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如何助力小学中年级学生健康成长

2022-05-30胡大婵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开展策略班级管理

胡大婵

【摘 要】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年龄范围在9~11岁,这个年龄段属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此时儿童的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之一,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绪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班主任 班级管理 开展策略

一、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原则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班主任作为他们成长路上思想和行为的引路人,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教育。

(一)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层次远高于一、二年级的简单模仿,“老师引路,学生走路”,这时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不错的时间节点。

(二)理解原则

小学中年段的学生虽已向少年期过渡,但却仍然渴望得到关注,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班主任不要凡事一刀切地去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可以抽丝剥茧地分析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三)个性教育原则

一个班级学生人数多,性格迥异,有控制欲强的力量型学生,也有优柔寡断的平和型学生,还有智慧聪明的“完美”型学生,等等。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展开班级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因人施教:对于力量型学生,一定要坚决制止学生的霸道和随心所欲;对于平和型学生,要多让其做选择和拿主意;而对于“完美”型学生,可鼓励他们发展专长和爱好。

二、“以生为本”理念下小学中年段班级管理策略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一)强化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都特别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荣誉感也特别强。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班级打造了一块“劳模”文化墙。布置之前,笔者先上了一节有关劳动的班会课,用幻灯片展示身边的劳模风采,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于是,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应运而生:双休至少参与两次劳动,用照片记录下动人的瞬间,精心制作卡纸,并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

双休结束后,学生陆陆续续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虽然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毕竟是他们亲身经历、亲手制作的,所以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劳动委员收上作品后,笔者把作品全部张贴在“劳模”文化墙上。看着自己的作品被贴在班里,同学们别提有多开心了。借此机会,笔者鼓励他们:“同学们的劳动作品非常精美,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老师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从那之后,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二)推行民主化管理,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采取的基本上是强制性手段。比如,要求学生不要做某件事情,否则就要承担怎样的后果,或者付出怎样的代价。这种强制性的管理方式让很多学生战战兢兢,时刻都抱有畏惧、恐慌的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全面发展。要想改善这一局面,班主任必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采取民主化的管理,注重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中年段的学生纪律性比较差,班主任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果上课说话会进行怎样的处罚,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参与班规制定,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当有人犯错时,让其他同学说说该怎么处理。班主任可以先和学生交流讨论,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不可做。学生自己制定的奖惩制度,可以很好地约束他们的行为,对提升学生的自律性和班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设置轮流值日制,让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班长,学生的自律意识会大幅度提升,健康的学习环境也会随之而来。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不断提升班级凝聚力,让学生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能提升班级管理水平,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

例如,有些学生喜欢打篮球,班主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打篮球,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学生喜欢打羽毛球,班主任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打羽毛球,使学生之间的情谊越来越深厚。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开展故事会、辩论赛以及十岁成长仪式等形式进行师生互动,提升班级凝聚力。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学生可以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

(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班级管理不应该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人人有責。以往小学班级管理严重不到位,与管理职责“一人担”息息相关。有些班主任认为班级应该由自己说了算,导致管理内容、班级规定等的制定都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缺乏班级荣誉感,对班级管理变得冷漠,不关心其他同学。

新的班级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的,班主任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要成员,应该为班级管理出一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例如,在选择班干部时,可以组织演讲,让竞选者说说竞选的理由,并由全班同学进行投票。学生投出这至关重要的一票,就意味着愿意服从“领导”,对班集体今后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又如,班级日常规范的制定、值日小组成员的安排、座位的分配等都可以让全班学生参与,给学生提供意见表达的渠道,彰显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三、打造家校沟通平台——家校联动,“热”起来

要做好小学中年段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一定离不开家长的帮助。通过家校沟通,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并达到事半功倍的班级管理效果。基于微信群的建立,通过和家长们的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后,班主任在班里布置了任务:每天做一件家务,并请家长们监督。于是在微信群里,笔者看到的是学生参与劳动时最美的模样:或扫地、或洗衣、或做饭……家长们也抓住了这一契机,在群内交流一些心得,有很多家长会善意地传授做某件家务事的窍门,原本以为该活动仅让学生学习了实用的劳动技巧,却意外增强了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此举意义超乎预期。在家长们的监督和鼓励下,班上同学爱劳动的好习惯渐渐养成。

四、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班级管理存在显著差别,“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更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倡导学生的自由化发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所以,在实施评价的时候,班主任应当将学生的“个体性”突显出来,引导学生感受其自身的主人翁地位,而不是一味地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标准去评价学生。

例如,某学生虽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擅长舞蹈,班主任可以鼓励该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才艺比赛,或者在班级文艺活动中让其展示才艺,并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越来越自信,学习态度也就越来越积极,这对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又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学习态度非常认真,班主任可以在班会课上以该学生为榜样,对其学习态度进行表扬和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诸如此类,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个性化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小学中年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这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应该善于找到班级管理的切入点,以生为本,创设良好班级氛围和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建设优秀班集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小学中年级开展策略班级管理
如何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开展策略研究
创新理念快乐教学
谈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中年级学生错别字对策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