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探究

2022-05-30郝敏

校园英语·下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摘 要:英语阅读课是学生进行思想碰撞、锻造思维品质的重要平台。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浅阅读、重应试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本文以上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中的“Going Global”为例,探讨将思维品质培养融入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即借助信息技术、挖掘文本思维点、创设思维迁移情境、倡导学习通上生生互评来激活、激发、深化、可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品质;深度阅读;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郝敏(1991.09-),女,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引言

阅读课是英语学科的重要课型之一。除了起到传递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作用,阅读课更是学生进行思想碰撞、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平台。

目前,上海浦东新区高中阶段以及中高贯通学生都在使用上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相比之前的牛津版教材,上教版教材有了如下变化:在阅读词汇方面,上教版高一教材词汇更加丰富;在阅读篇幅方面,上教版教材文章篇幅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在阅读内容方面,上教版教材更加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深度;在阅读培养目标方面,上教版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更加关注学生较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能力。

在应用上教版教材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阅读学习问题。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呈现碎片式阅读习惯,过分关注一词一句,缺乏上下文联系或是整体理解;在思考问题时,常常浮于表面,缺少进一步的推理、分析与批判;在阅读后,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过分依赖个别能力较强的同学等。这说明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误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表层理解或是应试技巧,缺少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锤炼。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务必要聚焦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以此为抓手,促进学生由获取基本信息、应试为主的阅读方式尽快转变为注重思考、探究的深度阅读方式。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目标是能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深度阅读

克瑞克提出了加工深度理论,认为人往往在不同深度层次上对各种外界刺激进行心理加工,而只有那些得到深度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长期保持下来。所谓深度认知加工就是赋予信息以意义,理解信息的深层意义。

目前,对于深度阅读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界定,但各种解读非常接近。黄百深认为,深度阅读是指学生对文本有深层次的理解与感受,形成个性化、合理化的认识,从中学会独立思考。杨宏丽认为,深度阅读是读者以某种方式解读文本、品味文本,实现自我意义建构,达到一定程度和水平的阅读。黄远振认为,深层阅读内容包括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性思维,包括质疑、评价、推理、诠释等批判性思维,涉及联想、想象、创生等创造性思维。

(三)修订版布卢姆教育目标

修订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为两个维度,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

(四)支架性教学

支架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帮助学习者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帮助学习者将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三、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要改变阅读教学现状,需要基于新课标,以修订版布卢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过程维度和支架性教学理论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激活、激发与迁移。下面,笔者以上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Going Global”的阅读教学为例,阐述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英语深度阅读教学实践。

(一)借助信息技术,助力思维激活

随着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师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融合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或呈现真实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鼓励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后续思维品质的培养作铺垫。

【教学片段1】在读前环节,通过展示与老外朋友的微信聊天界面,并以放大镜滚动的方式展现“走出去”的国货商品——老干妈、六神花露水、华为手机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环顾四周,从身边寻找“引进来”的国外商品。学生深切感受到身边触手可及的各类国外美食、日用品与产品等,由此激活了思维,导入了全球化主题。

教师需注意的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时一定要紧贴主题,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产生共鸣,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二)挖掘文本思维点,逐步激发思维

在读中环节,教师需注重深入挖掘文本思维点,感知文本深层信息。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开展较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梳理、发散、推断、比较、分析、批判信息的思维能力。

1.巧用追问,培养信息梳理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问题追根究底,需具有指向性与层次性。教师可通过追问提供脚手架,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梳理信息,促进学生形成更为完备的知识背景。

【教学片段2】教师让学生通过精读第一部分内容了解背景知识。学生通过定位数据,很快完成了人口增长表(见表一)。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表的变化趋势,关注人口增长的现象,通过追问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定位到第三段,得出如下结论“Because we invented agriculture around 10,000 years ago.”。笔者进一步追问学生“How did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学生通过结合已有知识以及教师的图片提示,逐步理清内在联系,补充了如下信息“Due to the invention of agriculture, people could feed themselves and started to settle down and have families. Bigger families and more stable life lead to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在追问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搭建脚手架,并可结合一些图片等提示,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逐步引导学生增强对信息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信息梳理能力。

2.运用导图,培养信息梳理与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是表示知识关系的图式。利用思维导图,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更好地梳理、概括信息;并且通过色彩、线条、层级的变化,刺激学生的大脑突触去建立更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3】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地球却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3-4段列出的全球化的具体影响涉及哪些方面并鼓励学生补充其他方面。通过借助思维导图,学生理清段落要点,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涉及哪些方面,从而对全球化的影响有更加直观、生动、清晰的认识(见图一)。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随着线条的延展以及色彩、层级的变化进一步激活了已有图式,充分发散了思维,进一步补充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例如科技与医药等。当然,教师需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适度参与,给予引导,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3.定位线索,培养推断思维能力。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定位线索,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文本理解与逻辑推断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片段4】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通过填表格(见表二)找到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方面的变化。学生通过梳理整合信息完成表格,并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推断unfamiliar、extinction和halve的词意(在核对答案时进行追问),以锻炼学生猜测推断的思维能力。以halve为例,在猜测halve词义的时候,学生首先需要定位两处线索,分别是课本第37行“There are around seven thousand languages in use today”以及第44行“The number of different languages will halve to just 3500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两处数字,推测出halve的词义为reduce by half。

鉴于不少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碎片式阅读的习惯,定位线索的能力較弱。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文本题材加强对学生策略意识的训练,提升学生对于细节信息的敏感度,从而促进学生思考与推断能力的发展。

4.对比信息,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对比与比较信息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逐步经历区别、组织与归因三步认知过程,透过表象分析内在原因,培养学生的深度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5】基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表,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全球化的利弊。以交通为例。首先,通过对比今昔,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全球化给交通方面带来的变化,学生立马提到convenience。教师进一步提供一些支架式信息,引发学生对各种交通工具频繁使用的思考,学生这时看到了负面的影响: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全球化给其他方面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此后,学生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自身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全球化的利弊,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首先让学生分解成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再建立起不同方面的联系,从而形成自我较为全面的分析。

5. 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提倡质疑帮助学生形成反思场,促进自我建构,调动思维积极性。通过追问学生是否赞同作者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6】在定位作者观点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作者的看法与原因。学生回答:“He feels disappointed because he doesn't enjoy the same culture and language all over the world.”, 紧接着教师追问学生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试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基于此前的利弊分析,没有被动接受作者的看法,主动建构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学生A表示:“Despite the culture loss and language extinction caused by going global, I still feel positive because we can enjoy more advantages such as convenience and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学生B 表示:“ I don't agree with the author. We can just do something to change the bad sides. For example, we can choose some selective courses like Shanghai Dialec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earn more about local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can change the tendency.”。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多给予学生一点思辨、批判的时间,学生会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他们积极、阳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面。

(三)创设思维迁移情境,深化思维发展

情境活动是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沉浸式合作与展示,鼓励学生将已学知识以创造性方式产出,促进学生联想、想象与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

【教学片段7】教师创设如下情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上海教育电视台针对中学生中开办了“Globalization and I”的电视访谈节目。下周,上海教育电视台将开设某校专场。现邀请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准备“Globalization and I”的电视节目采访片段。学生在模拟情境中需应用课本知识回顾背景知识与全球化的影响,并通过深层次加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看法,探索如何更好地拥抱全球化,充分发挥联想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展示环节,教师挑选了两组进行展示。其中第二组的表现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主持人在说完开场白去连线场外记者的时候,加上了一些过渡的语句并模仿电话连线的嘟嘟声,场外记者连线后也非常热情活泼地挥手示意。在采访全球化的影响时,一位组员提到全球化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未来的就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并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探讨如何应对。该组员说:“As a future security staff, while enjoying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we should also learn to face up to challenges. We need to improve our English level,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cultural awareness so as to be better qualified for the post and promote local culture.”。該小组不仅在编排过程中呈现出创新元素,在观点上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别出一格。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每名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并发挥自我创造性,避免过分依赖个别能力较强的同学,教师可采用抽取信封等形式分配角色与任务。通过查看信封中的任务卡,每名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包含句型提示)。通过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充分整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并创造性地组织、编排这档电视采访节目。

(四) 倡导学习通上生生互评,可视思维发展

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简单、笼统的评价并不可取。除了教师评价外,利用教学平台,例如学习通进行生生互评更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与记录每名学生思维发展的途径。通过学习通平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给其他同学打分与作出评价获取课堂积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增强自我思考与评判能力,同时也使得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思维发展过程可视化。

【教学片段8】在展示环节后,教师让学生从内容、表达、合作、设计(逻辑、创新等方面)四个维度对展示小组进行打分并写下评语。在评判的过程中,学生依据评价标准主动思考,写下自己对展示小组的评价与看法,并上传到学习通平台,方便展示小组课后自我反思与改进。在评价中,学生A提到第一小组第三位被采访者在分析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时所给出的理由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脚;学生B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第一小组设计得不够合理,在采访的时候,记者把话筒直接给了被采访者,并在被采访者之间传递,实际采访活动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课上未完成的小组,教师可将展示任务布置成作业,要求学生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学习通平台并请其他组进行评价。

通过生生互评,学生作为评价者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思考并依据评价标准大胆提出质疑与建议,是自我进一步深度思考、深化思维发展的过程。同时作为被评价者,通过评语,可以见证自我发展过程并挖掘进步空间。对于教师而言,观察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思维发展过程,有利于反思教学和改进后续教学。当然,评价过程中教师仍需起到一定的监控调节作用,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积极。

四、结语

在布卢姆教育目标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思维,通过挖掘文本中的思维点、创设思维迁移情境逐步促进学生概括、发散、推断、比较、分析、批判、创造等思维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从理解出发(教学片段省略了记忆认知过程),逐步达到分析、评价、创造等较高的认知过程维度,并借助学习通开展生生互评,使得思维发展过程可视化。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如下几点:1. 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思维点。2.根本文本题材特点,加强策略意识训练。3. 层层递进,搭建好脚手架,逐步促进思维发展。4. 具有创新意识并鼓励多元思想碰撞。5. 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渗透到教学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学习通实现阅读学习全程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将更有利于课后的评估、反思与改进。只有帮助学生铸就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励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笔者希望本文对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的探索能为教授上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师们提供一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Craik F I M, Lockhart R S.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 Journal of Verbal Thinking and Verbal Behaviour, 1972(11):671-684

[4]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黄百严.深度阅读需要教师深度引导[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10):37-38.

[6]黄远振.词义概括:英语深层阅读教学的着力点[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7(9):40-44.

[7]杨宏丽.课标中阅读期待的独特性及其教学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43-47.

[8]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钟启泉.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与教学方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1):3-16.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戴着镣铐起舞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