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开展朗读教学的策略

2022-05-30文芳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学生情感语言

文芳

目前,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对朗读教学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在其应用和实施方面缺乏有效策略,导致学生的语言水平难以提升。同时,小学生正处在夯基培智的关键时期,科学开展朗读教学,将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朗读教学极其重要。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分析。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表现形式,将朗读融入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把握关键信息,还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协同发展。因此,本文从朗读教学对小学生阅读培养的重要性、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改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对此展开探讨。

一、朗读教学对小学生阅读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理解语义

语义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内容和意义,也是小学生阅读理解中的一个关键要素。通过朗读教学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语言内容,掌握关键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语言的内在情感和中心思想产生深刻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资料的识读质量和分析能力,这对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有助于培育素养

核心素养是小学生所应具备的关键品质和重要技能,以朗读的形式展开语文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使其手、脑、口得到全面应用,还使学生在语言朗读活动中找出节奏点、发现停顿词、提高流畅度,这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具有很重要意义。

(三)有助于体会情感

朗读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更易于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从语言朗读中体会不一样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导向。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有效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挖掘语言细节中的情感要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感受,进而保证閱读的实效性和情感性。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一)过多主导干预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朗读教学更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自由、充足的阅读空间和思考时间,保证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与内化。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主导干预为主,缺乏相应的朗读时间和组织环节,往往将正确的观点或答案、看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进而导致学生在朗读活动中迷失方向、缺乏思考,进而影响自身的阅读质量。

(二)形式纷繁冗余

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其朗读活动的组织常常流于形式、敷于表面,难以抓住朗读的真正核心,导致学生在朗读活动中只是一味地放大声音阅读,缺乏对文章内容的本质理解,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此外,部分教师为完成朗读教学任务,大多挑选一些阅读基础好、语词发音标准的学生进行朗读,缺乏整体性、针对性以及互动性,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

(三)过程肆意散漫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活动,其朗读目标、时间以及方式的设定对朗读活动的实施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朗读目标缺乏明确态度和指导策略,往往以自我情感为中心,常以间断性的朗读教学为主,存在肆意散漫的问题,一方面致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影响课堂活动的整体性与互动性,难以达到有效的阅读目标。

三、改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朗读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其转变朗读观念是重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阅读的思想,革新教学策略与实施理念,充分发挥朗读的教育作用以及培养价值,使学生喜欢朗读、积极朗读、有效朗读,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质量和能力。同时,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变化和整体情感,及时调整朗读策略、优化阅读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获得发展。如在《找春天》的学习中,为使学生体会文中对春天美景的描述,体会大自然的情趣与乐趣,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字词的阅读开始,而后根据字词掌握情况,发现句子朗读的节奏点和停顿点,保持正确、流利的朗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同桌互读、轮流比读、共同朗读等活动,体会文中高兴、急切、激动等心情,以此提高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掌握与理解。

(二)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目标是朗读教学的中心要点,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从目标入手,针对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层次制定相应的朗读目标,既要与课程要求相结合,又要满足小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心理需要,以此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以及整体性。同时,在朗读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性,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朗读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如在《秋天的雨》的学习中,本文以秋雨为线索,对秋天的美景和色彩进行描写,进一步表达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为使学生体会文章主旨、把握情感要素,对此,教师可以采取朗读体验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预设的问题,如“秋雨的颜色”“去掉扇哪扇哪、飘啊飘啊,好不好”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朗读更具方向、更有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文中词语的轻柔与动态之美,这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三)优化朗读形式

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认知过程,其朗读教学的形式也应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参与热情,保持良好的阅读与感悟。其一,集体式朗读。集体朗读是朗读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情感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在语言朗读中体会不一样的情感价值,如《神州谣》《传统节日》《拍手歌》等较为简单的文章或故事,都可以运用集体朗读的方法,以此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其二,表演式朗读。针对一些情感较为复杂、人物较多的文章、故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等,教师可以采取表演式朗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所出现的情感价值和人物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朗读活动更具活力,这对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产生积极影响。其三,示范性朗读。示范性朗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朗读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此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和技巧。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学习中,作者以奇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联想将大自然的美好进行呈现,为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应在其朗读过程中进行点拨与引导,并借助关键语句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段落语义,感受语言的生动与魅力。

(四)营造朗读氛围

营造氛围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朗读兴趣的关键手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课本信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营造生动、趣味以及形象化的朗读氛围,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阅读种感受不一样的人文情感,这将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产生推动作用。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学习中,为使学生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培育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工具,以西沙群岛为线索,构建相应的朗读情境,进而将西沙群岛的海水色彩、海域物产以及美丽富饶进行直观展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懂重点语句的意义和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环境影响下获得真实体验。此外,以朗读氛围为切入点,既可以满足小学生感性认知的心理需求,又增强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意识,把握词、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自身的书写表达提供有效借鉴。

(五)加强朗读指导

学而不思则罔。朗读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味地大声阅读,缺乏对其阅读细节和朗读技巧的指导,将难以发挥朗读的教育意义和学习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其朗读细节的指导,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朗读空间以及思考过程,保证学生学有所思、读有所思、言有所思。同时,在朗读指导方面,教师不应局限于言语说教,还应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特征,引入不同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如音乐、绘画、实物等,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有感情、有深度、有意识的朗读。如在《搭船的鸟》的学习中,为帮助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描写方法,教师在其朗读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对翠鸟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语句进行朗读,并采取想象绘画的方法,让学生结合文字描述对翠鸟的体态特征进行绘画,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其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事物、体会个性特点,从而实现有感朗读、有效朗读、有形朗读的效果。

(六)注重朗读情感

情感是朗读的核心,也是朗读学习的重点。对于正处在心智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抽象语言的内在情感,还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和理解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朗读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色彩进行把握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文本表述的内在含义和文化价值,使学生通过声音更为真切地读出情感。其一,加强朗读技巧的学习。教师应从重音、停顿、语速、节奏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相应的朗读技巧,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和思考中体会其中情感。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学习中,为使学生体会文中父亲的爱鸟情感以及作者护鸟的心愿,教师可以从重点语句中指导朗读,如“父亲突然站定……父亲喃喃着”“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还有鸟味……他生怕惊动了鸟”等,并从父亲的神态、动作和语气进行朗读分析,进而感受父亲对鸟的熟悉与喜爱。其二,提高朗读自信心。除了对课文内容展开有情感的朗读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朗读情感,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肯定与赞赏,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活动,激发其朗读欲望,调动其朗读兴趣。

(七)培育朗读习惯

好习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加强其朗读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实现内化积累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并对之后的语言写作产生极大帮助。其一,安排固定的朗读时间。正所谓一天之计在于晨,将朗读活动安排在早上,既可以保持学生充足的朗读精力,又可以保证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使朗读更有意义和效果。其二,合理挑选朗读文本。小学生正处在夯基础的阶段,对朗读文本的选择需要考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興趣爱好,起初,由文字较少、图画较多的绘本故事、童谣、儿歌等书籍开始朗读,待有一定基础之后,进而逐步转变文本体裁,向文字较多、图画较少的童书进行朗读,既可以调整学生的阅读节奏,保持积极的阅读状态,还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收获多样化的文学知识。其三,注重事后表述。朗读是阅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目的是对文本内容和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理解,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朗读内容进行表达与陈述,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果、也更有收获。

(八)组织朗读活动

组织灵活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朗读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对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阅读水平,开展不同主题的朗读活动,如诗词朗读、名著朗读、散文朗读等,一方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巩固其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化其语感培养。如在《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的学习中,考虑到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具有言简意深的语言特点,为使学生真正了解和体会其中的语言韵味,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组织诗词朗读活动,并对其提出几点要求,如写诗的目的、发音要清晰、读出诗的节奏等,以此保证诗歌朗读的流畅性和情感性。此外,在朗读活动中,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和讲演氛围,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诗相关的轻音乐、画面等,既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体验,又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文化内涵,保证朗读活动的组织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朗读比赛、交流会等活动,设计一些自备篇目朗读或抽选篇目朗读等环节,既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水平,提高其朗读技能,又可以增加朗读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其参与兴趣,实现其乐读、愿读、会读的目标。

总之,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对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转变观念、明确目标、优化形式、营造氛围等策略的应用,还使学生在语言技巧、表达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得到积极培养,进一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小学生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言是刀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情感移植
我是小学生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