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麟的交游
2022-05-30刘若青
刘若青
马兆麟(1837-1918)字瑞书,又字竹坪,是近现代福建画坛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也是诏安画派代表性画家。他以画为媒,一生喜欢和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士交往,时人称为马老师。他热衷于教育事业,积极投入东山建县、创办学校等公益事业,对东山县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吹剑轩诗钞》是马兆麟存世的唯一诗集,诸多诗文反映他的交游生活,诗文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反映了他们的生平际遇、生活和浓厚情谊,通过交游,也可看出马兆麟影响了一些事和一部分人。以下根据马兆麟《吹剑轩诗钞》中的交游诗文、友人唱和及相关文献,探讨他的交游状况。
与许世英的交游
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至德县人(今东至县)。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六十余年,成为中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1915年,时任民国政府交通部总长、福建巡按使的许世英南巡,驻节厦门,乘坐“建宁巡舰”到诏安巡视,遇风停泊在铜山港,马兆麟上舰向许世英呈禀铜山建县设治的诉求。当时,铜山隶属诏安管辖,水陆距诏安县城六十余里,诉讼不便。许世英欣然同意巡视铜山。后来,许世英向民国政府上书增设东山县,这在《巡按使许世英呈请增设东山县》一文中有记录:“迭据绅、商、学界马兆麟等禀请设治,以便人民。世英周咨博访,众论佥同。又复亲自考察,详加调查,铜山实有设治之必要。”民国五年(1916),东山筹设县治。许世英致函马兆麟:“久别甚念,曹知事祯赴贵邑筹设东山县治,恐其人地生疏,故命其持函造谒,亲聆教益。执事期望素著,且为禀请设治之发起人,望辅助一切,俾得早日观成,以为贵梓造福也。许世英手启。”在许世英的直接推动和马兆麟等人的积极参与下,民国五年,即1916年5月1日铜山设县,改名东山县。
马兆麟喜欢写诗,他的《吹剑轩诗钞》诗集完成后,并没有立即印制出来。1915年许世英在巡视铜山时,来到马兆麟创办的东升学堂,在对全校师生讲话后,观看了马兆麟的书画作品,读了尚未编印的《吹剑轩诗钞》,对其书画和诗歌大为赞赏,临走时将《吹剑轩诗钞》的原稿带走,准备为其作序,刊刻出版。后来因为许世英仕途发生变化,虽没有实现诺言,但也说明马兆麟的诗词得到了许世英的肯定。1937年,马兆麟的孙子马拔三将所存部分诗稿整理,交由厦门明明印刷公司出版。2008年马兆麟重孙马骋出资,保留原著古味,以线装书形式,重新出版,《吹剑轩诗钞》诗集共有三百五十九首诗歌。
漳浦县举人杨士鹏,曾任江苏海门知县,他对马兆麟的诗歌有着很高的评价,将马兆麟和福州的林纾相提并论,他说:“吾闽数十年来能画者,推铜陵马竹坪,冶山林畏庐二先生。……受而读之,竟体均极明净,而容与中时,有豪爽气,则又雅如其画。忆去岁为友人题畏庐画册,叹诗名为画所掩,今于竹坪亦云夫。”他认为林纾的诗名为画所掩,马兆麟和林纾一样,也是诗名为画所掩。马兆麟诗作潇洒逸致,清新优美,思维开阔,自成一派,影响诗坛。
据马兆麟后人叙述,许世英介绍来东山处理建县事宜的曹祯知事,来到马兆麟的澳路街的老旧平房,先是观赏马兆麟画作,赞叹马兆麟作画水平高,并鼓励其继续创作更多好作品。并对马兆麟的老旧狭小房子感到感到不解:“一位已有名望的前清举人、画家,而且他的儿子(马徵祥)还是个知县,他的家竟如此!” 曹祯知事欣赏画作后,马兆麟急着要向他提出铜山设县的建议,曹知事打断了他的话,提出政府为马老师建一处楼房。没想到马兆麟一口谢绝了曹知事的好意,着急地提出在铜山设县的建议。
与丘逢甲的交游
丘逢甲(1864-1912),号仲阏,台湾府淡水厅苗栗县铜锣湾人,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著名诗人、抗日保台志士。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教育新学,到台湾台中宏文书院和台南罗山担任主讲,又兼任嘉义崇文书院的山长。
1895年,甲午战争后,丘逢甲多次上书清政府,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然无果。丘逢甲不得不内渡广东后,写下许多渴望振新中华的诗篇。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柏庄诗集》等诗集。1897年春,丘逢甲认识了丘菽园,丘菽园是当时与康有为有着密切联系的南洋保皇分会会长。从1896年开始,丘逢甲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执教。他一直想创办新式学堂,培育爱国青年。为此,他远赴南洋广泛演说,筹募办学经费。1901年,丘逢甲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这是于粤东的一所以维新思想为指导的学校。
据现有文献分析,马兆麟、丘逢甲两人曾谋过面,而且一直有书信来往。马兆麟在1884年(甲申年),受李镜农之邀,到潮州莲阳(今汕头澄海)教书,后来离开后,也常去潮州做客讲学。在马兆麟的《吹剑轩诗钞》中,有几首诗提到了和丘逢甲的交游,马兆麟称呼其为邱工部。丘逢甲在辛亥革命之前姓“邱”,因是雍正皇帝为了避孔子讳,下令全国丘姓一律改成“邱”姓。到了辛亥革命之后,丘逢甲为了响应革命,恢复原来的“丘”姓。而丘逢甲在诗文中称呼马兆麟为马竹坪。
马兆麟赠诗《寄仲阏邱工部逢甲》于丘逢甲,其诗如下:
一水相望两寓公,天风吹聚转轮篷,君仍越岭桥边梓,我是吴门爨下桐。
佳句早经囊护锦,效颦共拟竹裁筒,何时莲社张高会,酒垒诗坛帜建红。
这首诗,表达了马兆麟同样有着异乡“天风吹聚转轮篷”般的漂泊感,理解丘逢甲对于故乡思念的深厚感情,并传达了美好的祝愿,祝望丘逢甲事业越来越兴旺。
丘逢甲随即以《次韵答马竹坪孝廉》写道:“蚝墩遗碣访文公,踪迹天涯愧断蓬。异域逢君话桑梓,好音遗我过丝桐。功名漫说垂青史,世事惟宜醉碧筒。预约东山重握手,大忠祠畔木棉红。”
“异域逢君话桑梓”“功名漫说垂青史”,从丘逢甲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他們两人在他乡相遇共话乡愁,交谈甚欢,表现出相见恨晚之感,并相约在潮阳东山书院重相聚。两人在潮州会面之后,马兆麟写下《和邱仲阏东山秋感即甲康步崖题壁韵六首》《得工部和章叠韵奉答》等多首诗词,丘逢甲也以《叠韵再答竹坪》等多首诗词回应,表达了他们相见相约、忧国忧民之情。马兆麟与丘逢甲通过这种诗词唱和,相互间理解维新思想、创办学堂的理念,他们相处融洽,频繁的诗文来往也加深了两人之间的情谊。
丘逢甲对马兆麟的书画是高度赞赏和肯定的,在《寄怀竹坪》三首诗中,高度称赞了马兆麟绘画水平。其一:“三绝几同谢琯樵,毫巅馀力尚超超。画家亦有桑钦笔,注了南条注北条。”丘逢甲称赞马兆麟的诗书画与诏安画派主要代表人物谢琯樵齐名,有些笔墨甚至超过了谢琯樵的水平。其二:“山海罗胸尔许奇,苍然古色现须眉。平生误博丹青誉,牢落闽南老画师。”称赞马兆麟对山川大海的壮观和古色苍然都了然于胸了,画出来能让人身临其境。其三:“海上相逢道不孤,封侯残梦尚模糊。要将十丈鹅溪绢,乞写天山破敌图。”能与马兆麟志同道合,让身在异乡的丘逢甲感到不孤单。虽然不能实现当官封侯的理想,但还能“乞写天山破敌图”。从这三首诗文可见丘逢甲对马兆麟绘画非常赞赏,加以推崇。
据丘铸昌所撰《试论丘逢甲与康、梁、黄之关系》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戊戌政变之后,丘逢甲出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到香港与遭朝廷悬赏通缉的康有为及其同党会面并合影留念。光绪二十六年(1900)丘逢甲到新加坡得到了丘菽园的热情接待,并会见了康有为等知名人士。丘逢甲与他们相处之下,思想也是受到了保皇派的影响,政治立场发生了变化,与他们保持一致。
从马兆麟与丘逢甲以上的诗文来看,他们两人关系很紧密,不仅诗文创作上颇有默契,而且思想观念上也有志同道合的见解。无论是在诗文交流、兴办教育还是在爱国思想上,丘逢甲都对马兆麟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兆麟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表达。比如马兆麟为被朝廷视为乱臣贼子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写诗,给康有为作《题赠南海先生二首》,同情他“荆公新法非私意,德祖多才是祸根”;为梁启超题写《饮冰室文集题词四首》,认为梁启超“大道常新论不刊”;还有《连日阅万国公报感而有作》,《万国公报》系康有为创办的报纸。
马兆麟特别对丘逢甲重视教育兴学,敢于向封建传统教育挑战,创办各式学堂的做法,深受启迪,自己也积极筹备,在1908年创办了东升小学堂,并自任堂长,为东山近代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与丘菽园的交游
丘菽园(1873-1941),名炜萲,字菽园,号星洲寓公,福建海澄人,襁褓时随母寓居澳门,十五岁返乡参加童子试,弱冠之年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参加会试,落第,遂绝意仕途。翌年,父逝,返南洋继承家业,顿成富豪。光绪二十六年(1900)丘菽园特地迎来康有为前来新加坡避难,并成立保皇党新加坡分会。丘菽园先后主政《天南新报》《振南日报》《星洲日报》,一生著述丰富,有《菽园赘谈》《五百石洞天挥座》等,被誉为“南侨诗宗”。
丘菽园的《菽园赘谈》是一部以谈论诗文为主的论著,反映了丘菽园渊博的学识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菽园赘谈》卷首有丘逢甲等诸君之序,序文之后,多人为其题辞,其中之一就有马兆麟。
丘菽园的《菽园赘谈》卷四之《诏安书画家纪闻》,提及:
马君名兆麟,字瑞书,一字子般,号竹坪,或称东山里人,同治拔贡,光绪举人。幼时作花卉,私淑谢琯樵,后乃决然舍去,博览古今诸名家真迹,纵横出入。一以北派为主,而参以己意,非复曩时面目矣,名从此日着。书法苍坚疏古,如其画然……壬辰识君于榕荫讲舍,方据案作画,兴酣挥毫,顷刻数纸,见余至,推纸相揖,通姓名外,即不复作寒暄,谐谈欢甚,……琯樵竹坪善画而兼善书者也。
丘菽园的叙述详尽马兆麟的书画经历和风格特点,在丘菽园心中,马兆麟是一位才华横溢、即席创作的画家。马兆麟刚开始学画时,崇拜谢琯樵,继而博览古今名家的作品,虚心学习名家的真迹。后以北派画风为主,融入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风格,逐渐家喻户晓。
壬辰年(1892),丘菽园与马兆麟在榕荫讲舍第一次相识,当时的场景是马兆麟在画桌上作画,酣畅淋漓,顷刻间便作了很多幅画。两人一见面就相处得很融洽,而且马兆麟还谦虚地向丘菽园请教。丘菽园认为马兆麟虽宗北派,然与南人合辙,首次将任伯年的海派画风融入画中,得到诏安乡人的认可,并且开始学习北派。向马兆麟求学的后辈很多,且多有成就,比如高足沙韵、谢东澜等。
丘菽园在《菽园赘谈》中对马兆麟书法的评价;“书法苍坚疏古,如其画然。” 还认为谢琯樵和马兆麟绘画和书法俱佳,把马兆麟摆在同谢琯樵同等位置。
丘菽园素以诗名,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星洲大诗人”之美誉。与丘菽园交往的诗友之中,有些还著称于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诗坛词界,如广东的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等,福建诗友之中,马兆麟为其中之一。丘菽园和马兆麟虽然只有数面之缘,两人却十分投契。马兆麟的《丘菽园孝廉赘谈书后》云:
三寸弓矟万里身,书成一尺十经旬、悬河辩口莲花舌,明月双眸秋水神。
断草剩吟知巳泪,马蹄鸿爪写生因,却惭嘘拂到衰朽,无那冬烘笑杀人。
马兆麟理解丘菽园为写出《菽园赘谈》而付出的很多努力,认为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写书只形成一尺厚的内容,但却需要学习很多书藉,甚至需要游历积累更多的经验。
纵观马兆麟和丘菽园的交往,两人不仅在诗歌、书画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丘菽园还对马兆麟的绘画艺术有了客观介绍和评价,为后人了解马兆麟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吹剑轩诗钞》中看出,马兆麟还与多位举人秀才的来往密切,如:为举人孙诒堂题了《戏题孙诒堂孝廉医俗图》,为秀才许逊名、许星衢、许友虞、陈有祯、林俪云、胡君襄、杨羞勃等都有赠诗,还有一些名人志士、亲朋好友,有所涉及。通過以上对马兆麟交游生活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他一生交游甚广。马兆麟在坚持艺术道路的同时,把绘画艺术作为交游的平台,广结朋友,从而推动建县,创建学校,为老百姓做实事。难能可贵的品质使其更贴近社会普通阶层,并引起各界人士关注,提高了马兆麟在民间的名气和威望,扩大了他的人际交游广度,推动了他的绘画艺术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也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