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王”张国华:一辈子,一件事
2018-09-10刘英杰
刘英杰
你听说过尼龙66工业丝吗?
有的尼龙66工业丝可制成浸胶帘子布,成为汽车、飞机轮胎的骨架材料,有的则会成为神州系列飞船返回舱降落伞的主要材料,一旦出现次品就很有可能引起爆胎或航天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一束尼龙66工业丝由208根单丝组成,每根单丝的粗细不足一根头发的三分之一。一个尼龙66工业丝丝筒重达10公斤,展开后长度可达106公里。为保证产品质量,不出现一根毛丝,纺丝温度达200多摄氏度,纺丝速度每分钟近3000米。
来自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的卷绕工张国华,每天都在与尼龙66工业丝打交道。他有着“中国第一卷绕工”的美誉,曾在世界尼龙66行业创下生产成品丝长度可绕地球数十圈无瑕疵的记录。
从踏上卷绕岗位的第一天算起,37个春秋,他每天都在湿度近70%、噪音高达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是厂里最苦、最累的地方。
“用半辈人生执著坚守,图啥?”
张国华回答说:“因为热爱。”
绝技筑尊严
“有技术才有尊严”,这是张国华常说的一句话。谈到这句话,还要从他刚入厂时的一段故事说起。
一次,张国华在岗位上值班,因纸管没有装好,这一次挂丝他足足用了8分钟,持续不断涌出的废丝很快便堆积了大半桶。这一幕恰巧被一名叫西村的日本技师看到,他走到机器旁,一边讲一边用手中的剪刀在张国华手背上敲了3下,随行人员翻译道:“挂丝速度慢,产生废丝多,这些全部都是钱。”
这次经历如高悬的警钟,在张国华心中一次次敲响。“技术,就是工人的尊严”,张国华暗下决心,“学,从头学”。从那以后,他常常站在西村身后,观察如何提升挂丝速度,学习如何解决疑难故障。
当然,技术的娴熟离不开高频率的练习。夏日三伏,张国华在树下铺一张凉席,手拿一根木棍,重复练习吸丝挂丝动作;寒冬腊月,他在床头的墙上画出牵伸辊、张力辊的位置和挂丝轨迹,一遍遍地模拟练习。
1984年,西村随团参与对锦纶帘子布厂的回访和验收,让张国华有了与他二次较量的机会。一场挂丝操作比赛,三对三,每轮一对一,单挑。西村碰巧与张国华一组。
挂丝,是检验卷绕工操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挂丝时间越短,证明技术越娴熟,产生的废丝就越少。西村先上场,24秒,他带着得意的表情完成了比赛。接着轮到张国华上场,他手拿吸丝枪,如作画般流畅地完成整套操作。
“19秒”,当裁判报出时间时,西村愣了几秒钟才回过神,称赞道:“中国人,了不起!”那一年张国华20岁,他的整套动作称得上是“无影手”,也是从那时起,他用自己的双手诠释着工匠精神,捍卫着工匠尊严。
熟悉张国华的人都知道,他有四大绝活。
一是“火眼金睛”查毛丝。一根原丝的粗细仅为一根头发的三分之一,一尺外,当一根原丝以每秒40米的速度从喷丝板喷出时,普通工人很难判断出其中是否存在异常,而看电脑图标都需放大的张国华却能在短时间内一眼识别。
二是“手到病除”排异常。张国华的手掌如感应器一般灵敏,丝线在牵伸辊上以每秒45米的速度前进,他的手只要靠近高速旋转的丝束便可感知到问题丝线,并及时处理异常状况。工友们都说,张国华的这双手是废丝的“克星”。
三能“隔空诊断”除故障。张国华在工作现场处理问题可称“秒杀”,不在现场,他还可远程指导。工友们通过电话对问题进行描述,或者以小视频形式发送给张国华,他在电话另一端很快便能给出答复,不但有速度,而且有质量,问题一查一个准。
四可“妙手无双”探毫厘。牵伸辊,直径276毫米,是尼龙66工业丝卷绕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粗糙度差异是否合格是产生毛丝等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纺丝牵伸辊摩擦表面的小颗粒间距须保持在1.2至1.8微米之间。张国华仅凭双手的轻轻触摸即可作出判断。
妙手传技能
2013年4月,帘子布发展公司原丝厂试车,张国华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95%以上无实操经验的新职工,面对连续10天居高不下的废丝率,他主动申请承担新职工技术培训工作。
7天,张国华未走出工厂大门一步,和几名老职工一起,手把手教118名新职工挂丝。在废丝率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张国华又马不停蹄地梳理总结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验,形成了挂丝标准操作法、牵伸卷绕快速排异法、擦拭牵伸辊标准操作法、错旦丝处理法。这套操作法被命名为张国华系列操作法,同时将其制成展板和课件,供职工学习。经不懈努力,卷绕废丝率从30%下降到3%左右,当月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该操作法在公司推广后,工人进行挂丝操作时,每人每次可节约3秒钟,毛丝、错旦丝等异常排除可节约3至5分钟,每月可增加效益100多万元。
“师父是我们的长辈,更像我们的亲人。”张国华的徒弟张晓垒说。
2013年,张晓垒进入帘子布发展公司原丝厂。一次,他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踏台上滑下来,扭伤了脚。张国华见状立刻把他送到医院,路上遇到一个约45度的斜坡,张国华一个人咬着牙把担架车推了过去。从进医院到检查结束,张国华一直守在徒弟身边。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张晓垒红着眼眶说:“从那时起,我就把他当成了亲人。我父亲也说,有张师傅在,他放心。”
由于卷绕工作的特殊性,岗位上要时刻不离人,张晓垒告诉记者,每到吃飯的时间,师傅总会主动承担起徒弟们手中的工作,让他们安心吃饭。如今,张国华手把手带出的徒弟有100多人,其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了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正人先正己
张国华手臂上有一道道明显的疤痕,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要把丝线在几十秒内绕到每分钟近4000转的牵伸辊上,且牵伸辊的温度常常在200摄氏度左右,操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被其灼伤或蹭伤。
“己不正,难以服众”,这是张国华的座右铭。“不管工作还是生活,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没有理由去要求别人。我一直都是自己先干,干好了以后再教给他们。”
2014年8月,原丝厂开始首次设备大修,最重要的“管道烧却”任务落在了张国华的肩上,但能够辅助他的只有14个平均年龄在22岁的“孩子兵”。就在这关键节点上,张国华年近耄耋的老母亲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家中能够照顾母亲的人只有父亲,而父亲又有偏瘫后遗症。
照顾母亲还是参与设备检修?张国华陷入了两难。
张国华的母亲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对儿子说:“我这里没事儿,你回去上班吧。班上忙,你留在医院也不会安心的。”5天后,张国华顺利完成检修任务,当他赶回医院时,看到的是一瘸一拐的父亲正在给被病痛折磨得仅剩几十斤重的母亲擦拭嘴角。眼前的这一幕如针扎一般刺痛张国华的心,他走过去,一下跪在母亲面前,泪如泉涌。母亲用满是针孔的手抚摸着张国华手臂的伤疤和老茧,什么也没有说。
长年累月身处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张国华还落下了痛风的毛病。一天晚上,他痛风发作,膝盖肿了起来,可他仍坚持要去单位值夜班。妻子郑素皎说:“厂里多次安排休养你都不去,今天你就请一天假吧,大家会理解你的。”
“夜班生产要特别当心,我又不是不能走,我这个病就算在家歇着也还是疼,不如到班上去干活,一忙起来就都忘了。”张国华态度坚决,妻子没有再加以阻拦。等他出了门,妻子悄悄跟在身后。从家走到小区门口,正常10分钟的路程,张国华却走了30分钟。
有记者曾问张国华:“如果要给个人、家庭、工作按照重要程度排序,怎么选?”
“工作、家庭、个人。”他回答说,“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母亲曾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过前线,她特别重视集体和奉献。从小,她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当年,她们省吃俭用给前线送物资。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干好工作,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张国华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只留给他一句话,“好好做人,好好工作”。他说:“母亲让我知道,人活着不应该只知道享受,而要创造价值。”
一份执着的“傻”
“神马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国际知名品牌。凡是张国华干过的活,从未返过工,从他手中产出的工业丝,质量佳、零投诉。
常人看来,在名利接踵而至时,升职跳槽是常事。张国华却坚持在生产一线,不忘初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卷绕工。有人说他“傻”,但这条路,他走得义无反顾。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张国华外出参加活动的行程也多了起来。即便经常出差,无论多晚,他都会第一时间返回岗位。帘子布发展公司原丝厂党支部书记杨洪林回忆说:“张国华曾对我说,这是他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不蹬踏台心里发慌,不拿吸丝枪心神不宁。”
产废丝,流走的都是金钱。张国华精湛的技术有着极高的市场价值,同行业的私企曾经开出每年数十万元的高薪请他,他都不为所动。在张国华心里,从来没有想过把自己的技术作为商品卖出去,而是一心把技术传授给身边的工友。
对张国华的这份“傻”,杨洪林表示理解。
1991年,张国华的妻子下岗,领导为减轻他的负担,主动将其妻子调到单位工作。张国华痛风发病时,单位还特地帮他寻找特效药。企业的滴滴关心,他牢牢记在心上。杨洪林说:“一线是他的根,卷绕是他的魂。他的事业,因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團这个国企平台而出彩;他的人生,因为扎根一线而充实;他的家庭,因为企业的帮助而幸福。在他眼中,德比名厚,情比利大。”
分厂党支部曾推荐张国华为副厂长人选,却被他谢绝了。张国华说:“我不是当官的料,真当了副厂长,我就不是张国华了。”面对破格提拔的机会,他又说:“我年纪大了,干不了几年了,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能多带出几个徒弟,我更觉得有用。”
如今,张国华54岁了,记者打趣地问他:“您对退休之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吗?”他笑了笑,回答说:“我这一辈子都在卷绕岗位上,退休之后,只要身体允许,我想到祖国最美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另外就是想多陪陪家人,也算是弥补这么多年来对他们的亏欠。”
在2016“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为张国华宣读的颁奖词是:不是听不到爆表的噪声,是太过纤细的纤维需要屏气凝神;不是走不出车间的大门,放不下的是职业的尊严和责任。35年锤炼不但练就出神入化“无影手”,更修成拒绝浮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谈到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张国华眼神中流露着一份坚定:“把卷绕工作干好,一生专注做好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