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事物特征 掌握说明方法
2022-05-30宋晓华
宋晓华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以事物说明文为学习内容,语文要素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事物说明文是以具体事物、科技知识等为说明对象的文本,使用准确生动的词句,运用多种恰当的说明方法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由于说明文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初中生对这类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往往提不起阅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事物说明文的难度。其实事物说明文的语言文字、选择材料、逻辑结构都具有独到之处,因而在事物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把握事物说明文的特点,探究语言特点,了解事物特征,引导学生展开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本文列举该单元中《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教学步骤,来谈谈教学事物说明文的策略。
一、巧妙设问,引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开展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学情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基于文本进行猜读式“头脑风暴”,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中国石拱桥》属于建筑类说明文,涉及很多桥梁术语,如“拱桥”“大拱”“小拱”“拱肩”“拱圈”“联拱”等,这是八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事物说明文,平时学生对这一类的文章接触得比较少,对课文内容可能会存在一些阅读障碍。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教师应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石拱桥的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等知识,预习课文内容,理解“巧妙绝伦、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就地取材、人不知其所以为”等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赵州桥大拱的简笔画,然后提出阅读任务:赵州桥还有四个小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把四个小拱的位置说清楚。学生可能会说“在大拱的上面还有四个小拱”“桥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桥的两侧各有一个大一个小的拱”之类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不断描画小拱的位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不是把赵州桥的石拱位置表达清楚了。再出示文中描写小拱的句子“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拱本来是没有肩的,但是作者把桥说成像人一样还有肩膀,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非常形象地指出了小拱位于大拱的两侧上部,“各有”就是说大拱的两个肩膀上各扛着两个小拱,文中对小拱与大拱的位置关系的表述就非常准确了。在简笔画中指出“两肩”的位置,画上小拱,这样学生就非常清楚地感知到了赵州桥的模样。接着教师再提出进一步的观察任务:卢沟桥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卢沟桥的简笔画。有了刚才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就变得活跃起来,对文中“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进行仔细推敲以后,画了水平的桥面、12个桥墩、11个桥拱,再用自己的话介绍卢沟桥的模样,学生都能回答得既准确又形象。
教学需要智慧,针对学生阅读的薄弱点,教师巧妙利用简笔画,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探究知识,按照认知结构不断进行推测和演绎,最终准确而又全面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看图说话的语言实践中提升了比较、判断、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研读语言,理解说明特点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已经出现过说明文,学生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初中阶段的事物说明文虽然在八年级才出现,但如果再继续围绕说明文已有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只能在原地踏步,因而教学时应结合单元语文学习要素,采用多种方法概括事物说明文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国石拱桥》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题目前添加修饰性词语,如“结构坚固”“形式多样”“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等,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再借助课题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关键信息,概括每段段意,厘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在学生交流以后,教师板书课文的结构: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并总结出课文是按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写作的。接着进一步提问: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是中国石拱桥,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座桥而要写两座桥?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猜测作者这样写肯定有其独特的用意,于是纷纷深入文本仔细阅读,寻求答案。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从大拱、小拱、拱圈、全桥四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第六、七自然段从桥长、桥面、石拱、石狮等方面介绍卢沟桥的特点,通过比较两座桥的外形,发现它们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都有彩虹一样的弧形桥洞,都是我国石拱桥中的经典代表作品。但它们又各有特色:赵州桥是独拱桥,设计科学,结构坚固;卢沟桥是联拱桥,建筑优美,闻名中外。作者在文中例举两座桥,在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时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这就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
事物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全面解说事物的特点;事物说明文的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学为主导思想设计学习问题,引发学生研读课文语言,主动去思考,在充满个性的阅读体验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疑探究,发现语言特点
学生阅读事物说明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取关键词、概括关键信息等方面,而要注重理性的思维发展。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自主学习往往只是满足于概括文章说明内容、理解段落结构、识别说明方法等方面,缺少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生疑,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深度发展。
《中国石拱桥》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阅读课文以后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有了一定的体会。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抓住文中的一處细节进行教学:赵州桥的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28道拱圈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可能只是拱圈的注解——建筑物中的弧圈形部分,至于“拱圈”的构造到底是横向的铺排,还是纵向的叠加,就没有真正地深入思考。就这一问题带着疑问开展小组学习,学生对文本做了进一步探究:从文中的“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这一个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同样形状”是指什么形状?“弓”是指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利用画画的方法来进行解释,认为这个“弓”当然是指弧形的桥洞,也就是说像这样的弧形一共有28道,而且每道拱圈都能起到独立支撑的作用,这样才能确保拱桥的牢固性,即使有一道拱圈坏了,还有其他各道拱圈发挥作用,石拱桥的安全性能不会受到影响。为了印证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上网查找赵州桥的图片,放大以后让学生观察拱圈的样子,再搜索文字资料,介绍赵州桥的设计师李春的高明之处:就地取材,选用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建桥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纵向砌置的方法,整座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圈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拱厚都是1.03米,每道拱圈各自独立、单独操作,相当灵活,这种建造方法便于桥的维修,假如有一道拱圈的石块损坏了,只要嵌入新石,进行局部修整就可以了,而不会对整座桥造成危险。对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印证以后,学生就对这个全新概念有了科学的认知与深度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语言特点,锻炼学生的思维。比如采用换词法,“拼成”可以换成“组成”吗?“合拢”可以换成“连接”吗?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事物说明文语言表达的专业性,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四、微文写作,提升表达能力
学习事物说明文,重要的还是要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但是利用微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及时迁移本课习得的经验进行模仿借鉴,学写简单的说明文片段,触类旁通,进行深度阅读训练,在读写结合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中国石拱桥》是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作品,在这篇事物说明文中,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座桥说明中国石拱桥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点,令人信服;说明方法多样化,清晰而又准确地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说明顺序恰当,结构层次分明;说明语言准确,科学严谨合理。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学生掌握了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理解了说明文准确表达的方法,对文章的写作结构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课文的第一、第五、第九自然段都是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来写,逻辑性强,是学生仿写的好素材,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就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炼内容,采用总分结构,使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进行微写作。结合课文资源,列出中心句“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中国桥梁事业飞速发展”,让学生选择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阐述,这样,学生为了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再一次深入课文,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有重点的阅读,提取相关信息,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重组整合,写出属于自己的说明片段。写完以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就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方面进行相互评价,自主修改后,小组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分享。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介绍事物的对象转移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某一类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与个性,学着写整篇说明文。
微写作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比较少,只有几分钟而已,这种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就像一颗燎原的火星一样,不但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积极的表达中逐步掌握提炼、概括、整合信息的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提升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中国石拱桥》被选入统编教材,成为学生学习事物说明文的首篇范例,足见其在写作方面的高度成就。教学中以课文为教学素材,采用巧妙设问、研读语言、设疑探究、微文写作等教学策略,在读写结合中讲授事物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体悟写作事物说明文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说明文的理解与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