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孟理想人格思想解读

2022-05-30周丽莉

炎黄地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孔孟言行圣人

周丽莉

自古以来,孔孟理想人格思想都是人们传承与研习的重要哲学思想,也是儒家思想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孔孟理想人格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客观地思考和探讨孔孟理想人格思想,可以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帮助人们逐步提升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为人们完善自身、学习“圣人”思想,塑造理想人格创造有利条件。孔孟理想人格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指的是完善的人格,是评价文化价值特征的基础。基于此,要充分研究孔孟理想人格思想,为当代人们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提供参考。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国的优秀传统思想广为流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孔孟理想人格思想,并收获了较多成果。孔孟理想人格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内涵,是传统道德克己复礼、严于律己的重要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自省人格思想、立志人格思想、言行人格思想等多种思想,对人们修缮自身、齐家治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塑造孔孟理想人格思想需要付出切实的行动,如修养于身、内求于己、坦荡于怀。基于此,有必要在明确孔孟理想人格思想内容、修养及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孔孟理想人格思想的实践价值,为孔孟理想人格思想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孔孟理想人格思想内涵

孔孟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耕生产水平因为农具的创新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建设,促进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较为动荡,社会变革催生了各思想流派,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一局面为孔孟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理想人格主张“仁、义、礼”,讲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涉及的思想内容包含了经济、制度、道德规范以及礼节仪式等方面。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孔孟思想是我国最早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与理性精神的社会伦理观念,将价值寄寓在群体价值中,认为群体的长远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在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圣人”是理想人格的体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首次得到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并认为只有诸如尧舜禹此类的明君才能称为“圣人”,并提出“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的言论。孔子认为,自己并未达到“圣人”这一理想人格的标准,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2]。

而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那是良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可以理解为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知道如何做对的事,可见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同时在孟子的“尽心知性”思想中认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可以理解为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及时反省自身,而修养的目的在于“浩然正气”,与义和道相连接,就是“圣人”的最终体现[3]。

孔孟理想人格思想的塑造要求

自省人格思想

孔孟塑造理想人格思想的修养方法还在于言行,时刻检查自己的言行和语言,才能达到君子与圣人的境界。孔子对自己的言行要求较高,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自律精神,也是所有自律的人都要学习的思想。孔子对弟子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要时常反省自身的错误,如《论语》中的“过,则勿惮改。”学生在发现自己行为错误的时候,不能害怕改正错误,而是要正视错误,纠正行为,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由此可知,孔孟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包含了对错误的认识和改正,对自身的约束与克制,如此才能减少行为中的过失,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渐完善自我的人格,达到“圣人”般的理想人格[4]。

立志人格思想

孔孟思想中关于理想人格思想的共同点在于立志人格思想。立志指的是,君子要樹立远大的思想,如《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使它失去主帅,但匹夫却不可能使他动摇自己的意志。并且孔子认为,只有具备坚定的志向,并不断付出努力,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孔子在十余岁就已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专心钻研,继承了无数优秀思想,且认为君子应当不断修缮自身,在坚强不屈的意志精神下成就理想人格,逐渐成长为“圣人”[5]。

言行人格思想

言行是一个人修养的关键,也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基础,在言行中不断知晓自己的错误,并切实修缮。孔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都需要言行来实践,也需要通过言行来发现错误,才能逐渐达到纠正的目的。《论语》中提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大意为季文子做每件事时都要经过多次考虑才付诸行动,孔子听闻后说“想两次就可以了。”可见,孔子认为,在做任何事前应做适当的思考,再付诸行动。并且要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自己要行之事,应当先做,然后再说。可见,孔孟思想中对一个人的言行要求较高,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要求来说,言行是检验个人人格的关键。

孔孟理想人格思想的塑造实践

孔孟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在心性、胸怀、追求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总结而言可以理解为修养于性、内求于己、坦荡于怀,对人的警示与借鉴作用深远。所以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思考关于自身人格的修养[6]。

修养于性

修养孔孟理想人格的方法,除需要认识到自省、立志、言行等人格思想外,还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修养自己的心性,是塑造人格的最佳方法。孟子认为“存其心,养其性。”可见,孟子对于理想人格的修养,要求坚持自己的本心与本性。且认为,要想达到“圣人”的人格,就要保证自己的本心修养,并通过后期的约束来纠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加强修养、坚守本心。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心性。孟子的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包含了仁政思想,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仁政才是政治的核心,也是最为理想的政治状态。在义利观中,孟子认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可见,无论是民本思想,还是孟子的义利观,孟子都认为修养于性,坚守本性、本心,是理想人格的最终实践,也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条件。

内求于己

在孔孟理想人格思想中,内求于己、常思己过、改变自身,也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孔孟思想认为,在遇到问题和面临挫折时,首先要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并逐步改善自身问题。而要想实现孔孟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就要具备内求于己的品质,以“圣人”的标准与要求来约束自身,每天自我反省言行与思想的错误,深刻思考自己的本心,规范身心,勤勉求学,才能达到最终“圣人”的理想人格。同时,无论是孔子的“自省吾身”,还是孟子的“反身而诚”,都揭示了成就理想人格,就必须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

坦荡于怀

坦荡于怀是成就理想人格的最终标准,孔孟思想认为“大丈夫”需要有浩然正气,展现自己顽强、刚强的一面,能够明辨是非、正邪,并有敢于直面错误、改变错误,同时也要有容人之量,才能做到坦荡于怀。在《尽心上》中有“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举一而废百也。”的思想,也有“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认为“杨朱”是个利己主义者,即使只需要拔一根毛就可以利于天下,他也不肯做;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只要对天下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也是甘心情愿的,这才是“无愧于心,兼济天下”的大丈夫。同时,孟子也认为,不仁者不能与之商议,他们见到别人有危险,无动于衷,而见到别人遭灾,却趁火打劫,别人惨遭亡国败家的祸事,他们却当乐事来看待。可见,孟子对君子坦荡于怀的界定与衡量。孔孟思想不仅约束着世人,也启示世人要有大丈夫坦荡于怀的精神品格与理想人格。

以孔孟思想与理想人格的相同之处来看,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在理想人格的修养上都有着相同的方法,如反省、约束自身。孔子有“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有“反求诸己”的思想,可见反省自身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然条件。通过严于律己,可以达到提升修养、规范身心、胸怀坦荡的效果,从而成就理想人格。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孟的理想人格塑造方法也存在较多的差异,如孔子注重立志,而孟子追求养性。虽然二者在家国观、义利观等方面都有正确的界定和标准,但是也决定了二人所塑造的理想人格的不同。例如,孔子主张通过立志、践行,实现理想目标,最终实现人格塑造;而孟子则主张通过修身养性,降低自己的欲望,坚持“大丈夫”思想,才能成就道德情操,端正自身品行,逐步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孔孟理想人格塑造价值

孔孟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对人格提出自省、立志、言行等方面的要求,而塑造孔孟思想中的理想人格需要修养于性、内求于己、坦荡于怀。在国际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孔孟思想在传承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身的精髓,其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孔孟思想中的“仁政”思想注重以民为本,结合我国建党后的民主、富强、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仁政”思想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家风、国风,有助于传承优秀的文化及品德。而当前孔孟思想蕴含的传统优秀品德无处不在,可见孔孟理想人格的塑造对家国的启示远远不止于浅显层面。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孔孟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历经两千余年,可见其传承价值。其中包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一直是人们人格成长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传承与弘扬孔孟思想,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加强民众对“圣人”“君子”思想观念的认识。

在古代历史中,无论是学子,还是师长,在描述“圣人”的言行品德时,基本上都是在赞颂圣人的高洁,多用美好、正向的词汇,就如同西方人将理想寄托于“上帝”身上,而中国人则将理想寄托在“圣人”身上一样。通过弘扬孔孟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充分加深人们对“圣人”的认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个人修养,坚持传统美德,约束自身行为,以此来提升群众素养和道德品质,创建有文明、有素质的社会。

再次,从个人角度出发来看,孔孟的理想人格思想延续两千余年,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孟子“性善论”思想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认为,人们之所以不用学就能做,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能力;不用思考就了解,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知觉能力。可见,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知道如何做对的事,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但是具备成为“圣人”的潜力并不是仅通过自己先天天赋或单一的后天努力就可以成为“圣人”。成就理想人格,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孔孟理论中讲究的是思想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孔孟思想的影响,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孔孟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有助于培养人们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强调人们要着眼于实际,立足当下,不断约束自己并保持思考,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断向“圣人”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的精神品格与素养。而身为国人,不仅要传承优秀品德,更要弘扬丰富的孔孟传统优秀思想,发挥孔孟理想人格思想的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积极的义利观、家国观和个人发展观等。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文化大融合程度的加深,我国诸如孔孟理想人格般优秀的思想被推至国際文化舞台。在国内外研究参考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研究,借鉴历史优秀思想,加深对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理解,提升思想深度与文化认知。通过解读孔孟理想人格思想,不仅能够充分明确孔孟思想中对人格的定义与要求,还能理解孔孟理想人格思想的实践,明确孔孟理想人格思想发展现状,感受孔孟理想人格思想的价值,从而为当代的理想人格精神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孟子的仁政思想[J].炎黄地理,2021(11):21-24.

[2]贾新奇,孙俊妮.恕与推:孔孟仁爱情感养成理论及其启示[J]. 道德与文明,2021(04):77-88.

[3]黎千驹.孟子的仁政思想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1):19-30.

[4]汤二子.孟子仁政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J].理论观察,2020(07):26-32.

[5]霍进凤.孔孟仁爱和佛教慈悲之比较及其现实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06):65-72.

[6]马睿.孔孟荀儒家哲学建构的理想人格理论及其培育[J].青年与社会,2019(22):221-222.

猜你喜欢

孔孟言行圣人
更 正
官场圣人范仲淹
蓝天白云映照孔孟大道——记济宁市公路管理局治理公路扬尘助推环境改善
官场圣人范仲淹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有联大家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妙语连珠
好玩的小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