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特色专业群是确保“双高计划”落地的基本条件

2022-05-30杜俊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特色院校

“双高计划”的目标有两点:一是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二是打造高水平专业品牌。而专业群建设是助推“双高计划”的动力之源。当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建设标准,缺失评价体系等。因此,要重视特色专业群的培育,抓好优势专业群,从顶层设计上为专业群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需要,优化高水平师资团队,稳步推进“双高计划”有序落地。

从2019年“双高计划”的出台,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引发学界对专业群建设工作的深入探讨。在申报获批的389个专业群中,覆盖18个高职专业大类。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群有113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有112个,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专业群有100个,面向现代农业的专业群有32个,其他专业群有32个。“十四五”以来,如何打造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特别是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重视师资、资源、人才、产业的深度整合,发挥特色专业群的聚焦效应,为“双高计划”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一、特色专业群的“特色”内涵挖掘

关于专业群的界定,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多个学科基础接近的专业构成的一种专业集群”。对于“特色”专业群,有何内涵?

(一)界定特色专业群

对于特色专业群,首先具有一般专业群的特征,即拥有一系列相关联的专业集群。在这些专业集群中,相关联的多个学科基础接近,或者这些学科在多个技术实操领域具有较高重叠度,或者这些学科面对的是工程对象相同的专业领域。其次,特色专业群更加强调“特色”的内涵。比如由多个综合实力强、就业率高、与院校重点专业密切相关的核心专业群,这些专业所形成的专业集群,与某一特定行业紧密联系。最后,特色专业群要求各专业能够具有相类似或相同的专业基础,特别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训中,具有某些领域的重合度,便于对实训场地、师资队伍进行资源整合。

(二)特色专业群的优势

高职院校打造特色专业群,成为落实“双高计划”的重要体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接。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150个高水平专业群”总体目标,必须要打破单一专业教育格局,依托特色专业群,实现相关专业资源的联动与共享,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显然,对于特色专业群建设被赋予了时代内涵。特色专业群建设要与区域产业需求密切对接,要借力产业链升级需要,增进各相关专业的密切协作,打造特色专业群集聚效应。同时,特色专业群建设并非固定的专业数量,而是要与时俱进,保持动态性,与市场行业需求建立协同。另外,特色专业群建设绝不是一般专业群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从“特色”上兼顾各专业间的协同与配合。

二、特色專业群建设的现实意义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突出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综合能力。各行业、各领域要通过特色专业群建设来打造院校专业品牌优势,带动区域产业快速发展。

(一)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将服务区域产业人力需求作为重要任务。“十四五”以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更多产业高素质优秀人才来支撑。高职院校在打造特色专业群过程中,深入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和重组专业群优势,为区域产业提供更多复合型人才。同时,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拓宽专业群整合范围,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从特色专业群建设中提高跨专业、跨界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二)更好地提升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就业难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对于广大毕业生不再是有业可就,而是追求高质量就业。政府、社会、高校关注的不再是“就业率”,而是“就业力”。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传统产业带来深刻影响。新业态、新岗位不断涌现,即便是原有职业岗位也提出更多新要求。面对职业岗位,对于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更要具备综合的岗位适应力和胜任力。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成为满足高质量就业的基本条件。因此,打造特色专业群,关注毕业生综合素养的获得,使其能够更有效地胜任职业岗位。特色专业群建设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岗位适应力等进行综合,满足毕业生就业灵活性、多样性需求。

(三)助力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打造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对自身进行定位,要为社会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色专业群建设成为衡量高职院校育人能力、育人质量的关键条件。每个院校都要找准特色专业群建设方向,强化自身特色专业群基础,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特色专业群建设要体现院校自身特色,避免“千校一面”,要深入对接区域产业,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的协同发展。

三、制约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主要问题

特色专业群建设在实施中还面临发展困境。一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专业特色。特色专业群建设需要坚持长期投入,一些院校经费不足、投入分散等问题,无法满足特色专业群资源配置需要。

(一)缺乏特色专业群建设标准与规范

特色专业群建设应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事实上,对于特色专业群的界定,并未形成一致共识。缺乏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不同院校在特色专业群建设中按照自身实际摸索与尝试。国家并未出台详细的特色专业群建设规范,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借鉴。特色专业群建设需要从专业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团队整合、实训基地运营、建设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完善。很多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群建设中没有固定的参考标准,导致所建特色专业群与行业、产业需求仍然存在不匹配、不完善问题。

(二)特色专业群建设逻辑不一

特色专业群在建设中,其组建逻辑及原则尚未统一。不同院校所遵循的组建逻辑也不尽相同。一些院校围绕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同、学科基础相近来组建特色专业群,这一逻辑强调对学科基础、师资力量的整合。一些院校以自身核心专业为基础,整合多个相关联专业来组建特色专业群,这一逻辑强调对院校核心专业的挖掘。一些院校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产业链上下游对接需求组建特色专业群,这一逻辑强调对区域产业的对接。但不管是哪种组建逻辑,都存在狭隘性,很容易陷入若干专业的简单拼盘,与特色专业群内涵不对应。

(三)缺乏完善的特色专业群评价体系

特色专业群建设需要构建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评价特色专业群需要具体的评价指标,但当前很多院校的特色专业群建设没有完善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要涵盖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全过程。一些院校虽设置了“专业群”评价体系,但仍以传统专业评价指标来实施。另外,一些院校的特色专业群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不科学,都将影响特色专业群建设成效。

四、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树立开放视野,优化特色专业群建设标准

特色专业群建设要在“特色”上下功夫。高职院校要主动学习先进建设理念,树立开放的建设视野,吸收和借鉴国际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建设思路,参考相关行业领域权威标准、专业认证标准来指导特色专业群建设工作。如澳大利亚《悉尼协议》对工科专业设定的认证标准,美国商学院认证委员会(ACSP)对商科专业的认证标准。借鉴这些学科认证标准,全方位挖掘和整合自身特色专业群资源。高职院校在打造特色专业群过程中,要立足大专业视角,注重相关联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设置。特色专业群要明确相应的课程体系,要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参照专业群建设标准共性,尊重各专业方向的个性,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另外,明确特色专业群职业素能,从知识目标、岗位素质、能力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优化特色专业群具体课程。如增加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课程,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

(二)确立标杆动态,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群建设质量

“标杆分析法”强调以优秀标杆为对照,查找不足,改进并完善自身体系,获得快速提升。在特色专业群建设中,建议高职院校能够选取行业标杆院校的具体做法,以此為标杆,寻找差距,提升组织竞争力。通过“标杆分析法”,对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优势进行整合,对师资、实训、教学、科研、产教融合、社会服务能力等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在自我完善中缩短与标杆院校的差距。特色专业群建设涵盖专业多,高职院校要引入全过程、动态管理,对各子项目建设进度编制计划,月末或项目节点,对各项目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是否达到预期。通过动态调整,提高特色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效能。

(三)对接区域产业结构,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特色专业群建设要坚持服务区域经济需要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深入对接区域产业实际,特别是在特色专业群建设中,更要抓住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实现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一方面院校要深入地方产业,了解产业基础、产业规划需要,对照自身专业优势,对相关学科专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另一方面,要面向行业不同岗位、不同领域,设置不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向,提升专业群建设资源整合度。特色专业群建设要关注区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抓住产业升级机遇,开辟新的专业方向,优化课程模块,体现职业化人才目标。如与龙头企业展开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从专业群与产业群集聚中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高职人才对产业需求的应变力。

(四)抓师资团队建设,实现各专业资源共生共赢

打造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来支撑。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群建设中要抓好师资的整合,特别是优秀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汇聚核心专业、优秀师资,做好专业与专业、不同领域教师间的协同与配合。在校内围绕特色专业群建设,做好人才引进与培养规划。在校外鼓励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兼职,吸收企业优秀师资参与校内实训教学。特色专业群建设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岗位典型任务,开发相应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引入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密切院校、产业、市场发展关系。特色专业群建设各专业之间要建立合作、共赢机制,专业资源共享,专业优势互融,共同打造专业群“特色”。另外,完善特色专业群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专业群诊断改进与激励机制,将专业群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实现深度对接,通过动态评价来确保特色专业群建设质量。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打造特色专业群,以优势专业群组方式提高专业竞争力。“双高计划”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不同院校要找准定位,深化产学融合,集中优势力量,打造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杜俊杰,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特色院校
特色种植促增收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中医的特色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