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是怎样产生和传播开的

2022-05-30郭正新

百年潮 2022年8期
关键词:张国华王杰

郭正新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新中国成立后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使用较多的革命口号之一。它来源于中华民族和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对人民解放军长期以来形成的战斗精神的集中概括和高度浓缩,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适用面广,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战斗性、鼓动性、激励性,在保卫祖国领土、战胜自然灾害、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伟大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精神力量。

高原筑路官兵最早喊出的口号

根据现有资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是由十八军担负康藏公路修建任务的官兵率先提出来的。

康藏公路建设,于1950年4月动工,从雅安由东向西修建。为保证1954年底全线通车,后又组织人员从拉萨由西往东修建,东线、西线同时施工。十八军五十二师一五五团等部队负责西线筑路任务。一五五团1938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豫皖苏地区,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在抗击日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等征程中,立下不朽功勋。1952年5月1日,五十二师师直和一五五团在墨竹工卡召开筑路誓师大会,西线施工迅速展开了。

西线筑路,要穿越拉萨河谷和尼洋河谷,翻越海拔5018米的米拉山,沿途沟壑纵横、江河湍急、高山横亘、悬崖峭壁林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中,因缺乏工具,战士们用铁锹和十字镐开山,用木棍撬石,用树枝编筐背土,用铁锤砸碎巨石除障。时任一五五团政委的李传恩回忆:“施工中最困难的是撬冻土。冻土像钢板一样,铲不开、掘不动。遇到冻土地段,我们就从山上打来柴火,堆在地上,烧火解冻。晚上,远远望去,筑路工地好似一条条长长的火龙,一片通红。官兵们从解冻的地方往下掏,把冻土掏空,然后把地面的冰块一块一块地揭开,最终征服了这个‘顽固派。”在雨季,部队和民工千辛万苦修建出的路基,几次被山洪、泥石流冲毁。大家含泪掩埋了遇难的战友,又继续战斗,重新修建被毁坏的公路。劈山开路需要大量炸药,有时炸药供应不上,部队就自己熬制芒硝,烧木炭,制造土炸药。有的连队探索出“放大炮法”“子母炮法”,最多的一炮炸掉坚石768立方米,使工效提高35倍。

战士们在峭壁上修筑公路

在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施工,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当内地还是乘凉摇扇的季节,山上早已冰封雪飘。有一次,大雪把工地上的帐篷压垮了37顶,大家不得不半夜起来清理住处。清晨起床,鞋子被冻得在地上“生了根”,用木棒敲打才能提起来。早上手一握住冰凉的钢钎,就会被它“咬”下一层皮。缺氧又使得同志们每迈一步,都要气喘吁吁。再加上剧烈劳动,一些人患了心脏病、高血压,脸上发烧,心跳加快,每分钟心跳100多次;血压高出正常值几十个毫米汞柱,不少人鼻孔出血,头痛难忍,但官兵们始终表现出为西藏建设甘愿作奉献的坚韧精神。

由于运输补给线漫长,有段时间每人一天只能吃四两青稞面,因为海拔高,面发不起来,蒸出的馒头常常是死面疙瘩。战士们饿着肚子,仍坚持每天十一二个小时的强体力劳动。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充饥。在有野菜的季节,连队以25%的人员去挖野菜,一人一天食用野菜两三斤。

正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和艰苦卓绝的施工中,一五五团二连官兵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担任过一段时间驻川某师(即原五十二师)政委,曾多次拜访筑路时任一五五团副政委、政委的原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乔学亭,并请他回到老部队讲传统。乔学亭讲道:在米拉山东的皮康崖险段,部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几十米高的陡壁,状如刀砍斧削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尼洋河,像脱缰的野马裹挟着黄沙巨浪,撞击着绝壁。当地民谣唱道:“飞鸟难过皮康崖。”看见解放军要在这里修路,一个小贵族说:“皮康崖山羊也过不去,除非是神仙才能把公路修通。”而负责修筑该段的二连官兵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攀上陡壁,从悬崖顶端用几十米长的绳子吊着悬空打眼放炮、凿壁开路,山风吹来,人在半空中晃动,十分危险,而官兵们全然不顾。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硬是在这段悬崖绝壁上修出了公路。

正在工地现场的乔学亭等领导,为他们举行了一个小型庆祝仪式。乔学亭激动地说,二连官兵总结得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金珠玛米”就要发扬这种精神。不管有多难,康藏公路一定能修通。

从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开始在驻藏部队中流传起来。

1954年11月27日,东西线筑路大军在巴河桥会师,康藏公路胜利建成,青藏公路的修筑也在同时完成。“两路”的建设,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修路过程中,有3000多名烈士长眠在雪域高原,他们用生命唱响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赞歌。

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的钢铁誓言

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一五五团二连再次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取得突出成绩。我军参战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两不怕”精神,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十八军官兵当年刻在怒江大桥旁石壁上的宣传标语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参战部队攀高山越深谷,冒风雪战严寒,转战千里,创造性地运用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法,前仆后继、一往无前,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涌现出了“阳廷安班”和王忠殿、罗光燮、张代荣、吴元明、肖明生、陈代富、张映鑫、周天喜、司马义·买买提、庞国兴等英雄集体和个人。

在克节朗战役中,一五五团二连连续摧毁了印军64个地堡。该连六班在五班配合下,3分钟突破敌人阵地。在连克印军几个地堡继续向前攻击时,遭敌顽强阻击。班长阳廷安不顾弹如雨下,对身边的战士喊道:“为国争光立功的时刻到了!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阳廷安跳过堑壕向敌纵深冲去,不幸中弹跌倒在地。副班长曾祥智看到班长英勇牺牲,高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班长报仇”,带领战士奋力冲向敌阵。战斗中,六班连续牺牲了7名战士,班长牺牲后由副班长指挥,副班长牺牲后由老战士指挥,战斗到只剩下新战士刘汉斌一人,仍顽强攻击。六班和五班一道,攻克敌地堡27个,击毙、俘虏敌军55人。战后,六班被西藏军区记集体一等功,后又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荣誉称号。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听到六班的英雄事迹后,眼含热泪说:“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部队有了这股劲头,世界上的任何敌人只要胆敢来犯,我们就能坚决歼灭它!”

据原解放军总参谋部编写的《罗瑞卿传》的记述,1963年2月中旬,张国华到北京向中央军委汇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情况。在谈到作战特点和经验时,张国华说:中印边界的斗争是相当艰苦的。要同两个敌人作战,一个是当面的印军。这次同我们作战的印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印军的“王牌”,是不能轻视的,不完全是豆腐兵,不是一戳就烂的;另一个就是自然界,恶劣气候,高原高寒。这次边境作战部队的表现很好,简单地说,就是两句话: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仆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这两方面的事例很多。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的罗瑞卿赞扬说:“不怕苦,不怕死,这是非常朴素的两句话,这是我们军队的老传统了。我看有了这两不怕,其他一切也就都不可怕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张国华(中)在前线指挥作战

1963年2月15日,罗瑞卿在陪同毛泽东会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当面向毛泽东汇报了张国华讲的“两不怕”。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说:“是呀,过去岳飞讲文官不要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这句话有片面性,因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钱,但是可以怕死,武将不怕死,却可以要钱。我们解放军则是文官既不要钱,也不怕死,武官既不怕死,也不要钱,这样岂不更好,天下岂不更太平!岳飞还有两句话:‘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就是饿死也不能抢劫,冻死也不能拆房子烤火。看起来,岳飞治军是有他的一套的。所以那時金兀术不怕别的,只怕岳家军。他说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到这里,毛泽东加重了语气,接着说:“谁要撼我们解放军,那就更加困难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1963年2月11日至28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研究当时的一些重大问题。其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于2月19日下午,听取了张国华关于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几个问题的报告。张国华汇报时,毛泽东频频插话、提问,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当张国华讲到印军的单兵还是比较顽强的,但营以上军官指挥不行时,毛泽东说:“我们要注意,在座的同志们,你们总要准备打战,不要以为天下太平,四方无事。总是要注意军事,只搞文,不搞武,那个危险。”当张国华讲到,我们这次打的是军事仗,更打的是政治仗时,毛泽东说:“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当张国华讲到,部队情绪高是因为中央“后发制人”的方针激发了部队的士气,普遍憋了一口气时,毛泽东说:“最基本的原因你还没有讲到。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是工人农民的军队,不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第二,就是你所讲的三年以来,憋着一口气。”当张国华讲到参战部队战胜敌人,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时,毛泽东站起身来,高兴地插话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张国华讲完后,毛泽东说,他还没有讲那个西段,西段很艰苦,那是多少公尺深的雪,这么困难我们能够克服,要在我们全党、我们全军,在人民中间,讲这个经验。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得到毛泽东的首肯和高度赞扬,从此成为我军战斗精神的集中象征。

《王杰日记》里熠熠生辉的名句

1965年7月14日,原济南军区坦克二师工兵营一连五班班长王杰,在帮助地方民兵班训练进行“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教学时,代替地雷的炸药包突然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奋不顾身扑向炸点,英勇地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在整理烈士遗物时发现他写了大量日记,其中有一篇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时任济南军区青年部副部长、后曾任国防科工委副政委的崔毅将军,是王杰典型事迹的主要发现者。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听崔毅讲过事情的经过:

王杰牺牲后,按照当时的一般做法,坦克二师即作为事故上报军区,并派出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到达事情发生地江苏邳县张楼公社,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和处理。

7月25日,刘德一在返回部队的火车上,遇到下部队进行基层建设调查的济南军区青年部副部长崔毅。在两人交谈中,崔毅听刘德一讲了调查了解到的几个情况:一是参训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反映。参训人员说:“王杰平时教学认真细致,事发当天早晨授课前,他还对这种应用地雷单独做了两次实地试验,一切都正常。”参训民兵说:“王教员是为了救我们才牺牲的,要不是他扑向炸药包,我们都可能被炸死了。”民兵们的父母也说:“王教员是为了救我们的孩子才被炸死的,要给他记大功。”当地群众和干部强烈请求:“把王杰埋在张楼。”经商定,最后王杰被安葬在牺牲地点。下葬那天,很多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队伍排了足有一里多地,王杰的坟墓上摆满了群众送来的鲜花。二是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王杰的一本日记。日记写得非常感人。刘选了几段念给崔听,其中有“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党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有怨言。”“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三是王杰平时是一个好战士,1961年入伍,1962年入团,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任务中,表现都很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先后被评为一级技术能手、优秀教练员、模范共青团员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两次荣立三等功。

听着刘德一的介绍,崔毅反复地思考:王杰平时表现就很优秀,在危险时刻勇于献身、舍己救人,这种品德和精神太高尚、太可贵了!

王杰

为了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崔毅改变了回济南的行程,从徐州下火车,到王杰所在部队作深入调查。营、连的同志向崔毅讲述了许多王杰刻苦训练、积极工作、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事迹,有几个战士边讲边流下了眼泪。崔毅更加坚定了对王杰的看法:他平时表现很优秀,生死关头又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是一个全面过硬的典型。

回到济南军区机关后,崔毅立即向军区政治部领导写了一个报告,概括叙述了王杰在执行训练民兵任务中的情况,明确提出,王杰在炸药发生意外爆炸的紧急时刻毅然扑向炸点,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参训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是舍身救人的英勇行为,是欧阳海式的英雄,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建议作为重大典型进行宣传。

8月4日,军区政治部召开办公会,集中讨论宣传王杰的问题。会议决定:先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王杰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精神;追认他为共产党员;派人到坦克二师去,对王杰牺牲前后的情况再进行调查核实。

会后,军区政治部组成工作组,到实地作了深入调查。工作组先到张楼公社,分别看望和走访了参训的12位民兵和武装部干部及民兵的父母,又将民兵和武装部干部集中在教学现场,还原事发前的位置,回忆当时的情况。其中有3个民兵同时看到王杰扑向炸药包,之后都被震晕了,醒后几乎同时高喊:“王教员被炸死了”,在场的12个人都哭了,他们说:“王教员是牺牲了自己,保护了我们的生命,他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工作组又调查了工兵营的干部和几个班长,爆炸时他们正在开会,最先赶到现场的班长、工兵营营长和师工兵科科长都看到王杰被爆炸冲击波冲得最远,上衣全被炸飞。工作组还访问了参加救治伤员的医生,他们说:“在大部分负伤的民兵身上都取出了王杰被炸碎的骨片。”这些都说明王杰是用自己的身躯盖住了炸药包的冲击。工作组还请师工兵科长和有丰富爆破经验的工兵连副连长做模拟试爆,复原了王杰教学时的动作,他当时拉开拉火管、同时后仰,就可躲避爆炸形成的45度杀伤。军区工程兵也做了实验鉴定,他们的鉴定与坦克二师是一致的。这些都充分证明,王杰在发生爆炸的瞬间只要后仰就有生的希望,但他毅然做出扑向炸点舍己救人的壮举。

从10月开始,济南军区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学习宣传王杰的活动,随后全国全军掀起了向王杰学习的热潮。总政治部发出了“向王杰同志学习的通知”,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等也相继发出学习号召。《人民日报》11月8日发表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解放军报》在11月8日、10日、23日、12月18日连续发表社论,号召向王杰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一意为革命。全国各主要媒体,刊登了《王杰日记》。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和陆定一等领导同志挥毫题词,高度评价王杰精神。周恩来亲笔抄录王杰的诗,作为题词:“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朱德的题词是:“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随着对王杰事迹的学习宣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在全国全军广泛传播。

学习王杰的宣传画

珍宝岛官兵用生命诠释的战斗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两党大论战之后,两国关系也不断恶化,边境紧张局势逐渐加剧。苏联大量增兵中苏边境,并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武装冲突。1969年3月,苏军数次入侵我珍宝岛地区,向我方开枪开炮。我军边防部队奋起反击,英勇保卫了祖国神圣领土。作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赢得反侵略战争的重要保证。在当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國代表大会上,来自珍宝岛边防部队的代表作了大会汇报发言。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再一次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学习宣传热潮。

被中国边防部队击毁的苏军坦克

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战斗胜利的意义和影响非常重大。作战中,我边防官兵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打击了苏联霸权主义的侵略气焰。3月20日,中央军委通令表扬参战的全体指战员。7月30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边防站站长孙玉国、政治干事杜永春、火箭筒手华玉杰、班长周登国、营长冷鹏飞、副科长孙征民烈士、班长杨林烈士、副连长陈绍光烈士、副连长王庆容烈士、战士于庆阳烈士等10名官兵“战斗英雄”称号。

1969年4月14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当解放军代表、战斗英雄孙玉国在大会发言中汇报我边防官兵在珍宝岛英勇战斗的经过时,毛泽东站起来带头鼓掌,代表们群情振奋,掌声、口号声响彻整个会场。毛泽东在大会上说:这次仗是孙玉国指挥的,没有打过仗,也可以打仗。我们一没有用飞机,二没有用坦克、装甲车,三没有指挥车,战斗打了9个小时,敌人3次冲锋,都被我们打垮了。我们不是不要飞机、坦克、装甲车,但主要靠勇敢。要破除迷信,这次珍宝岛就破除了迷信。

在4月28日下午召开的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讲道: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不赞成那样的口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这个口号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对立的。

全国新闻媒体发表了毛泽东的这段话,又集中宣扬了一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典型,“珍宝岛10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建设连队的解放军某连等事迹广泛传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在全国城乡随处可见,这一口号得到广泛流传和运用,成为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流行话语,又通常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起连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由进藏筑路大军首先提出,在边境作战中充分显示,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和珍宝岛官兵用生命将其升华,特别是得到毛泽东的赞成和倡导,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几十年来历久弥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 杨琳)

猜你喜欢

张国华王杰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解放军战士王杰
一种自适应红外目标尺寸变化的检测跟踪算法
一个新的三元不等式链
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卷绕王”张国华:一辈子,一件事
王杰:国学与为政智慧
时间之河
家有贤妻解心忧,厅官放胆狂贪2000万
王杰的话
象王杰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