,加快构建创新型发展格局,成为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重要的续航动力。

1. 全局观:贯彻电视剧全流程质量保障机制

基于2035年文化强国、“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当前进入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电视剧行业仍要重点解决生产供需不完全匹配,产业体系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着力把握战略转型新机遇,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按照廣电总局强调的“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来看,“十四五”时期,全流程的统筹谋划将继续成为推动电视剧高质量的主导逻辑。长期以来,我国电视剧从规划立项直至发行播出,各环节链之间合作关联度不高,信息流通度滞缓,缺乏有序统一的生产超前谋划,导致部分题材内容受到市场追捧后,只将电视剧视为短效产品加以经营变现,无法培育类型后续的集群式创作,同时缺乏衍生内容持续的立体化开发。因此,须通过进一步落实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电视剧产业各环节间的连贯互动,形成高效紧密的生产有机体,进而提升电视剧的产业质量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意涵,不仅强调政府部门对电视剧产业的统筹管理,还旨在凸显电视剧市场内部各环节间的自发互动。

一方面,由广电总局牵头创作的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口碑出圈,有力证明在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下,实施对电视剧从规划立项、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审查播出、发行播出等各环节质量的科学把控,探索出以机制建设提升电视剧精品创作的路径合理性。这种电视剧全质量保障流程体系,通过调配各环节顶级资源配置进行优质剧集的全程孵化,目前已扩散至电视剧内容生产的全领域范围,标记着经由政府部门全面全程全效的质量管理,电视剧产业建构起各环节创作统一的生产样态,进一步掌控好全流程生产的平衡性与充分性。另一方面,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还意指施展电视剧市场的组织调动力,当前无论是一批中小型影视公司的悄然崛起,还是多元播出形式的持续涌现,抑或一些新兴题材的相继走热,均在昭示电视剧产业某一环节的创新升级,都将触发全环节整体的结构性变革。因此,须在规范电视剧市场秩序基础之上,充分尊重产业市场的生产逻辑与创作原则,通过建立自由创新型的市场环境,激发电视剧产业各环节的生产力,调试电视剧场域各要素间的匹配度,以高质量为共通价值导向串联起电视剧全流程生产。

2. 新常态:提升电视剧产业关键环节

(1)深化主题创作模式,强化和谐内容生产布局。重大主题电视剧的成功为电视剧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考。因此,在“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中,“三个重大”主题性创作依旧是未来电视剧生产的主抓工程。然而,部分业内人士与学者担忧,大范围持续性地投入到重大主题电视剧生产中,或许将压缩其他类型题材的市场创作空间,进而造成电视剧产业的畸形化生产局面。客观来说,这种担忧反映出当下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热潮背后,电视剧内容生产亟待调整的协调性发展问题,其中既包括继续优化重大主题电视剧生产创作模式,又涵盖推动其他题材内容的生产布局。而究其根本,是动态平衡好政府与市场两者的生产关系,从而建立主题多元、类型多样的电视剧和谐产业生态。

首先,和谐内容创作生态的实现,需要进一步拓展重大主题电视剧的故事世界。主题性创作从开始的政策规划、创作引导,到如今成为各方制作机构主动去开掘、创新的热门品类,表明其正在步入常态化生产阶段。目前“三个重大”主题性创作囊括的故事素材、主题面向已然超过传统主旋律剧的表达视域。严格来说,重大主题电视剧并不归于某种特定的类型属性,而是在主题先行的观念下嵌入适配的故事文本,衔接重要时间节点内的社会情感诉求,因此,政府主导下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需全力策动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形成合抱共创的生产态势,才能锻造主题性创作内部系统的多样叙事能力。

其次,夯实其他类型题材的内容品质,将保障多元内容生产模式的确立。就目前而言,电视剧存在的类型结构失衡状况,追根溯源并不在于主题性创作造成其他题材故事的生产凋敝,而是面对内容分化的现实语境,仙侠剧、耽改剧等IP改编题材大规模生产时常暴露的粗制滥造、流量驱动等负面创作倾向,市场资本的泛滥涌入造成“故事素材庞杂,内容质量稀缺”的局面,恰好重大主题电视剧作品的相继出圈,将已存在的问题现象进一步明晰化、典型化。因此,以市场需求为生产导向的相关热门题材,一方面,可部分汲取主题性创作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在把握价值表达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权衡中,找准与题材内容相匹配的生产模式与输出路径,进而实现不同优质内容精准触达分众需求群体。

(2)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搭建良性联动反馈机制。电视剧批评承担重要的意识形态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为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照坐标。当下,电视剧评价主要通过新媒体渠道集聚、扩散,形成评价主体、评价平台、评价维度多元庞杂的现状,进入看似繁荣多元,实则评价模式混乱、评价质量参差不齐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反馈效果的合理性与专业性。在评价平台的搭建上,各大视频网站均开通实时弹幕、留言功能,同时豆瓣网、知乎、微博等还创建了国内专业影视点评机制,为电视剧批评提供更为广阔的公共话语表达空间。但以豆瓣网为例,虽在“非干预”的算法策略下给予最大化言论自由,然而随着资本介入、饭圈入侵,豆瓣网一时沦为水军控评、粉丝“养号”刷分的竞技场所。在评价维度上,也就是择取最科学的系统工具进行量化评价,当下中国视听大数据、CSM索福瑞、酷云实时是主要收视率数据统计方;网络播放情况,由灯塔专业版、骨朵、艺恩、德塔文等第三方公布。此外,各大主流视频网站也都有各自的播放量和热度值数据。不同算法体系的数据系统造成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大数据的横向对比,剧集市场的判断反馈相对滞后。同时,收视率造假、数据“通胀”等行业痛点,也导致电视剧产业存有流量化、泡沫化的生产倾向。

数字时代剧集评价体系的诸多问题背后,反映的是随着评价话语不断“下沉”后,如何动态平衡大众式批评与官方/精英式批评的博弈关系。有研究者指出,“数字技术破坏了影评的把关机制”,从而制造了“权威的真空”,进而为大众的声音提供了主流的空间。[8]这意味着互联网技术构筑了无限流动、共生的评价体系,但同时又营造出言论复杂、失序的公共批评生态。科学有效的剧集评价反馈,强调的是在对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中,保证评价话语的权威性、丰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提升评价生态的有序性、开发评价维度的创新性。总的来说,一方面,电视剧领域各利益关联方应有基本的文化通约性,尊重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打破批评主体的视野区隔。通过办好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点电视剧奖项,扩大中国电视剧文化引领力与品牌权威性;另一方面,深化数字技术对评价机制的阐释深度,利用算法思维、可视化以及人机相互等技术成果,搭建文化—数字的剧集评价体系通路,形成评论方—评论平台—评论话语良性联动的反馈新生态,最终倒逼电视剧产业的创新内容生产。

3. 技术面:赋能电视剧创作新样态

(1)形态探索:从技术到内容,深耕互动生产模式。当下数字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着电视剧的制作能力、传播格局,同时触发剧集内容世界的新兴变革,有学者曾指出,“新的影像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摄像机、剪辑台、灯光等,而是基于新媒体的融合,把影像纳入融合媒体的平台上思考其功能—互动性及其浸入性”,[9]从而造就一种超越技术外层以生成观众与剧集内容的新型关系。互动剧作为随交互技术、流媒体平台兴起的一种电视剧新形态,目前成为国内主流视频网站重点开发布局的内容赛道。从2019年以来,爱奇艺率先推出《他的微笑》,收获行业良好口碑与持续关注,之后腾讯视频制作播出《最后的搬山道人》《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拳拳四重奏》等多部互动剧,此后各大网络平台相继入局互动剧创作风潮。以界面为中介的人机交互是当下互动剧主要的特点形态,通过打破单一线性叙事,采用网状叙事结构诱发观众点击界面选项与内容产生交互行为,观众由被动接受转型主动选择,最终触发全新的内容呈现形态。当下互动剧交互性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媒介的普及运用,映现着技术如何赋能互动剧在交互和叙事方面的潜力,以及对电视剧本体形态的变革探索。

从爱奇艺定义的一套互动剧的交互协议与命令标准流程图来看(见图3),是以交互技术为原始驱动力来搭建整套协议的交互流程,实现对生产流程、内容生成的深度介入。因此,互动剧不是交互技術的简单叠加,而是内容情节如何融汇交互逻辑,进而达成叙事性与交互性的最优化效果。近几年除了互动剧贯穿着交互生产思维,在短视频渗透下产生的微短剧/竖屏剧也不同程度兼具互动社交属性,呈现出强“剧情性”“场景化”的创作趋势。例如,MCN公司创壹科技运用AI智能特效,为旗下虚拟偶像“柳夜熙”“犹卡塔娜”打造每集3分钟以下的微短剧,在抖音平台实时更新。这种依托于微短剧新形态,并基于技术孵化虚拟人IP联动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剧集内容的叙事可能与体验维度。的确,互动剧与微短剧/竖屏剧仍存在交互模式机械化、故事类型同质化、主题内涵浅表化等问题。但在5G、VR、AR、M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驱动下,内容的交互方式将更加完善、流畅,促使更多沉浸式的剧集形态出现,赋予电视剧产业更多的内容想象空间。

(2)异业融合:融通跨媒介思维,实现产业纵深布局。数字化赋能电视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超越表面技术层供给抵达全产业链整合。在数字融合时代,跨媒介叙事已是促成内容全产业链整合的主流形式。融合概念不局限于技术的操作逻辑,而是关于“技术、产业、文化等多领域的变迁,其包括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动等”。[10]这无疑在强调,电视剧作为“源文本”,不断与其他产业进行异业融合,以及线上和线下的相互赋能,实现内容与技术领域的双向深耕。当下国产电视剧的跨媒介叙事,主要是基于IP产业模式实现产业链的相互转化。例如,2021年改编于IP小说《洛阳》的爱奇艺热播剧集《风起洛阳》,在播出效果达到良好市场口碑后,爱奇艺合作“薄盒Mints”,将该剧拍摄中实景搭建的“不良井”场景进行了精细完整的激光3D扫描,并摄制了4K影视级虚拟制作测试片《不良井之风云再起》,基于区块链技术,把剧中的道具、场景数字藏品化。爱奇艺通过保留《风起洛阳》大量可复用的场景、元素,节约了跨媒介叙事的成本,印证了数字技术对IP内容的深度赋能。同时,《风起洛阳》凭借质感精良的特效场景,全面释放洛阳IP的价值潜力。洛阳市与爱奇艺合作尝试主题酒店、网络电影、VR全感游戏以及沉浸式剧本杀等多种异业融合开发,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泛娱乐化运营”产业实践。

同时,数字技术还赋能对线下影视产业的集群式开发,反哺影视剧线上播出流程的精品化,以科技化创新实现影视产业的纵深布局。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建立“影视文化产业大脑+未来影视工厂”为核心,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全力打造现代影视文化产业体系。2022年,集聚区重点对一期应用场景进行迭代升级,并完成“横影智拍”“影视云(数字资源超市)”“版權区块链交易”等二期应用场景整体框架。[10]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联动意识和集群效应将成为电视剧在跨媒介思维下全新的生存方式。

结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中,我国电视剧事业焕发全新的生机与活力,电视剧产业已经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纵深领域,涌现出一批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在此基础上,我国国产电视剧将继续推进精品创作理念、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挖掘创新配置动能,引领中国电视剧产业继续在高质量繁荣发展的征程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张晓艳. 全媒体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微”业态发展[J]. 当代电影,2014(8):163-165.

[2] 徐梦周. 数字赋能:内在逻辑、支撑条件与实践取向[J]. 浙江社会科学,2022(1):48-49.

[3] 朱咏雷出席贯彻落实文娱领域综合治理部署 推动电视剧事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EB/OL].[2021-09-17].http:// www.nrta.gov.cn/art/2021/9/17/art_112_57928.html.

[4] 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EB/OL].[2019-08-19].http://www.nrta.gov.cn/art/2019/8/19/art_113_47132.html.

[5] 习近平.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10-15(2).

[6] 亨利·詹金斯. 文本盗猎者——电视剧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 郑熙青,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95.

[7] 新华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OL].[2020-10-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9/c_1126674147.htm.

[8] M. Frey, The Permanent Crisis of Film Criticism: The Anxiety of Authority,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4: 105.

[9] 刘辉. 视觉交互性:当下影像技术的哲学维度[J]. 当代电影,2020(2):143-147.

[10] 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 杜永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82.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Way Forward for China's TV Drama Industry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ZHANG Bin, PAN Dan-dan(Shanghai Film Academ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s TV drama industry has created a new situation of 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V dramas, analyzes it from three directions of top-level empowerment, industrial dynamics and cultivation of growth points. This article also systematically depicts the new vision of China's TV drama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from perspectives of media ecology, policy system, supply structure, market forces, content trend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dynamics and new potential of China's TV drama industry will b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with a global view, new normal and technological growth point, so as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roa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the goal of building our country into a TV drama power.

Keywords: television drama; high quality; improve quality and enhance efficiency; digital technology; industry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电视剧提质增效数字技术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