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赏析

2022-05-30金晶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五代史史实欧阳修

金晶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作者通过深入地分析五代时期后唐由盛转衰的具体原因,揭示国家兴衰未必取决于天命,而是由“人事”所定的道理,以此告诫当时的执政者,要时刻警醒自己,不可过分骄奢。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便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进而以“人事”为切入点,分析了庄宗失天下的原因,通过引用历史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采用先扬后抑、纵横对比、引用古训等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整篇文章气势如虹,堪称古今史论中的典范。接下来,笔者就赏析一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

一、立论鲜明

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叙述史实。在文章的开篇,作者便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先声夺人,令人警醒,而且使文章具有了极强的气势。在提出论点之后,他开始讲述史实:“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作者将庄宗得到天下与失去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进一步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可谓有理有据。这句话也恰到好处地起到了過渡的作用,巧妙地将论点与论据联系了起来。同样是以史实为依据,欧阳修提出的论点却与当时其他史论家提出的观点完全不同。他更强调“人”的作用,鼓励人们从“人事”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欧阳修在27岁时中进士,正式踏上了仕途。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已经逐渐由盛转衰,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仁宗庆历年间,西夏不断骚扰宋朝边境,宋军屡屡战败。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局,欧阳修等有识之士一心想通过改革的方式化解危机,却不断遭到反动派的强制打压。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倍感忧虑,担心五代时的历史再次重演。因此,他决定自己动手,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撰完成了《新五代史》。欧阳修心系天下,希望通过改革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对佛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主张强国练兵。欧阳修写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是希望宋朝的统治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只满足于眼下的繁荣,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所以,在文章的开头,他便提出观点,没有丝毫的迟疑。

鲜明的立论犹如出鞘的寒剑,直指要害,既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令读者为之一振。可见,在落笔之前,欧阳修就已深入地思考过这些问题了。

二、详略得当

《五代史伶官传序》全篇仅数百余字。要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讲清楚一国兴亡的原因,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为了充分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没有详细交代庄宗的身世或者其他相关史实,而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择最具传奇色彩且与中心论点密切相关的史事,以极度凝练的文字、纵横睥睨的气势叙述,使得文章内容显得更为紧凑。作者先极力表现庄宗取得成功时的意气风发,然后呈现其遭遇失败时的悲惨情形,从而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晋王李克用和梁王朱温之间积怨极深。燕王刘守光的父亲刘仁恭曾在李克用的力荐下担任了卢龙节度使。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也曾经与李克用结盟,但是刘仁恭和耶律阿保机最终都背叛了李克用。临终之际,李克用留下三枝箭矢,要求儿子李存勖将来为自己复仇。李存勖励精图治,率领大军四处征讨,先破幽州,生擒刘氏父子;再灭掉梁国,后又击败契丹,亲手为父亲报了大仇。但他在取得成功之后逐渐变得骄矜自满,宠信身边的伶官,远离忠良,贪图享乐,三年之后死于兵变,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在陈述历史史实的过程中,作者完整地叙述了这段历史,又运用两个反诘句,再一次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钦?抑本其成败之流,而皆自于人欤?”庄宗先得到天下,而后又失去天下,难道是因为得到天下是一件难事,而失去天下是一件易事吗?还是与他自身的作为密切相关呢?

作者紧扣“盛衰”二字,没有赘述庄宗的身世和伶官的轶事,而是详写了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时叙时议,以此来告诫当时的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三、对比强烈

在文章当中,作者还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通过纵与横、先与后、兴与亡的强烈对比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李克用以三枝箭矢作为遗命,希望庄宗时时不忘为自己复仇。庄宗牢记父亲的话语,每次出兵之前,都会派遣随从祭告祖先,请出遗矢,背负在自己身上,再出兵征伐,每战必胜。庄宗复仇成功,灭掉梁国之后,“人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他将箭矢归于太庙之中,宣告自己复仇成功。但是自此之后,庄宗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志向“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灭掉仇敌,天下安定,庄宗却完全忘记了其他的危机,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终究招致祸患。夺取天下之时的气势如虹与失去天下之时的相顾茫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得一失,一胜一败,得失之理呼之欲出。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再次采用对比的手法,回顾全文并进行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将“忧劳”与“逸豫”进行对比,将“盛”时之景象与“衰”时之情形进行对比,让人为之感叹不已。庄宗得意之时,天下英豪无人能与之抗衡,而在其失意之时,仅仅数十名伶人就能将其困住,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作者先从正面着手,凸显庄宗气势之盛,再从反面着笔,描写庄宗身死国灭时的情形,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来力证自己的观点,非常巧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李存勖的成败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经过作者的精心处理后,却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李存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时刻不忘为父复仇,厉兵秣马,克己慎行;李存勖后来之所以失败,则是因为其耽于安乐,无视了潜在的危机。同一个人,其先与后的表现、遭际却截然不同。这恰恰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逻辑严密

文章的前半部分重在叙述史实,之后又从叙事转为说理,层层深入。作者先引用古人的名言:“《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之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进一步增强论点的可信度,作者用一段极其简洁的文字对庄宗先得到天下而后又失去天下的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然后再通过盛与衰、兴与亡的对比,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至此,作者仍觉意犹未尽,再次提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进一步深化读者的认知。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点明自己写作《伶官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就史论史,而是要警示世人,帮助人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作者在开篇便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间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在文章的最后又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与篇首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相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从整体上看,全文始终紧扣一个“理”字,透彻地分析了何为“兴亡之理”,指出国之兴衰取决于人的作为。欧阳修看似在评说历史风云,实则是在针砭时弊。他借庄宗得失天下之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当时的执政者能汲取后唐灭亡的教训,使大宋朝廷再一次恢复活力。欧阳修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既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又是为了引起执政者与其他人的注意,可谓煞费苦心。

欧阳修不仅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是一篇短文,但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逻辑严密,呈现出一种冷峻、犀利的艺术风格,读来令人震撼不已。

总之,欧阳修在精心挑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巧妙地安排和布局,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揭示了国家兴衰与“人事”之间的密切联系,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

猜你喜欢

五代史史实欧阳修
《五代史阙文》所引《五代史》版本考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以吕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为例
画眉鸟
宋初诗人李九龄考
欧阳修快马追字
勤奋的欧阳修
新旧《五代史》中有关少数民族记载异同之比较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