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私恩毁信念的吴淑
2022-05-30马乔
马乔
今属平和县大溪镇辖下的壶嗣村,明清时出过不少人中英豪。台湾的阿里山神吴凤就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出生在这里的。到5岁时吴凤才随父亲吴珠、母亲蔡良惠被时代大潮裹挟而东渡台湾谋生。吴凤24岁任阿里山理蕃通事。其时,当地的高山族人有杀汉人祭神的恶俗。吴凤决心破除这一陋习,就让人把自己的头颅剁下献给高山族人当祭品。吴凤舍生取义的义举,感化了高山族同胞,从此革除杀汉人“出草”的恶习。吴凤也因此被当地民众尊为“阿里山之神”,立庙岁岁膜拜。
其实,也是在明末清初,壶嗣还出过一对不以私恩废信念的同胞兄弟。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对同胞兄弟的作为与名气被湮没在岁月风雨之中了,以至今天的壶嗣人,知其故事的人已寥寥无几。这对兄弟兄长叫吴淑,弟弟叫吴潜。
时光倒退回清康熙十八年(1679)十一月初八夜二更时分,时为郑经部队的后提督,平西伯的吴淑,此刻因箭伤正卧于“灯火寨”(在今漳州近郊江东境内)里的床上疗养。突然,因遭遇连日大雨冲刷的土墙被雨水浸软倒塌,厚厚的泥土倾泻而下埋住了榻上的他,原本已有重伤在身的吴淑哪堪抵御此从天而降的横祸,当即被压死。因“灯火寨”正处在与清兵对抗的最前线,吴淑麾下部将不敢哀恸,只能“按兵秘丧,飞报郑经、国轩。轩星驰抵寨,列阵伏防;抱尸号哭,三军堕泪!遂厚殡殓,速回厦门……经闻报,恸伤减食。迨淑柩到,亲出海埏接之。抚棺痛哭曰:‘天何夺吾辅之速也?情甚哀。祭葬之。以其子天駟为建威右镇,统其众。”
年前,吴淑还在降清的黄梧手下为将。那时的黄梧是清廷诏封的一等海澄公,向朝廷和秘献“平海五策”(即消灭郑家军的五条计谋),并率本部人马攻厦门占闽安,对清廷忠心耿耿。作为其麾下骁将的吴淑,自然对其主帅黄梧亦步亦趋,怎么一年不到,吴淑就成了与朝廷为敌的急先锋,并且阵亡于刀火前沿?欲知详情,还容我一一道来。
原来,明末清初的闽南,正是南明与清廷激烈对撞的战场。郑成功的郑家军,誓死维护正朔,拒不降清,与厦门金门,与南下的清兵厮杀得天昏地暗,一时难分胜负。而打小就喜欢舞刀弄枪,习得一身好功夫,立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吴淑兄弟,也趁着老家成为郑家军的后方根据地的机会,投奔到郑成功麾下,当起抗清义兵。由于功夫在身,又有信念在胸,吴家兄弟打仗格外投入,很快进入郑成功法眼。此段,郑家军里早有平和宵岭人黄梧统领着前冲阵,郑成功便把吴淑兄弟调配到黄梧帐下。也许出于同为平和人的原因,前冲阵帅黄梧待吴淑不薄,封为部将。从这时起,吴淑紧随黄梧所部战揭阳,保金厦,立下显赫战功,成为黄梧的心腹将领。后来,黄梧因与郑成功政见不同,于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二十二日借郑成功派他镇守郑家军辎重屯集之地海澄城之机,献城降清,从此效忠清廷,吴淑也随主帅,归顺了清朝。
从投军郑成功帐下到康熙十三年朝廷镇压三潘谋反,吴淑在黄梧军中为将一晃就过了20来年。转眼来到三潘举事年头,平南王尚可喜响应平西王吴三桂反凊之呼吁,派人到漳州想联合黄梧举事,但此时的黄梧因生背痈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闻此反清消息,深受刺激,很快就要撒手归西。在自感不治时,黄梧特把吴淑叫到床前嘱托道:芳度(黄梧之子)年纪不大,希望你好好辅佐他!
再后,盘踞于东宁府(今台湾)的郑经(郑成功之子。此时,郑成功已病亡。)听闻三潘之乱,认定是个好时机,便率军由东宁府渡海西来,为报黄梧献“平海五策”削弱郑家军势力之仇,于六月先围攻漳州。此时,黄梧已死,其子黄芳度守卫漳州。由于黄芳度有准备,身先士卒,昼夜巡守,顽强御敌,竟使郑经连攻六个月而不克。无奈之下,郑经只好改变战术,改攻为困,希冀困而图之。而在这个紧要关头的一个晚上,漳州城北门却洞开引郑家军入城。原来,这是北门守将吴淑与其弟弟吴潜干的好事。郑经的部队入城之后,屠杀了黄梧后人一家40多人,并掘开黄梧坟墓,将其尸体剁为碎块。
如果只从这段历史看,任何人都可能会对吴淑油然产生一股鄙视乃至厌恶感。然而,历史总是不那么简单的。事后看来,在吴淑的骨子里,正统观念和排满思想始终占据了他的大脑。君不见,在天下大乱时,吴淑投军不投到当时锋头正健的清军里,而是委身于势力较弱的郑成功的麾下。这件事足以说明吴淑天生心中具有排满的信念。其二,吴淑在清军兵营长达20年,并不心甘情愿当清廷爪牙,而是对黄梧怀有知遇之恩的报答。还有,据《闽海纪要》记载:吴淑在郑经兵临漳州城下时,开北城门引郑军入城前,与弟弟吴潜有过一段对话:“淑谓弟潜曰:‘梧虽待我厚,然负先藩实深。今世子待芳度有加,反图逆命;吾岂可以私恩毁公义耶?遂决计降……”好一个不“以私恩毁公义”!且不说他说的公义妥当否,至少可以视为吴淑心中始终牢固的信念吧。
吴淑在黄梧死后为什么没有马上反凊?应该与他面对南明小朝廷的不争气而有些犹豫有关系。但当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这三名明朝故将联袂反清,成功世子郑经又率军从东宁渡海登陆,共同举事,让吴淑感觉复明有望。而他又与黄芳度非同一辈人,交情不深,撕破脸皮相对容易,于是这才说反就反了。还有—点,吴淑为什么要跟着黄芳度苦守漳州城半年后才反?这里面的原因吴淑自己没说,但应该与黄梧把自己视为兄弟一般,不好意思在黄梧死后,立即离去;再就是有一个大丈夫举大事应该懂得审时度势的考虑。
吴淑回归郑家军后,郑经先封其为平虏将军(与他一起迎郑经入城的弟弟吴潜,被提为戎旗镇帅),后又封为后提督,平西伯。在郑经麾下,吴淑的军事才能才得以一显。他先下汀州,后战邵武,最后殁于江东笔架山南面不远处的灯火寨。限于篇幅,关于吴淑下汀州、战邵武就略去不写了,专写他的最后—役。
话说三藩之乱不日被康熙平息。从东宁西渡大陆的郑军在八闽和粤东左冲右杀,局面日困。到康熙十八年(1679),由郑经和刘国轩率领的郑军在今天的漳厦地面正与清军作最后—搏。当时,清兵大军压境。五月初八日,国轩传集诸将会议曰:“敌兵屯于笔架山上,山南有小寨,悬崖如挂灯,俗名为‘灯火寨。寨下有大溪,顺流可达海澄。若不守据,恐为彼所镇,即可援也。但此咫尺敌师营垒,谁敢前去踞守?”诸将默然。副总督吴淑奋然而应曰:“淑愿提兵往据”。轩起谢曰:“当此冲要重险,公肯亲履,吾何虑焉!”(《闽海纪要》)
吴淑利用夜暗率军登上灯火寨后,彻夜整修工事。因为他知道天—亮,清军的火炮将自笔架山上居高临下,猛轰灯火寨。果然,天明后清将赖塔、曾养性“率连环炮于山上垂下,绝力攻打,以为无遗类”。炮火过后,清将韩大任等领骑兵下山,合击夺寨。想不到吴淑用遁地法令众各穴地藏身,竟无一死伤。等清军行将攻上来时,突然雨矢齐下,杀得韩大任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自此,灯火寨竟固若金汤。
清福建总督姚启圣见来硬的不行,便心生一计。他探清守卫灯火寨的郑将乃吴淑,便“密遣人说之。许其代为题请,赦其‘献漳罪,即官以铜山总兵。”“淑曰:‘极感制台厚爱;但丈夫遗臭一次,岂可再为万世骂名?谢绝之。启圣知淑志坚,非名利可动。惟遣将不时攻打,炮火如星。淑指挥接御,无失。”但苍天不容吴淑。这期间,连下大雨。吴淑仓促督造的工事与土房,损毁严重。最后,终于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