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微创业”的现状及路径探究

2022-05-30倪斯铌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摘要:资源拼凑理论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已逐渐进入重要研究领域。文章在回顾相关研究基础上,聚焦“微创业”大学生这一群体,从如何识别并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微创业”成效角度,对436名在粤高校创业者开展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从个体成长及企业发展两个方面概括群体现状,梳理“再创业多”“理工男多”“自驱力强”“创新型少”“前期准备少”五大特征,并从政策链接、资金获取、团队管理、风险规避等方面提出群体未来发展挑战,为后续的服务链接提供建议。

关键词:“微创业”;大学生创业;资源拼凑理论

基金项目:2021-2022年度广州青年与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课题“社会资本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创业青年组织培育路径研究——以广州市为例”(2021TSW42);2021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一般课题“‘双创升级版背景下粤港澳青年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021WT040)。

作者简介:倪斯铌,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学院(青年创新创业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000)。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10-0125-04

“微创业”起源于互联网经济的一种创业形态,以其投资少和可复制性强等特点广受青年人关注,早期常见于利用微信及微博等平台的微商创业。近年来,“微创业”借助于新媒体迅猛发展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潮流形态,例如当前备受关注的直播电商、社群拼团、社交副业等。根据《2021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整体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到5.87亿人,并预测2021年将达到6.35亿人,网络“微创业”叠加的低门槛、灵活时间、收益快等属性贴合当下青年人对这一新型事物的喜好。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微创业”定义为利用微投资成本和微小规模进行创业,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新项目开发的创业活动[1]。

一、高校网络“微创业”的研究背景及特征

对于“微创业”个体及企业而言,往往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个人创业行为,处于基础硬件资源已满足,但个体的比较性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而这种优势是否能够建立,实际取决于“微创业”个体是否能够实现对现有资源的识别与整合利用。

(一)研究背景

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76万人,同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上强调“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促民生”,确定“一揽子”政策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顶住压力、渡过难关[2]。在经济转型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微创业实现充分就业已成为关注焦点。《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1)》提出,我国14~35岁创业青年中在校大学生及高校毕业者占68.7%,其中创业主体多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3]。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而大学生“微创业”作为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已有研究中对微创业现状调查并不多见,有学者关注大学生对于“微创业”这种创业模式的认知和需求。因此,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升“双创”教育成效,与本文切入点有所不同。也有学者提出通过培育创业社会资本完善创业制度环境,进而帮助提升微创业绩效,并没有对于“微创业”群体的自身特征分析。在理论构建方面,有学者提出资源拼凑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新”“弱”组织在“无”资源基础时如何实现成长这一问题[4],但是并未直接应用于“微创业”研究,这也为本研究的调研设计提供借鉴。

广东省高校数量多,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广东共青团2022年最新聚焦微创业成效的工作调查中指出,当前“微创业”企业带动就业人数比例接近1∶25,即平均一家企业吸纳25个就业岗位,引发笔者关注。本研究聚焦“微创业”大学生群体及其所创办的企业,从2021年7月起选取广东省内85所高校(含本科及高职院校)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创业者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436份有效问卷,前期完成数据清理及分析,并于2022年4月开展与64名大学生创业者的线上访谈,旨在了解当前“微创业”大学生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状况,为后续深入分析这一群体的发展提供基础。

(二)高校网络“微创业”特征

除了“微创业”群体在天然属性上自带的门槛低、盈利快、时间灵活等内容,结合此次调查的数据结果,基于创业资源拼凑理论中涉及的个体因素及组织因素,笔者概括当前广东省大学生“微创业”特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再创业多”。在调查对象中超过六成属于连续创业者(创业次数大于1),其中最高创业次数达到5次。调查中发现,有81.54%的创业者都曾经历过失败,其中创业失败次数的频率最多的是失败1~2次,占比为61.54%;其次是2~4次,占比为14.62%,失败次数为4~6次以及6次以上的占比仅为5.38%。只有16.92%的创业者表示从来没有失败过。由于可预期、可负担的失败成本,鼓励“微创业”与容忍失败的青年发展型城市构建理念不谋而合。

二是“理工科多”。调查中发现“微创业”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4∶1,与广东省总体创业者的性别比例持平。受访者中专业背景以理工科为主(56.67%),经济管理类次之(20%),医学、人文类及艺术类持平(6.67%),更凸显在“微创业”领域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地位,近期互联网大厂的裁员及离职潮也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三是“自驱力强”。创业动机方面,“微创业”大学生为了实现梦想(23.33%)、证明价值(20%)的创业动机占比较高,而由于就业困难或不喜欢原来工作的被动创业占比低。创业项目选择方面,行业熟悉程度(56.67%)是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创业项目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创业项目决策时日趋理性,相比较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偏向考虑市场需求以及自身优势。

四是“创新型少”。“微创业”项目存在同质化问题,无法形成竞争壁垒,因而很快会遭遇发展瓶颈。调查中发现仅有1/3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拥有专利,个别项目能够在细分领域形成“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例如受访者中有专注于医疗健康的网红直播机构。“微创业”商业模式中的创新并非颠覆式的科技革命,而是基于产品特性、行业属性、资源拼凑有效性构建的组合式、升级式、移植式创新,这也应该取代单纯的复制式创业成为“微创业”发展趋势。

五是“前期准备少”。根据问卷数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创业者的前期准备稍显不足。首先大学生创业者缺少对创业政策的主动了解和对接。其次市场调研参差不齐,虽然2/3的受访者均表示会展开详细的市场调查,但是市场调查的专业度和有效度仍然有待考量,有4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并未在创业前制定详细的商业计划。这也验证了部分学者的观点,创业者往往是在即兴创造的情形下完成资源拼凑。

二、高校网络“微创业”现状

对于创业者而言,要想企业获得竞争性优势,既需要提升识别和捕捉创业机会的能力,也需要懂得对手头仅有、零散的,或是对他人而言没有什么特别的资源的创新性运用。本文应用创业资源拼凑的两大类影响因素,即个人层面及组织层面规划问卷及访谈问题。在问卷调查及访谈基础上,笔者将相关数据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一)“微创业”大学生群体画像

为了更好地了解进行“微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及其企业发展的现状,笔者在调研提纲设计中细分个体发展及企业现状两大主题,也方便后续更全面、系统把握这一群体的发展需求。一是“90后”成为创业主体,本科占比最高。从年龄上看,“90后”创业者占受访者总数的94.1%,可见“90后”已成为广东大学生创业主体,其中超过六成受访者属于连续创业者。从学历层次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8.6%、本科学历占比61.3%、专科层次占比14.6%。二是党团员比例高,部分創业者在地区及行业凸显先锋作用。从政治面貌上看,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共计128人(22.9%),共青团员共计193人(34.5%)。据2021年12月统计,共计38名受访者担任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兼职团干、青联委员,体现受访者通过在创业领域的深耕细作,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与认可。三是尽管面临困难与挑战,创业者正向积极、主动求变。受当前互联网经济低谷期的大环境影响,虽然企业经营遭遇各种挑战,但是受访大学生整体上保持正向、积极心态,主动通过转型在线业务、寻求政府客户订单、空闲时间提升专业技能等多种方式寻找突破口。

(二)“微创业”大学生企业概况

个人层面主要关注创业者的基本特质、能力结构、内在驱动力、创新意识与风险承担能力,组织层面则主要关注团队协作、组织文化、外部环境、发展需求。一是行业分布较为聚集,超八成落户粤港澳大湾区。从行业领域看,大学生“微创业”领域分布行业较为集中在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社会服务(含电商、教育)领域,占比分别达到27.4%,23.1%和38.3%,合计88.8%。充分验证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观点:“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均超过50%。”[5]25调查发现,82.3%受访企业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聚集性较为显著。二是三大行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在带动就业成效方面,问卷显示总体受访企业带动就业总人数超过10622人,创业带动就业比例近1∶25。36家企业员工人数超过50人,21家企业员工超过100人,接近六成企业仍保持直接带动就业功能。其中,文化创意服务、社会服务(含电商、教育)、餐饮三大行业带动就业成效较显著,也体现出中小微企业的重要社会价值。三是近五年总体存活率超七成,多数企业主动转型、稳中求变。面对外部经济“三期叠加”、自身商业资源限制下的企业经营难题,“微创业”企业多通过自主转型、圈层间资源链接、对接资本市场、寻求政府客户等多种方式探索转型道路。

三、高校网络“微创业”践行的路径

结合问卷调查以及线上访谈结果,区别于传统关注企业盈利性的创业研究视角,笔者从企业发展及创业者个体成长角度,梳理得出当前广东大学生“微创业”常见的资源拼凑困境,从公共服务视角整理有效建议。

(一)分层分类开展政策宣传,畅通政策获取与政策申请的渠道

受访者是在校生或毕业五年内的创业者,对宏观政策理解与把握稍显不足,希望能够了解国家政策下的创业机遇与方向,对冲政策风险对创业造成的影响。特别是乡村振兴、教育培训、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微创业”大学生提出“需加强对国家政策、地区产业导向的学习”,更好协助“微创业”企业进行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实现“稳就业、保民生”,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不同的疏困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调查中不少受访者也希望得到相关工商、人社及税收政策申请和报备指引。应对当前的经营困难与挑战,不少企业都尝试加大与政府或高校的合作确保正常经营,并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配套政策适当鼓励符合资质的中小微企业优先获得合作机会。

(二)强化专业指导和资源对接,充分链接初创企业服务体系

中小微企业常用的资金融通渠道主要是个人自筹、银行贷款、政府补贴与风险投资。“微创业”大学生遭遇业务收入减少、支出还在持续的经营困境,融资需求广泛存在,但仅有1/5的受访企业接触过融资。究其原因,现有的政策条件下,银行信贷决策过程的风险评估对中小企业并不友好;部分企业缺乏直接对接专业投资人与机构的渠道;政府补贴往往门槛较高、手续繁琐,让很多初创企业者望而生畏。因此,受访者建议“通过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化方式募集为主的方式成立专门的青年就业创业基金”。发现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完成产品设计开发、后续需要招聘员工进行市场开拓,该类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有受访者建议“根据大学生创业者本人的履历而放宽制定限定条件。例如指定获得省级荣誉以上、政治面貌或特定行业优先发放贷款”,或者根据企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给予适当政府补贴。

(三)开展专场招聘、专题培训和企业走访,向行业头部企业或前辈创业者借鉴学习

人才招聘、员工晋升、员工激励、团队管理同样是此次调研中受访企业普遍关注的话题。有大学生创业者建议举办类似“BOSS直聘”微创业专场招聘会,让企业与求职者直接面对面,解决用工难问题。“微创业”大学生认为解决内部管理及员工激励等问题,一方面需要主动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强化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强化自身学习,与同行多多交流,了解不同岗位、不同从业年限员工的管理技巧。另外,现有的创业技能培训应更多地关注基础性创业理论知识、细分领域行业知识,还有一些创业通用能力培训应该引起重视。

(四)建立长期导师联系机制,分地区、分行业地提供精准化资源对接

虽然“微创业”大学生起步不难,但要长期盈利,甚至在走出校门后仍然具备市场竞争力,往往需要更多的机会识别与资源整合能力。调研中发现,受访者普遍有毅力、有热情,希望获得导师实现“一对一”的项目诊断与辅导,特别适合分众化、精准化的资源对接,帮助规避可能存在的企业经营风险,指导做好发展规划。通过企业访谈发现,“微创业”大学生须在战略规划、产品优势、团队管理、数字化转型、风险防范、资源能力、公共关系等方面主动进行布局、规划及转型。对于部分正在经历“低谷期”的企业,除了进行项目打磨,还需要创业导师或行业前辈依托个人创业故事分享、创业网聊等多种形式开展创业心理辅导。

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研究特别是“微创业”群体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聚焦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这一“微创业”活跃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及访谈,梳理得出群体现状及特征,总结大学生“微创业”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挑战,尝试为后续“微创业”情境中更为深入的理论对话、不同资源要素的变量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叶玲丽.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微创业的实施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

[2]赵西,潘昱丞,殷辉,等.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互联网微创业绩效?——基于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0,40(6).

[3]任泽平,白学松,刘煜鑫,等.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1)[J].中国青年研究,2022(2).

[4]李雪灵,龙玉洁,刘晶.资源约束情境下创业拼凑手边资源要素识别的扎根研究[J].管理学报,2022,1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聂慧丽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
从“互联网+”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校园咖啡屋运营模式的探讨
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研究
创业公司及项目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财务管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运用
编辑出版专业大学生的自出版创业模式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研究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