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家张云逸

2022-05-30关泠

百年潮 2022年8期
关键词:张云逸红七军新四军

关泠

张云逸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建党、建军,领导武装起义,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参与统率机关决策,指挥部队作战,领导后方建设,还参加和指导统一战线工作等。他对党忠诚,顾全大局,文武兼备,身经百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对人民军队建军治军和指挥作战的理论卓有建树,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陈毅赞扬他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立志报国,走上革命道路

张云逸原名张运镒,字胜之。1892年8月10日出生于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1908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学习军事课程,参加军事训练,并阅读革命书籍和刊物,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1909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次年2月,参加广州起义。1911年4月,又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他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

1912年,张云逸进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毕业后被派入军阀部队,先后在海南岛龙济光部任排长、连长和粤军陈炯明部任营长。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后,他曾秘密从事反袁斗争,参加护国战争。1925年,到粤军许崇智部任旅长。后任广东省揭阳县(今揭阳市)县长。1926年初,他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参谋处长身份随师长张发奎进驻海南岛。6月,随第十二师出征北伐,参加了醴陵、平江、汀泗桥、武昌等战役。北伐战争中,廖乾吾、叶挺、曹渊等共产党员不畏牺牲、一心为民的精神令张云逸深受触动。11月,由王志仁、廖乾吾介绍,他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多年后他回忆说:“我入党时年龄已经很大,在军中职位不低,薪俸也相当高,我是为了劳动大众的解放才入党的。”次年6月,他被任命为第二十五师参谋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根据组织安排,张云逸留在张发奎部从事秘密工作。他说服张发奎同意共产党员卢德铭出任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该团后来成为参加秋收起义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中共党组织的策动下,在张云逸掩护和协助下,第二十五师大部分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说:“没想到把二十五师大部分都拉出来了。”同年9月,张云逸随张发奎部返回广东,10月,被任命为琼崖绥靖司令,根据广东省委指示,为在琼崖发动武装起义做准备。因海口驻军叛变投靠桂系,张云逸派出的登陆部队被分批缴械。他只身脱险,辗转到广州,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前往香港从事秘密工作。

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创建右江苏区

蒋桂战争结束后,应广西省主席俞作柏、广西编遣分区特派员李明瑞要求,中共中央派一批共产党员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1929年7月,张云逸被派往南宁,任广西军官教导总队负责人,后兼任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他重视并坚持对所辖部队实行改造,对反动军官明升暗降,剥夺其实际指挥权,在各连队建立中共秘密支部,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两个月发展新党员300多名,掌握教导总队的实际领导权。在警备第四大队建立士兵委员会,提高士兵政治思想觉悟,改造部队成分,大量吸收工人、农民和进步学生参军,还规定了部队纪律等。经过改造,两支队伍面貌大为改观,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举行武装起义奠定了基础。

九十月间,俞作柏、李明瑞在南宁通电反蒋,率部东征。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已兼任南宁警备司令的张云逸利用这个机会接管南宁的军械库、银行。不久,俞、李兵败消息传回南宁,教导总队反动军官煽动士兵逃跑,张云逸及时对教导总队进行整饬,淘汰了反动分子和不坚定分子。此时,中共广西特委决定将中共掌握部队转移至左、右江地区,举行武装起义。张云逸指挥所部将枪支、弹药、电台等装备物资运至邕江北岸洋关码头的船上。10月14日,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等率军械队溯右江而上,张云逸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2000余人从陆路掩护船队向百色进发,10月22日到达百色县城。他们在部队中公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整顿补充人员,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张云逸还利用兼任右江督办的身份,控制右江各县政府,取得税收,为起义筹集了经费。在中共广西特委的领导下,仅用3个月时间,张云逸等人就建立了起义队伍。

1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广西前敌委员会成立,邓小平任书记,张云逸等为委员。12月11日,张云逸与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任军长。同日,右江工农民主政府选举产生。不久,红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成立。红七军、红八军的诞生和左右江苏区的建立,开创了广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多年后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张云逸对参与组织和领导百色起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指出:首先,充分利用军阀混战的矛盾来发展与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是一个非常正确、非常成功的策略。具体运用这个策略,既要做好兵运工作,发动士兵群众起来斗争;也要做好军官工作。其次,要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这是革命武装建设的最重要的条件。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我们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军队领导权;进行了教育群众、争取群众的工作;有着左、右江几百万人民的热烈支持,这些是红七军、红八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有力保证。再次,是对政权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对政权的重大作用还认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政权的作用把地主势力彻底摧垮,致使红七军离开根据地北上后,地主勢力死灰复燃。

转战千里,中央苏区担重任

1930年2月,国民党军桂系3个团另1个营3000多人进攻右江下游水陆交通要道隆安。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和张云逸分别率部从百色、果化增援隆安,在城西北的那鸡岭指挥部队分三路反击,苦战三昼夜,最终歼敌500多人。3月初在盘阳召开的红七军前委会议上,张云逸等总结了红七军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决定避开敌人主力锋芒,在游击战争中消灭敌人。4月初,张云逸率领红七军军部和第一、第二纵队3000多人占领河池和商业重镇怀远。4月下旬又攻占贵州榕江县城,歼敌1个团,缴获枪炮、弹药、电台等装备物资。这次胜利,解决了红七军的物资困难,也大大振奋了红军的斗志。

1930年5月初,红七军主力回师右江。6月初,张云逸与李明瑞率红七军第一、第二纵队予敌重击,收复了红七军主力转战桂黔边后被敌占领的百色,歼敌700余人,重新解放右江沿岸的奉议、恩隆等县城。随着右江苏区的恢复和发展,红七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平马镇(今属横州)进行整训和补充,部队军政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其间,张云逸多次为学员讲授武装斗争、士兵管理、军事战术技术等课程。经过桂黔边游击战和回师百色,红七军在政治、军事、宣传与发动群众工作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193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攻打柳州、桂林,以夺取广州的指示,张云逸与邓小平、李明瑞率部离开右江苏区,转战于桂、黔、湘边界地区。此时,红七军前委并不知晓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已决定停止组织全国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行动,部队连续行军作战,攻打敌人据守的怀远、四把、长安(今属融安)和湖南武冈等城镇,连遭挫折,伤亡、减员超过三分之一。

1931年1月,红七军进占全州县城。在前委会议上,张云逸和邓小平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停止执行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转向湘桂粤边开展游击战争,适时向中央苏区转移。2月,张云逸率部在广东乐昌渡河时,由于河宽船少,被敌人截为两部。他临危不惧,命令部队轻装前进,并鼓励大家“用实际行动告诉敌人,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打不垮拖不烂的”。张云逸率军部和第五十八团大部,迂回突破粤军封锁,于2月底进入湘赣苏区。与王震领导的湘东南独立师会合后,张云逸指挥两支队伍作战,进驻永新,与红二十军的第一七五团会合。为配合中央红军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张云逸奉命成立河西临时总指挥部,任总指挥。4月初,指挥第五十八团、独立师、第一七五团密切配合,发起永阳战斗,歼灭了大量敌人。其间,因敌反扑,在前沿阵地指挥的张云逸险些被敌围困。这是他作战最危险的一次。4月上旬,张云逸和李明瑞率领红七军的两部分在永新县天河镇(今属吉安)胜利会师,李明瑞任河西总指挥。随后,与李明瑞指挥所部连克安福、茶陵、安仁等县城。在攻打安福城时,采取诱敌出城、在运动中歼敌的办法,歼敌800余人,缴枪千余支。红七军在湘赣边区对敌作战,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7月,红七军奉命渡过赣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张云逸因重病未愈,改任红七军参谋长。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高度评价红七军的战绩,特授予“转战千里”红旗的奖誉。10月,在肃反扩大化中李明瑞被错杀,张云逸重任红七军军长,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同年冬,他被任命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科科长,并任红军最高裁判所委员,协助叶剑英组建中革军委机关和领导红军的参谋工作建设,参与制定红军进攻战役作战计划。1933年曾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后兼任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兼第一局(作战局)局长。从广西兵运到百色起义,再转战千里来到中央苏区,红七军由原国民党军队最终被改造为人民军队,饱含张云逸的心血和努力。中革军委充分肯定他的功绩,为他颁发二等红星奖章。

在中革军委工作期间,张云逸注重研究和总结红军的战略战术和参谋工作。根据部队作战中暴露出的问题,他与叶剑英共同推动中革军委发出搞好参谋处工作的训令,还在红一方面军建立起战斗要报、战斗详报、阵中日记等记事报告制度,加强了请示、报告、值班、统计等各种规章制度,推动了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他率军委一局拟制了《中国工农红军暂行编制表》,为此后红军在军团以下单位实行三三制编组奠定了基础。他还对红军战术原则和实战经验进行总结概括,撰写发表《战斗指挥研究的事项》《大战和小战以及游击战的动作怎样分别》等指导性文章,强调红军指挥员必须对指挥战斗的有关事项从头到尾进行研究和了解,并作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他对战役、战斗和游击战的作战规模及其在各自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制订计划、组织指挥、规定战术动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文章对提高红军指战员的指挥水平和部队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率部长征,陕甘宁苏区建功勋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发生后,中央派张云逸代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到汀州与福建方面代表进行谈判,并于11月27日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具体规定》。这一条约的签订,部分地解除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食盐、布匹、西药等特需物资供应得到改善,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2月,应第十九路军方面的要求,张云逸受中央委派,作为军事联络员前往福州,与福建方面的领导人李济深等磋商合作反蒋事宜。

1934年7月,张云逸被中央派任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在途经大庾岭时,他因重病被困,与中央失去联系。养病期间,他指导了南雄地区的游击战争。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1月初,張云逸率小分队突破粤军重围,随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之后,他被派往红八军团帮助工作。12月,调任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协助中革军委领导同志做组织侦察、部署军事、收容部队等工作。

张云逸(左)同周恩来(中)、孔石泉(右)在西安

1934年12月底,在强渡乌江战斗中,张云逸随刘伯承参谋长实地侦察,决定佯攻大渡口,主攻上游小道。1935年元旦,佯攻计划失败。1月2日凌晨,他带领红军工兵营来到乌江渡口察看地形,研究架桥方案。在他的组织指挥下,红四团于拂晓以60多个竹筏强渡乌江,冒着敌人的炮火架设浮桥,保证了主力部队顺利渡过乌江。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军委纵队改为中央纵队,张云逸仍兼任第一局局长,主要负责先遣队工作,后又负责领导收容工作和筹粮工作。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张云逸任支队副参谋长。10月,胜利到达陕北。11月,中革军委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张云逸仍为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兼任后方办事处参谋长,协助办事处主任周恩来工作,具体负责管理后方供给、运输、医院、学校和地方武装及兵站,同时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联络工作。1936年2月,红军开始东征作战。张云逸主要负责后方联络与后勤工作。5月初,东征红军回师陕北,组成了以张云逸为团长的渡河指挥团,因准备充分,部队顺利渡河西返。12月,张云逸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两广事变后,他受中共中央派遣,往来于广州、香港、南京、武汉、福州、桂林等地,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参与组建、整编新四军,抗击日伪顽创佳绩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张云逸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为整编、集中、扩大新四军做了大量工作。10月在福建工作期间,奉命到澳门迎接叶挺,请他就任新四军军长。新四军军部成立后,张云逸任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随后,项英、陈毅、张云逸等人分赴长江以南各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及部隊整编的指示,动员部队集结整训,开赴抗日前线。2月底,张云逸筹建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新四军军部迁到岩寺后,他又协助叶挺、项英进行军政整训。他强调治军先治干,要求干部保持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既重视部队的政治教育,又抓紧军事训练,经过整训,使部队克服了游击习气,建立了正规制度和正规作风,加强了技术和战术训练。

1938年6月下旬,在新四军第一次参谋工作会议上,张云逸作了题为《参谋工作建设》的报告,对参谋工作的地位、主要任务、组织系统和参谋人员的培养、教育等问题作了阐释。这一报告对推动新四军参谋工作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8月,张云逸等按照部署,率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村。10月,他与谭震林率部在皖南对日伪军英勇作战,取得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11月,奉命率特务营到江北无为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后率部东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张云逸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兼任指挥、中共前委书记,指挥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打击日伪军。经过4个月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的工作,初步完成向皖中、皖东敌后的战略展开。9月,他接受了美国女作家、新闻记者艾格尼斯·史沫特莱的采访。史沫特莱认为,张云逸博览群书、善于思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10月,张云逸撰写发表《纪念本军成立两周年—为完成建军任务而斗争》一文,指出,建军“应该依据我军现有的条件来进行”,“既要适合当前的装备与作战,又要注意到将来的发展”,努力创造铁的新四军。提出,要完成这样的建军任务,要依赖健全的政治工作来保证,特别是要有党的领导与模范作用来保证;同时要有管理教育与严格训练,执行铁的纪律……到12月,江北新四军部队已发展到近万人。12月中旬,日伪军调集2000余人对淮南津浦路西地区进行“扫荡”,张云逸与刘少奇研究制定反“扫荡”方案,徐海东指挥新四军第四支队毙敌160余人,取得了在皖东首次反“扫荡”的重大胜利。

1940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张云逸任中原局委员。同年春,国民党军李品仙部、韩德勤部,意欲对新四军东西夹击,消灭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与刘少奇指挥第四、第五支队攻克定远县城,歼敌2000余人;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展开自卫战,歼敌1000余人,为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陈毅曾高度评价半塔集保卫战的重大意义,认为半塔守备是固守待援的范例,“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半塔集保卫战后,刘少奇和张云逸等开始了全面创建皖东根据地的工作,他们发动群众,协同地方党组织,建立健全各级政权。新四军的活动引起日伪军的恐慌。6月初,津浦铁路和淮河沿线的日伪军对皖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国民党顽军也趁机进占古城集、青龙厂等地。张云逸指挥第四、第五支队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果断反击歼灭顽军千余人。8月下旬至9月中旬,日伪军纠集1万余人,兵分七路对皖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张云逸同江北指挥部领导人邓子恢等指挥所部粉碎了敌分进合击,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也积累了反“扫荡”作战经验。

红七军部分长征干部到达陕北后在延安合影。后排左四为张云逸

经略华中,总结建军经验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张云逸为被任命为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在淮南根据地,张云逸领导第二师同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坚持为敌后抗战聚集力量,从而稳定了华中敌后的抗战局面。

1943年1月起,张云逸专任新四军副军长。同年11月,陈毅代军长赴延安后,张云逸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领导第二师、第三师一部开展皖东反顽斗争。1944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他部署第四师主力西进,经过4个月的战斗,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歼灭日伪和顽军1.3万余人,基本收复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同年冬,部署第一师一部渡江南下,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新区。解放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人口370余万,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5万余人。张云逸为坚持华中抗战、发展壮大新四军和人民革命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6月,他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他指挥部队解放县城32座,基本实现了把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连成一片的任务。华中战场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蒋介石勾结日伪军侵占解放区、准备挑起全面内战的阴谋,保卫了华中人民的抗战胜利果实。

1942 年,张云逸(左五)、陈毅(左六)同新四军部分干部在淮南

张云逸善于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总结作战经验,用以指导战争实践,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他极其注重部队建设。他曾多次撰写文章或作报告,强调要加强革命军队参谋工作建设,1941年,在新四军第二师参谋工作会议上作了作战参谋战时怎样工作的报告。在第二师政治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师指战员为建设正规化的军队而奋斗,对皖南事变后部队人员的思想稳定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在第二师组织工作会议上作了《略论组织工作的内容与任务》的报告,提出要加强人民军队中党的组织工作建设,组织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工作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组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军队其他各项建设的成败,关系着部队的战斗力强弱。人民军队只有不断加强组织工作建设,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贯彻执行,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人民军队组织工作中最中心的环节是加强各级党委、总支和支部的建设。其中,应特别重视干部的选拔配备。

张云逸注重对战略问题的研究。1943年夏,他在抗大九分校作了《坚持敌后抗战现阶段中在军事上必须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着重阐明了目前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之所以要执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以及怎样执行积极防御方针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我们在敌后完全采取战略进攻不转到战略防御的话,那就会实行过早地与敌人决战,这是不对的。在敌我力量没有基本起变化以前,我们在敌后的战略进攻是有一定限度的,敌人的防守也是有一定时间性的。如果没有认识这点,会忘记了我们的战略是防御的、持久的方針,将会走入极错误的速战速决战略论中去。反之,完全采取消极的战略防御,实行退却逃跑,放弃根据地则更是错误的。现在坚持敌后斗争,只有执行积极的战略防御的正确方针,才能完成总的任务。在报告中,他还具体阐述了怎样执行积极的战略防御的各方面问题。他的这些军事观点和论述,对于指导华中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伪多次“扫荡”与“清乡”,挫败顽军进攻,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张云逸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认为干部是决定部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他曾创办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培训基层干部。为适应斗争需要,从1940年到1941年,他又将教导大队改建为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八分校),亲自兼任校长,言传身教,为部队及地方培养训练了大批干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他还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练兵整训运动、拥政爱民运动等,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全面建设发挥了极大作用。1944年,他在供给会议上作了题为《克服浪费、厉行节约》的报告,要求部队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对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部队生活意义深远。

运筹帷幄,全面加强华东建设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云逸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夺取东北、巩固华北、华中”的战略方针,令第三师主力东调,于1945年9月攻占淮阴、淮安,歼灭伪军1.3万余人;部署苏中部队先后攻克泰兴、如皋、海安、安丰等城镇,并解放了盐城,歼灭伪军万余人。又指挥第二、第四师大部主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破袭津浦铁路(天津—浦口),连克9个车站,迟滞国民党军北上,将华中与山东两个战略区连成一片。10月,张云逸率领华中局机关和新四军军部到达山东临沂,与山东军区合并。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陈毅、张云逸、黎玉、饶漱石、舒同组成华东局常委。次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部队,陈毅为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张云逸为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陈毅赴前方指挥作战后,张云逸在临沂主持军部和军区的军事工作,为部队的调整和组建做了大量工作。

1946年春,张云逸一面揭露国民党军多次违约进攻、企图挑起内战的阴谋,一面领导华东军民开展减租、生产和练兵运动,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华东局和军区开展了百日练兵运动。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军、第九十六军等部由青岛向西进攻,又以第七十三军和第九十六军等从济南沿胶济线东犯,妄图东西对进打通胶济线。张云逸同黎玉等指挥胶济路沿线各部队设法牵制敌人,寻求敌之弱点,集中主力歼灭之。经两个月战斗,歼敌第七十三军、第九十六军等部7300余人,粉碎了敌打通胶济线的企图,有力地配合了华东野战军的南线作战。10月底,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军及整编六十四师向胶东北部地区进攻,妄图切断山东解放区与东北解放区的海上联系。张云逸等组织胶东、鲁中军区部队,于11月1日发起平(度)安(邱)战役,取得歼敌1.5万余人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军区部分领导在津浦路阻击战前线。前排右起:副司令员张云逸、司令员陈毅、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舒同

在主持山东军区军事工作期间,张云逸极为重视组织和建立地方武装,曾专门阐述建立地方武装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组织地方武装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做了许多工作。他还把加强院校建设作为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和推进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环节,组织筹建华东军政大学,并担任校长,强调“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办校方针。华东军政大学的开办,为部队输送了大批军政指挥干部和技术人才。

194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取消新四军番号,分别成立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张云逸任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从3月开始,国民党军集中60个旅(师)45万人向山东解放区进攻。张云逸组织指挥地方部队坚持斗争,避免了损失,赢得了胜利。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8月初,为了支持主力作战,华东局和华东军区机关转移到渤海惠民地区,组成党的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张云逸任书记。1947年下半年,山东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出现困难,在华东局工委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张云逸作了《坚持反对山头主义、本位主义与贪污浪费》的发言,强调要集中一切财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彻底执行会议通过的关于精简编制、降低供给标准、清理资财三大方案,以克服暂时的财政困难。1948年4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张云逸组织领导山东军区各部队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提高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得到迅速发展,在作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张云逸领导山东人民踊跃参军支前,先后提供数亿斤粮食、动员上百万民工支援前线,保障了作战的需要。

鞠躬尽瘁,始终保持政治本色

1949年9月起,张云逸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等职务。同年11月,广西全境解放。在广西战役期间,张云逸被任命为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12月,广西军区成立,又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同时,他还担任了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从1950年开始,张云逸领导广西剿匪工作,大力清剿匪特,巩固治安,发动群众。经过政治争取和全面清剿,猖獗一时的匪乱基本得到平息。从1949年10月到1951年8月,广西共消灭土匪47万余人。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基础上,张云逸主持广西省委领导全省有步骤地分批进行了土改运动,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改革任务。同时,组织城市的民主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改革,为广西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2年下半年,张云逸奉调进京,而后因病前往苏联疗养,1953年夏回国。1955年,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2年,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他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张云逸在广西首届各界代表大会上讲话

“文化大革命”中,他竭尽全力维护党的利益,保护党的干部。1974年11月19日,张云逸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在追悼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对张云逸的一生作出高度评价,赞扬他“积极工作,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贡献了一生”。

(责任编辑 黄艳)

猜你喜欢

张云逸红七军新四军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张云逸建烟厂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
Research on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Scored Liner Under Explosive Loading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红七军北上的方针并非始自李立三的左倾冒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