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目标指向
2022-05-30郎璐米
鉴于资助育人工作精度不高、机制不完善、功能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在推进精准扶贫实践中,更要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从单纯的扶“钱”过渡到扶“志”,赶走“等、靠、要”不良心理,帮助资助对象树立学习信心,彰显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新特色,深刻领会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意义。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要求,要拓宽奖助学金覆盖面,要提高补助标准,要创新资助育人方式。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失学问题,要做好资助政策及资助育人工作,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完成学业,获得技能、心理、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上的起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彰显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现了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诉求和新目标,从推动贫困学生成长,帮助贫困学生改变家庭贫困命运,将“立德树人”与贫困生资助工作协同起来,优化资助模式,更新资助理念,真正让接受资助的大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也让国家资助政策能够发挥“真资助、资真助”功能。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和价值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
发展型资助育人,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进行有效整合,作为改变贫困学生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真正公平的资助模式。其内涵有四点:一是保障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对于贫困生,生活上的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通过资助必要的生活物质和生活费用,确保贫困生安心读书。对于发展型资助,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任务。二是强调精准资助。对于扶贫工作,要做到“靶向治疗”,要寻找贫困的病根,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过去的资助模式以“漫灌式”为主,缺乏精准性。发展型资助要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并根据贫困实际,区别对待,实现差异化资助。三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发展型资助,要体现对育人规律的遵守,要了解贫困学生的内在想法,不能单纯性给“钱”,要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与资助政策、资助措施衔接起来。四是要确保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资助育人要与时俱进,要结合学情实际,更新资助理念和方式。资助育人不是仅仅满足贫困生的生活需要,而是要构建高层次的资助育人模式,推动教育公平。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价值
对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要结合贫困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制定与之契合的资助方案,从经济资助、心理成长、全面成才上达成统一。其价值有三点:一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对于受助学生,家庭贫困是客观现实,通过资助育人,切实解决贫困生求学遇到的经济难题。同时,在资助方式上要尊重贫困生意愿,关注贫困生生活、成长经历和实际需求,要从物质资助、心理激励、精神引领上助力贫困生全面发展。二是增强贫困生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承载着贫困家庭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要讓贫困生从资助中获得上进心,提高贫困生的政治修养,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成为有用之才。三是增强贫困生责任感、奉献意识。发展型资助既要真实解决贫困生学习生活遇到的经济难题,还要将经济资助与精神激励融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感恩意识。
二、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型资助育人,除确保贫困生基本生活需要外,将道德修养、职业能力、精神情操等作为重要育人要素,由单纯经济资助“输血”方式,转换为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造血”方式。由此,从根本上将“扶贫”落实到“扶志”,让贫困生成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青年。在对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调研中发现,在学业指导、就业帮扶、爱国与感恩教育、社会实践等领域也取得良好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重视不足,缺乏持续跟进
在高职教育阶段,各院校积极响应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要求,也建立资助育人服务体系。但在顶层设计上,缺乏规划与统筹,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方式及方法缺乏探索,很多工作推进不深入,制度建设不完备,资助育人机制不灵活。比如一些院校在资金使用上还是以经济救助为主,其他资助路径和方式少。一些院校对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缺乏跟进、落实,对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修正和完善,工作方式单一,由此看来,很多院校对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重视不足,思想上、心态上、行为上并未给予积极探索和实践,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二)供需结构失衡,难以落实精准帮扶
从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落实现状来看,通过走访辅导员、资助专干,以及院校职能部门,了解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主要措施多集中于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贫困生代表访谈中发现,当前实施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与贫困生实际需求还存在偏差,资助育人供与需存在不匹配问题。很多贫困生渴望的是能够获得综合职业素能,能够提升职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未来就业岗位。可见,发展型资助育人在资助方式、资助内容上并未做到精准性资助,很多贫困生资助需求集中于个体成长、技能储备、职业能力等方面。现有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还有待改进,要联系贫困生的迫切需求,提升资助育人质量。
(三)资助育人活动浅层化,缺乏精益精神
在落实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也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尝试推进形式多样的资助育人活动。比如一些院校针对贫困生群体开展学业指导活动,一些院校围绕贫困生就业工作展开帮扶指导,一些院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来关注贫困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这些活动初衷是好的,但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内在关联性,导致活动目标相对孤立,缺乏整体规划与组织,贫困生群体从活动中并未获得应有期望。显然,活动浅层化、繁复性,活动领导不力,持续性不强,育人目标模糊性,最终难以达成发展型资助育人期望。
(四)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协同,难以发挥资助育人最大效力
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深入了解,经济资助是最基本的需求,围绕学业、技能、心理、恋爱、就业等方面,成为贫困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难题。高职院校目前在应对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时,校团委、学工处、招就处、创新创业部门等缺乏有效的协调与联合,未能就资助育人工作形成“合力”。事实上,应该加大辅导员、教师、班主任、资助队伍建设,做好整体协同,打通部门间的壁垒,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协力展开。
三、坚持“扶志”导向,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全面展开
发展型资助育人更要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人格、能力、价值观的塑造,要通过构建育人型资助体系,促进贫困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资”与“育”,两者是辩证关系,“资”是育人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条件。“育”是育人的目标,更是评价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标尺。从推进教育公平中着力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深入、全面了解家庭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在做好基本经济资助基础上,加大对贫困生精神志向的帮扶与指导,让贫困生群体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一)转变观念,发展型资助育人要突出“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要提升精准度,要从最初的“保障型”资助转换为“发展型”资助,要将经济资助与“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起来,关心家庭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世界,唤醒贫困生学生的人格斗志。同时,要全面解析当前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每个贫困生的家庭及个人实际情况,做好贫困生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完善。坚持“立德树人”,要准确把脉贫困生自身遇到的难题或困惑,从关注贫困生健康全面成长上,要制定符合贫困生实际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方案,切实满足每个贫困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比如,针对一些贫困生自卑心理问题,要加强健康心理疏导与教育,通过具体的心理慰藉,消解學生内心的自卑情绪。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要将学生的智力发展、品格养成纳入重点,开展多层次的育人活动,增强贫困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用正能量来激活贫困生的学习斗志,为国家培育有用人才。
(二)健全制度措施,确保各部门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在强化“扶志”目标下,要围绕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细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特别是很多院校在资助育人活动组织上浅层化,缺乏后劲。从高职院校管理决策层到资助育人各部门、各相关人员,都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发展型育人的内涵,从顶层设计上对发展型育人工作进行统筹、合理规划。建议院校管理者能够专门成立“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小组”,由校领导直接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明确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任务,从组织机构、规范流程设定、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统合院校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各项工作协同一致。要完备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发展型育人工作组织保障,特别是对资助育人队伍要给予职称、评先政策倾斜,激发广大资助育人队伍的工作活力和动力。同样,从措施建设上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流程的细化,完善工作监督机制。对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要协同好各部门间的合力,重构“上下联合、左右结合、共同配合”机制。另外,要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合作,特别是整合校外企业、团体的资源,以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够“自食其力”,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三)创新资助育人活动,促进贫困生全面成长
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要注重活动的创新,通过多样的育人实践活动,真正让贫困生自立、自强。一方面,落实“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工作,通过经济助困来保障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要依托丰富的育人活动,弥补学生的心智、学业、成长中的短板。比如协调教务处、学工处,结合贫困生兴趣爱好需要,组织专门的艺术类课程服务。学习美术、音乐、计算机应用技巧,人际沟通方法,礼仪素养等知识。丰富贫困生的通识教育活动,增强贫困生的心智能力。针对贫困生对职业、就业方面的需求,招就处与学工处要积极联系校外企业家、行业学者、优秀校友参与到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职业能力实训教学工作中,利用职业成长教育平台,补齐贫困生缺乏社会资源关系的短板。发展型资助育人要重视“榜样”示范效应,要弘扬主旋律,要传播正能量,特别是针对贫困生心理上厌学、对社会畏惧、不善交际等心理问题,要加强励志教育,从贫困生群体中遴选典型,挖掘“成才之星”的事迹,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够见贤思齐,自强不息。“扶志”作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嘉奖、表彰、典型示范等活动,教育广大贫困生积极面对学业、生活、就业工作,能够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品格。
四、结语
发展型资助育人要将“育人”作为主线,从经济帮扶到“扶志”教育,化解贫困生的认知偏差,走出心理困惑。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情,建立多元化、个性化资助育人体系,满足贫困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需求,从根本上实现“扶志”育人,让贫困生能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最大化发挥资助育人工作效力。
【基金项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专项课题项目《基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ZY2021-ZX-3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五育协同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skxszz03)。】
(郎璐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