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作用与教学探索

2022-05-30郭微微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习题教材

郭微微

课后习题是教材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课后习题进行科学化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正确理解课后习题的教育作用,难以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本文笔者结合实际问题,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作用与教学展开探究。

随着统编教材的深入实施,相较以往的课本教材,统编教材从课文篇目到文本内容再到活动编排,从其细节反映许多新的观点和理念,更易落实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目标与任务。课后习题作为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课程目标、语文要素以及知识体系相辅相成。教师通过对课后习题进行指导与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核心素养,巩固其语言基础,实现多元发展目标。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课后习题缺少系统化的了解与引导,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流失与资源浪费。因此,本文从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教育作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教学实施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一、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教育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文本理解

加强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有助于提高文本理解。课后习题是“吃透”教材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保障。通过对课后习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查找疑难问题,优化学习方法,加强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与理解。

(二)有助于掌握语文要素

加强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有助于掌握语文要素。通过对课后习题进行合理化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方法、深化基础内容,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有效提升,这对语文要素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相较以往教材,统编教材更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并将难懂晦涩的语文要素细化为相应知识点,如单元导引、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更易于小学生对其语文要素的掌握和理解。

(三)有助于增强语言运用

加强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有助于增强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借助课后习题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发现语言规律,促使其会表达、会思考、会应用,这对小学生的基础培养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教学实施

(一)依托目标展开练习

在以往的教学实施中,个别教师采取自创习题的方式展开练习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但在其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渗透方面产生阻碍,降低其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中,教师应从学习目标入手,结合课后习题内容,深入探究、合理引导,保证学生主体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如在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习题:“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的教学中,结合课后习题内容,掌握作者对窗外安静、小动物热闹等句子的描写方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以按照从局部感知整体、从目标探析关键的流程进行指导,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抓住关键词句,如“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跑来了两只猴子”“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等,使学生在品读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巩固理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和精准渗透。

(二)重点阅读引导练习

课后习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深度挖掘,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使其掌握重点信息和关键文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性和传递性,实现文本对话、语言对话、思维对话,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中,教师应针对问题内容采取重点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剖析、重点解读,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内化理解。如在三年级上册《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课后习题:“这三首诗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的教学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词语言展开重点品读,以此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习题答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如《山行》中“寒山”“枫林”;《赠刘景文》中“荷尽”“菊残”“橙”“橘”;《夜书所见》中“梧叶”“寒声”“秋风”“促织”等词语都是描绘秋景的语言。通过对课后习题展开引导式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深度,还能使课后练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讨论交流深化练习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建构的初级阶段,对问题的认知缺乏一定深度和角度,难以全面、客觀地分析问题、了解本质,对此,教师在课后习题教学中,可以采取讨论交流的方式,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促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认知理解和思维观念,这对课后习题的解决有益。如在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课后习题:“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活动,并从不同语句挖掘真相,如“父亲突然站定,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喃喃着”“叶子为什么在动”“要抖净露水和湿气”“凝神静气”“生怕惊动鸟”等,使学生对“父亲”的行为举止和对鸟习性的掌握情况进行探究,更易感悟作者的中心思想。此外,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互动细节,及时引导讨论主线,优化语言交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参与和情感体验。

(四)优化形式拓展练习

课后习题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教材中,还可以结合目标特点引入相应的教学资源,以此拓展认知范围,优化学习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语言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周边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言素材和练习方式,这将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产生积极影响。如在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的课后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生活中的“特别”细节进行呈现,如向日葵会随太阳转动、含羞草被碰触后合拢、香蕉皮会随时间变薄、指甲会不断生长、月亮形状有月圆和月缺、潮水的涨潮和落潮、猫咪的瞳孔白天和晚上有所不同等,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其语言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实现其素质发展。此外,在优化拓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活动,结合所观察的事物特点,将其进行描绘和表达,锻炼写作技巧。

(五)结合主旨渗透练习

主旨是文章表达的重点内容,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在统编教材学习中,课后习题往往与课文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作用,通过对课后习题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其中心思想产生深刻印象,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如在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课后习题:“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做人的道理,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任何时候都要谦虚,都要与人为善,都要有宽容之心。又如在《司马光》课后习题:“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的教学中,该问题也涉及其主旨,教师应采取指向性语言,通过与其他小孩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司马光遇事沉稳、灵活机智的优秀品质。

(六)语言运用加强练习

语言运用是统编教材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开发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问题要求和提示信息,运用多样化的引导方法,以此锻炼和提升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思路、梳理语言。如在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习题:“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能清楚、完整地讲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题目中的“部分”理解为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两部分,这样,学生在“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时就可使用一些关键语句,这对学生语言的梳理和信息的传递起到推动作用。又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美术绘画的方式,指导学生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进行绘制,更易于学生表达故事、讲述道理。

(七)联系生活应用练习

知识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语言作为现实生活中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从生活的角度探析课后习题,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体会语言的重要作用,还能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如在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习题:“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3D街景的影像手段,为学生呈现街道两旁不同的景色与事物,如便利店、文具店、蛋糕店、银行、执勤的交警、匆忙的行人等,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点燃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语言思维,使学生在不断观看和回忆的过程中唤起情感、明确架构,这对学生的语言创作和情感表达起到推动作用;又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课后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影像功能,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的音乐,如波涛汹涌的潮水、静谧幽深的小道、乒乓作响的厨房等,更易于激发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记录其美妙的声音。

(八)引发想象创新练习

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是现阶段小学生感观思想的主要特征,通过其合理引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开发语言思维,实现其创新发展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入其中,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如在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习题:“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美的想象”出发,如春天家乡小河清澈见底;秋天家乡漫山遍野的红黄两色惹人喜爱;冬天家乡屋檐晶莹剔透等,引发学生对家乡不同景物的观察和想象,进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又如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常规化的读写模式,发散想象,创新预测,如从生活角度预测、从科技角度预测等,更易调动学生的读写兴趣,给予学生更为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机会。

(九)通过课后习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对一堂完整的小学语文课来说,课后练习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课后的习题往往是根据相应文本的重点来设置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参考与使用价值。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做课后的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外,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理解文本。从而让他们在拥有清晰目标的前提下去剖析文本的内涵。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白鹭》一课,语文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讲解时,要让学生知道,白鹭的美正是这篇文章的重头戏,当学生能找到文章中能体现白鹭美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已经初步把握了白鹭美的具体内容,而“为文中三个自然段中所描绘的画面起名字”这道题,能充分考查学生对文中这几个自然段的概括情况,当他们能准确地概括,也就准确地理解这几段的内容。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对课后习题的使用,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课后练习能有效体现文章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应通过对课后习题的使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重难点,提升总体的教学效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忆读书》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著名的作家冰心所写,作者的读书经历与方法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但由于这篇文章的时间跨度较大,提到的书和事相对较为繁杂,学生在梳理文章的脉络时往往会感到头疼,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解决“作者的读书经历与方法”这道难题。由于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是“要求学生说一说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作者回忆的内容,厘清作者的读书经历与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依托教学目标、重点阅读引导、讨论交流互动、优化练习形式、结合主旨渗透等策略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优化学习方法,使其在自主发展、深度学习方面得到提升。此外,课后习题作为教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把握课后习题的教育意义,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作用,这对教育改革的实施以及核心素养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指向语文要素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1-27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课习题教材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教材精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教材精读
抓住习题深探索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