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路径探析
2022-05-30尹小小敖志江
尹小小 敖志江
摘 要:农业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毕业生更多渠道就业创业,就必须主动融入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积极投身乡村全面振兴事业,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走出一条产业链专业建设就业指导、人文性精神引领、实践型师资培育的“四轮驱动”可持续就业创业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 大学生就业 “四轮驱动”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后疫情时期,农业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把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能否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促进毕业生更多渠道就业创业,保障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一、产业链专业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农业高职院校以建设一流专业为基础,立足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密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创新“农学”结合机制,推进“农科教”统筹、产学研融合,延伸服务现代农业全“专业链”。
一是打造专业群涵盖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除办好传统农学专业、强化农学特色外,还要针对国家或当地农业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和数字智能技术发展新形势,努力建设涵盖基于现代农业技术的种植、养殖、加工、装备、电商、物流、管理和文化休闲等完整配套的农业全产业链。
二是提升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学校专业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适销对路”的合格劳动者,将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为己任,将落脚点放在培育一大批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需求的各层次新型农业人才上。另外,学校要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挖掘自身专业与人才的优势,强化基层农技人员定向人才、农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加大力度参与农民创业和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农技推广人员和高级农技人员继续教育人员培训,加大投入开展“家庭农场主”学历提升和新型职业农民扩招等农业专业教育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二、创业化就业指导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着力保就业,既是高等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职责,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体现。农业高职院校应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己任,实施创业化就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达成度。
一是健全“三位一体”就业创业实践体系。高职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造就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沃土。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体系,成立学校层面的高效领导机构,健全学生创业指导专门服务机构,完善就业办、分院、班级三级考核制度,形成分管领导具体抓,教学、学工、团委、就业部门和创业学院分工协作的格局,实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就业办、分院、班主任三支队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更加主动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立针对自身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的创业中心,升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围绕社会需求提质创业实践、创业交流、创业培训,切实形成创业中心与创业孵化园的融合。(2)在全省众多家庭农场、合作社中遴选优秀企业,作为大学生“双创”实践基地,聘请创业有成的青年“家庭农场主”为指导教师,优化师资配备,强化“双创”指导,既实现了校内与校外基地的互相结合,又确保了“双创”的教育教学质量。(3)精准把握学生“想要什么”,关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专业技能强化学习手段,实施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的互相渗透,构建“教、学、做、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融课程教学、专业渗透、实践训练、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充分利用校内外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实践平台,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合作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本土化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
三是人文性精神引领。高职院校不仅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积淀、传承、创新的产物。农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和宗旨,既要注重文化精神的引领和凝聚,又要植根于以实践精神、服务精神和技术创新精神为要素的文化内涵,塑造农职人的精神、行为、态度和整体风貌,培育他们共同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觉提高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其中,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体现,校歌、校训不仅体现了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生动的德育教材。另外,学校还要坚持校训精神育人与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注重榜样教育。
三、实践型师资培育
一是锻造专业教师暑期实践长效机制。教师队伍(尤其是实践型教师队伍)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保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形成的关键所在。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强化“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教师暑期企业实践系统工程。比如,成立校级教师企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教师实践锻炼实施方案、明确教师社会实践、毕业班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参加“国培”或“省培”学习、送技术到企业(与企业一道进行产品研发)、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或省级专业竞赛,强化专业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意识,提升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实践教学水平,增进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改进教师队伍管理。以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教师培训體系,改进教师管理,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适应职业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实践型师资队伍。以提升专业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放管服”改革,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制定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和绩效评价办法,实施第三方评价与考核。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科技项目“后扶贫时代农业高职院校‘三联式就业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6204)的阶段性成果。