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真实的学习不“意外”

2022-05-30肖培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意外笔者文本

肖培东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学生,这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即时性、突发性等特点,也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难以预测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与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完全一致,甚至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这里的意外有三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理解脱离了教师的教学预设;二是因师生互动而引发的教学“尴尬”;三是课堂教学中突发的与教学无关的意外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别,再加外界因素的刺激,课堂教学中出现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很正常。这些意外往往会给教学活动带来冲击,有的甚至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正如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叶澜所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师就要坦然面对、从容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意外,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利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意外因素变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契机,把课堂教学意外转化为课堂教学精彩点。教师切不可逃避或无视这些课堂教学意外,更不能否定课堂教学意外。如此,真实的学习才能自然而然地发生。

一、正视教学意外,让学习真实发生

因为畏惧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所以一些教师就采取逃避甚至否定的方式来消解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这种消解方式非但不利于教学,反而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打击学生个性化理解的积极性。

我们常看到这样“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非常合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内容步步深入,整个教学过程严密得像是一台精密仪器;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深入挖掘,并且旁征博引,跨度很大;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理念展示课、学术研讨课、思想挖掘课,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思维难以介入。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失真,学生只需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无须思考,一切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行,顺利抵达教师写在备课本上的教学目标即可。这样的教学,我们只能看到教师的教,而看不到学生的学。

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发展中生成的,它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既然有师生互动,就必然会产生课堂教学意外或者说教学“尴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审时度势,对在这个过程中突如其来的意外或“尴尬”做出积极的、科学的、机智的应对,化课堂教学意外为教学契机,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学习印象,让课堂因意外而真实,因意外而精彩。如果教师刻板地坚持采用备课时预设的互动方式,或者自始至终采用一成不变的互动方式,学生就会出现学习倦怠,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的真实发生也会落空。

教学《伟大的悲剧》时,笔者提问:“作者茨威格是怎么写出南极探险过程中的细节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作者是“胡编乱造”的。这一回答显然是一个意外,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课堂顿时处于尴尬的氛围中。这个意外,该如何利用?又該如何转化?笔者没有否定该学生的回答,而是顺势请其他学生继续发表意见。另一名学生认为“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同时,在叙述和描写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时,笔者再问该学生,该学生还坚持说作者是“胡编乱造”的,并且说明了理由:“文章中的奥茨说他决定不拖累大家,要出去走走。当时既没有照相机又没有录音机,作者怎么就知道他是这样说的呢?这不是胡编乱造吗?”课堂教学至此,气氛更加尴尬。这名学生既然如此坚持己见,并以文本中奥茨的话为依据,笔者就只好顺着这名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让他再读读奥茨说的话。这名学生读得非常认真,把奥茨笑对死神的平静和勇气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有感情的朗读,使得该学生很快自我排除了“胡编乱造”的说法。笔者说:“不错,这些细节是作者编的,但不是胡编;也是作者‘造的,却不是乱造。这些细节是作者在认真思考与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出来的,茨威格凭借天才的想象力,为我们艺术地还原了那感天动地的一幕。”全班学生也因此对茨威格的创作艺术有了更为具体、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理解,教师要秉持欣赏与接纳学生独特感受的教学心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时而化,让课堂更具魅力。

笔者在教学《孔乙己》时,课前预设是从不起眼的“记”字切入教学,因为这个字既与小说的文体特征相关,也与《孔乙己》的艺术手法相连。可是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学意外出现了:一名学生在朗读“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时,少读了一个“外”字,读成了“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读漏字这个意外被笔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教学契机。于是,在纠正了学生的朗读之后,笔者抓住这个“外”字引导学生:“按照常理,‘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应该更符合小说的情境,因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在店内,但作者为什么要说‘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为什么这句话还会在文中出现两次呢?”利用这个教学意外,笔者迅速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店内外”的“外”,会让我们看出怎样的社会众生相?学生漏读的这个“外”字,引发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思考,课堂教学因此更显精彩。

二、转化与思考,让学习真实发生

思后方知教之法,思后方知教不足,思后方知教之变。思考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只有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用理性的教学态度探求教学的规律,形成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才能在实践中改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才能逐步达到更高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运行,这就要求教师多思、深思,以探求更多的教学路径,掌握更巧妙的教学艺术。

《孔乙己》是一篇常讲常新的课文,教学这个文本时,教师如果对文本揭示了怎样残酷的社会现实、透露出怎样的人性、表现了什么主题、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等问题思考得深入、全面,那么,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意外最后都会被轻松消除,因为,所有的教学意外(突发的与教学无关的意外情况除外)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及个性解读而产生的。《伟大的悲剧》这篇传记,标题信息量很大。教学这篇课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探究由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体现出的“悲剧”和“伟大”内涵外,还要思考什么?除了全面、深入挖掘“伟大的悲剧”的含义,感悟探险者崇高的精神品质,教师还要整合单元目标和文体特征,体会文章文学性与历史性完美结合的传记风格。教师消除教学意外的匠心,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全面、透彻的解读和对学情的全面把握上。这些挖掘、感悟、整合、体会和把握,教师必须通过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方能获得。

善于思考的教师决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凡出现了意外的课堂教学,寻根探源,大多数源于笔者思考的肤浅和浮躁;而没有意外或意外被笔者轻松消除的课堂教学,究其根本,大多数缘于笔者思考的全面和深入。教师善于思考,课堂中的教学意外才能被有效消除,学生也才能“轻装上阵”,才敢于亮出个性解读、发表个性见解。如此,学生的真实学习也就有了保障。

当课堂教学意外来临时,有的教师惊喜,有的教师无奈,背后考量的就是教师思考的深与浅。教师思考深入而全面,学生的质疑就会被轻易解决;教师思考肤浅而片面,学生的质疑就真正成了教学意外。

三、站在学生立场应对教学意外,让学习真实发生

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一些教师无惧教学意外,并能巧妙將其转化成教学抓手或契机?为什么一些教师总是担心教学意外,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除了教学智慧、教学艺术和教师思考力等因素,教师的角色转换也是教师应对教学意外的重要因素。

要有效消除教学意外,教师就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同频共振。这样,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处理教学重难点时就会以学生的视角来考量、审视,即笔者常说的“把自己教成学生,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把自己教回到童年”,这就是“技近乎道”。

要有效消除教学意外,教师就应该学会角色转换,以学生的身份研读教材,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以学生的认知实际分析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疑问,设计个性化解读。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应对各种教学意外。

课堂的精彩来自课堂亮点,课堂亮点多种多样,巧妙、恰当地处理教学意外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之一。一名教师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板书课题时漏掉了“吗”字,一名学生指出这个错误后,该教师并没有直接加上“吗”,而是利用这个教学意外提出问题:“老师写的题目与加个‘吗字的原题目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该教师这样处理这个教学意外非但不显尴尬,反而让学生认为这是教师的刻意所为——引导学生区别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不同表达效果。这就是教学“亮点”。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自然是真实、有效的。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意外笔者文本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