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2022-05-30殷晓敏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感情课文能力

殷晓敏

从基础教育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可以看得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朗读与默读,而作为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朗读是塑造学生语感的有效的办法之一。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开展朗读提供相应的条件,让低段学生把握一定的朗读方式。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充分的朗读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关键,而在小学低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利于在进行朗读教学的环节中充分发挥朗读的效能,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深入剖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本文从小学低年级教学入手,分析了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课堂上朗读时间甚少

1.部分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将侧重点放在了识字、写字这两方面,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生如何认字、读字、写字等,只有等学生把生字掌握得差不多之后,才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朗读能力的培养上,这說明部分教师重识字教学、轻朗读教学。除此之外,教师在朗读能力培养上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基本上就是要求学生反复读几遍,很少渗透有效朗读的方法,忽略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没有太大的意义。

2.低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思,很多时候直接把课文内容、包含的思想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提供自主朗读、发现、感悟的空间和机会,这样学生只是机械地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对于里面的情感、内涵无法体会到,更难以引发共鸣。这样就无法发挥朗读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不利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二)朗读教学方法不当,缺乏有效性

1.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指导方法缺乏有效性。现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缺乏有效的方法,甚至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朗读,他们最重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所以对该阶段学生的要求只是让他们读文章就可以,不会提出太高的要求,更不会专门传授学生朗读的方法。这样,在学生将课文朗读完毕之后,教师也不会及时地做出评价,无论他们读得怎么样,都不会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只有在读错字的时候会纠正学生的读音,长此以往,就会阻碍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2.低年段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朗读,还不知道朗读可以带来多大的乐趣,也没有养成相应的习惯,更不知道朗读有什么重要价值。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课堂上注重指导学生。如果他们没有形成较好的朗读习惯,那么在朗读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阻碍朗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组织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且表达出感情,教授就要让学生对朗读课文产生兴趣,让学生去主动朗读,享受到朗读的乐趣。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直接通过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还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首先,就要通过朗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萌发出朗读课文的兴趣。主要包括教师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往往更容易被语言文字带进去,只有被情境所感染,才能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教师还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在模仿表情动作和说话语气时完成课文朗读,体会不同人物在说话时的微表情,再将其表演出来,有利于学生在演出的环节中融入自身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此外,还可以根据比赛朗读的方法,促使学生进入最好的朗读状态,使其向全体同学展现自身的朗读水准。例如,《一匹出色的马》这篇散文以秋季的郊外为主,用儿童的语气叙述了一家四口出游的小故事,在景物描写与叙述相结合的表达中,将自然景观和生活上的乐趣融为一体。学生在朗读时,身处一个生机盎然,满含亲情和关爱的情境中,更容易理解课文,产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在创设朗读氛围、营造朗读情境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在阅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时向学生展现出春天郊外的景色。第四自然段到末尾,可展现一家人游玩、和谐相处的家庭生活画面,这种氛围和场景的营造,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场景与文章内容进行对应,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这种朗读氛围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探索文章。这篇文章在表达感情时特别真挚,而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趣事,在学生的分享与表达中营造更热烈的朗读氛围。

(二)指导朗读方法,使学生有技巧地完成朗读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进行示范性朗读,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读音,也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范读,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感情方面来说,更能拉近学生和课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模仿教师的朗读方法,感知语言文字中传递出来的感情。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课文中优美且颇具感染力的文本会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表示出自己的感情,让学生与教师、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学生对朗读课文有兴趣以后,这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具体指导学生的朗读方式,如范读,让学生在听教师朗读的环节中了解朗读方式,掌握在朗读不同文章内容时的旋律与语调。在范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掌握感情,在语调及声调的水准上重视一点一点地示范,教师的带头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就可以在效仿教师的环节中提升得越快。学生在逐字逐句的跟读中学会了有逻辑地断句,在领会文意的基础上体验文章情感。比如,在学习《彩色的梦》时,教师首先进行范读,在范读中读出梦的多彩和美好的感觉,从而为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奠定良好的基调。在文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出现了破折号。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观察到老师在让读这两小节时是怎样朗读的?在朗读蓝得透明和又红又大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只有在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学会跟着教师进行朗读,才能掌握好朗读方法。在学生跟着教师朗读后,教师再列举类似的句子,让学生完整地读出来,并且读出感情。

(三)适时激励学生,强化学生朗读自信

成功的朗读会带给学生巨大的情绪力量,让学生对好好朗读产生强烈的意愿,教师的表扬往往透露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支持与鼓励,这是学生树立朗讀自信心的外在动力。为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要学会从学生的感受出发,捕捉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赞美学生,尤其是赞美后进生,即在朗读时存在很大问题的学生,往往能给学生正面的引导。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在给出相关肯定性评价的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存在的小问题,而不是泛泛地说“你朗读得很棒”。要善于运用巧妙的评价诱导学生,在评价的学生的过程中传授学生朗读方法,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给出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建议,才能促进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实现有效的朗读教学。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教师随机让一个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在朗读时把“的”和“袋”这两个轻声读得很正确,同时整个段落读得很响亮。教师就可以给出肯定性评价:“真好!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得很正确,轻声也表现出来了。你不用那么紧张,可以再试着根据固定的搭配词,在不同的词语之间停顿下。”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评价再次进行朗读,读得更加出色。这种充满肯定性的表扬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朗读时存在的优势,同时教师又客观地指出了学生存在的朗读问题,在学生二次朗读之后,又充分肯定学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也让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针对性的提高。随后,在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小组抽签选择朗读的顺序,在每个学生朗读时教师都要通过眼神、动作或表情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朗读,读得响亮,读出感情。同时,也要在学生小组完成整篇课文的朗读后给出评价,以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

(四)读出思想感情,开展细致分析

要根据朗读感受课文表述的观念、感情,首先要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课文所要体现的感情。这就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再根据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因此,学生在课文中要读出感情,先要保证对课文内容有充足的了解。第一,在学生读的正确且流畅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读出感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感受课文所体现的观念与感情。针对低段学生,教师不可以拿出一篇课文就规定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对文章内容存有不理解的地方,或是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不足,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跟随教师的泛读,达到正确且流利的水平,才能进一步地读出感情。为了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进行朗读,熟悉课文中应用的书面语言,教师要为学生的朗读留足时间,让学生从平时听话说话的习惯向学习书面语言过渡。第二,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时下足功夫。前文就已经说过,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与阐述,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才能促进学生在朗读时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以课文《妈妈睡了》为例,要想让学生感受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懂得感受母爱,懂得关爱父母,教师就要让学生通过文章中关键的词句,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中是怎么描写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的。第三,组织学生熟练运用朗读技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是学生做好朗读的基础。通过正确的语调、速度、重音和停顿,将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是学生读出思想感情的主要表现。因此,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调的长短、高低、轻重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状态,也能为课文奠定一个基本的语调。比如,朗读《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通过充满趣味性的语调来完成朗读,不同课文的基本语调是不同的,在同一篇课文中不同的部分也具有不同的语调。

(五)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朗读,教师适当点拨

学会朗读并不是指教师将朗读的技巧方法全权传授给学生,而在于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朗读中创造。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就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权。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还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各种方法的传授也要以引起学生的疑问或者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主。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提问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疑问,并勇敢地提出来。学生只有在不断自主朗读的过程中获得教师的点拨,获得稳步的提升,才能学会朗读课文,学会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立足于教材中入选的优秀作品,教师应根据具体故事情节或意境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抒发。针对不同文章的朗读,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吸引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作品,将身心融入课文中。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阅读之后,按照课文描写雷雨的顺序划分整篇文章。这需要学生学会在课文中提取主要信息,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如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并根据自己的朗读情况,说说文章可以按照怎样的结构完成分配,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在主动参与课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读出自己的节奏,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想法适当地点拨学生,让学生学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分析课文的结构,根据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分析课文所营造出来的画面。另外,在分析“压”字和“垂”字的妙用时,学生往往无法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就可以依靠各种媒体来运用风的声音、雨的声音等声效,来仿真模拟雷雨产生时的情景,让学生得到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并且将自己的感受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充分理解“压”字和“垂”字的妙用。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分析,为学生提供开展多种多样朗读活动的平台,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不断肯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强化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后,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应在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读出感情的过程中给予点拨,让学生的朗读能够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感情课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带着感情
背课文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